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梅专利>正文

一种节能型污泥冷冻脱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502336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3 15: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节能型污泥冷冻脱水系统,包括制冷机组、冷冻槽、解冻槽、蓄冷槽、蓄热槽、控制系统和压滤设备,蓄冷槽与制冷机组通过第一不锈钢保温制冷管道连接,蓄冷槽与冷冻槽通过第二不锈钢保温制冷管道连接,蓄热槽与制冷机组通过第一不锈钢保温制热管道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冷冻槽以冷冻液为热交换介质,解冻以水作为解冻介质,相比冷库中的空气介质冷冻及解冻,速度可提高5‑10倍,大大提升了运转效率,采用夜间蓄冷蓄热工艺,通过峰谷平的电价差,能够很好的降低能耗,最大可降低约40%能耗,对于长期运行的污泥处理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效益,采用自动化生产线设置,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及用工成本。

An energy-saving sludge freeze dehydr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能型污泥冷冻脱水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污泥冷冻脱水系统,特别涉及一种节能型污泥冷冻脱水系统,属于污泥处理

技术介绍
污泥是污水生化处理过程中形成的副产物。通常污泥不仅含水率、有机物含量高,同时还含有大量病原菌、寄生虫,和其他如重金属等难降解的有毒有害物质,因此妥善处理污泥一直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目前,在对污泥进行脱水时,通常需对污泥进行多次的冷冻和解冻,因此该过程的能量、时间的消耗较大,且若污泥含水率过大,由于水的比热容很大,与含水率低的污泥相比,能耗和时间消耗也进一步加大,自动化程度低,脱水过程中产生的异味容易污染空气。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节能型污泥冷冻脱水系统,解决了目前,在对污泥进行脱水时,通常需对污泥进行多次的冷冻和解冻,因此该过程的能量、时间的消耗较大,且若污泥含水率过大,由于水的比热容很大,与含水率低的污泥相比,能耗和时间消耗也进一步加大,自动化程度低,脱水过程中产生的异味容易污染空气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一种节能型污泥冷冻脱水系统,包括制冷机组、冷冻槽、解冻槽、蓄冷槽、蓄热槽、控制系统和压滤设备,所述蓄冷槽与制冷机组通过第一不锈钢保温制冷管道连接,所述蓄冷槽与冷冻槽通过第二不锈钢保温制冷管道连接,所述蓄热槽与制冷机组通过第一不锈钢保温制热管道连接,所述蓄热槽与解冻槽通过第二不锈钢保温制热管道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不锈钢保温制冷管道上设有低温循环泵,所述第二不锈钢保温制热管道上设有水泵,所述第一不锈钢保温制冷管道上设置有第一过滤器,所述第一不锈钢保温制热管道上设置有第二过滤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系统设置在制冷机组上,所述控制系统由触摸屏、PLC模块、变频器、交流接触器、继电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组成,所述触摸屏、变频器、交流接触器、继电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均与PLC模块电性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蓄冷槽和蓄热槽的内外壁均采用不锈钢或冷轧板焊接而成,所述冷冻槽的外围固定连接有振动装置,所述振动装置为一个振动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冷冻槽的外围固定连接有制冷管道,所述制冷管道穿过冷冻槽的上端且延伸至冷冻槽的下端,所述制冷管道的两端均固定连接在制冷机组上,所述冷冻槽上端的制冷管道密度比冷冻槽下端的制冷管道密度大。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蓄冷槽内外壁之间设有厚度为50-100mm的保温层,所述蓄热槽内外壁之间设有厚度为50mm的保温层。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蓄冷槽的内部填充有蓄冷材料,所述蓄热槽的内部填充有水。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解冻槽一侧设有压滤设备,所述冷冻槽一侧、压滤设备一侧、冷冻槽与解冻槽之间和解冻槽与压滤设备之间均设有自动送料卸料装置,所述自动送料卸料装置为一个螺旋输送机,所述压滤设备为一个叠螺式污泥脱水机。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1、冷冻槽以蓄冷材料为热交换介质,解冻以水作为解冻介质,相比冷库中的空气介质冷冻及解冻,速度可提高5-10倍,大大提升了运转效率。2、采用夜间蓄冷蓄热工艺,通过峰谷平的电价差,能够很好的降低能耗,最大可降低约40%能耗,对于长期运行的污泥处理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效益。3、采用自动化生产线设置,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及用工成本。4、低温处理下,污泥脱水过程中的味道得到了极大的抑制,避免了脱水过程中的空气二次污染排放。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控制系统的模块图。图中:1、制冷机组;2、冷冻槽;3、解冻槽;4、蓄冷槽;5、蓄热槽;6、第一不锈钢保温制冷管道;7、自动送料卸料装置;8、控制系统;81、触摸屏;82、PLC模块;83、变频器;84、交流接触器;85、继电器;86、温度传感器;87、压力传感器;9、第二不锈钢保温制冷管道;10、第一不锈钢保温制热管道;11、所述第二不锈钢保温制热管道;12、低温循环泵;13、第一过滤器;14、水泵;15、压滤设备;16、第二过滤器;17、振动装置;18、制冷管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如图1-2所示,本技术一种节能型污泥冷冻脱水系统,包括制冷机组1、冷冻槽2、解冻槽3、蓄冷槽4、蓄热槽5、控制系统8和压滤设备15,蓄冷槽4与制冷机组1通过第一不锈钢保温制冷管道6连接,蓄冷槽4与冷冻槽2通过第二不锈钢保温制冷管道9连接,蓄热槽5与制冷机组1通过第一不锈钢保温制热管道10连接,蓄热槽5与解冻槽3通过第二不锈钢保温制热管道11连接。第二不锈钢保温制冷管道9上设有低温循环泵12,第二不锈钢保温制热管道11上设有水泵14,第一不锈钢保温制冷管道6上设置有第一过滤器13,第一不锈钢保温制热管道10上设置有第二过滤器16,控制系统8设置在制冷机组1上,控制系统8由触摸屏81、PLC模块82、变频器83、交流接触器84、继电器85、温度传感器86和压力传感器87组成,触摸屏81、变频器83、交流接触器84、继电器85、温度传感器86和压力传感器87均与PLC模块82电性连接,蓄冷槽4和蓄热槽5的内外壁均采用不锈钢或冷轧板焊接而成,冷冻槽2的外围固定连接有振动装置17,振动装置17为一个振动器,冷冻槽2的外围固定连接有制冷管道18,制冷管道18穿过冷冻槽2的上端且延伸至冷冻槽2的下端,冷冻槽2上端的制冷管道18密度比冷冻槽2下端的制冷管道18密度大,由于冷冻槽2的上端的散热效果比冷冻槽2下端的散热效果强,因此需要在冷冻槽2上端设置较多的制冷管道18以保证冷冻槽2的制冷效果。蓄冷槽4内外壁之间设有厚度为50-100mm的保温层,蓄热槽5内外壁之间设有厚度为50mm的保温层,蓄冷槽4的内部填充有蓄冷材料,蓄热槽5的内部填充有水,解冻槽3一侧设有压滤设备15,冷冻槽2一侧、压滤设备15一侧、冷冻槽2与解冻槽3之间和解冻槽3与压滤设备15之间均设有自动送料卸料装置7,自动送料卸料装置7为一个螺旋输送机,压滤设备15为一个叠螺式污泥脱水机。具体的,本技术使用时,制冷机组1根据具体污泥冷冻量设计,采用双机组或双机组以上系统,一是确保可靠性、二是确保机组可利用夜间峰谷平电价的谷底电制冷蓄冷,节约平段及峰段成本,一般情况下,制冷机组1可利用夜间峰谷平电价的谷底电制冷蓄冷,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节能型污泥冷冻脱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机组(1)、冷冻槽(2)、解冻槽(3)、蓄冷槽(4)、蓄热槽(5)、控制系统(8)和压滤设备(15),所述蓄冷槽(4)与制冷机组(1)通过第一不锈钢保温制冷管道(6)连接,所述蓄冷槽(4)与冷冻槽(2)通过第二不锈钢保温制冷管道(9)连接,所述蓄热槽(5)与制冷机组(1)通过第一不锈钢保温制热管道(10)连接,所述蓄热槽(5)与解冻槽(3)通过第二不锈钢保温制热管道(11)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型污泥冷冻脱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机组(1)、冷冻槽(2)、解冻槽(3)、蓄冷槽(4)、蓄热槽(5)、控制系统(8)和压滤设备(15),所述蓄冷槽(4)与制冷机组(1)通过第一不锈钢保温制冷管道(6)连接,所述蓄冷槽(4)与冷冻槽(2)通过第二不锈钢保温制冷管道(9)连接,所述蓄热槽(5)与制冷机组(1)通过第一不锈钢保温制热管道(10)连接,所述蓄热槽(5)与解冻槽(3)通过第二不锈钢保温制热管道(1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型污泥冷冻脱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不锈钢保温制冷管道(9)上设有低温循环泵(12),所述第二不锈钢保温制热管道(11)上设有水泵(14),所述第一不锈钢保温制冷管道(6)上设置有第一过滤器(13),所述第一不锈钢保温制热管道(10)上设置有第二过滤器(1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型污泥冷冻脱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8)设置在制冷机组(1)上,所述控制系统(8)由触摸屏(81)、PLC模块(82)、变频器(83)、交流接触器(84)、继电器(85)、温度传感器(86)和压力传感器(87)组成,所述触摸屏(81)、变频器(83)、交流接触器(84)、继电器(85)、温度传感器(86)和压力传感器(87)均与PLC模块(82)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梅
申请(专利权)人:陈梅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