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线套以及线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9437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3 11:40
护线套(10)具有锥形筒部(11)和面板嵌合部(12),锥形筒部(11)以插通有电线组(W)的状态从室外侧插入并安装到翻边部(21)来止水,面板嵌合部(12)形成于锥形筒部(11)的基端侧外表面部,并与翻边部(21)嵌合,嵌合部(12)具备:环状槽部(13),其形成为以翻边部(21)的前端面侧部分向前端方向陷入的状态收纳翻边部(21)的前端面侧部分;圆弧肋(15),其形成为与锥形筒外表面部(14)连接,当组装到翻边部(21)时,圆弧肋(15)与翻边部(21)密合;环状平面部(16),其形成为与圆弧肋(15)连接,将翻边部(21)的外侧包围而与车身面板(20)相对;以及辅助密封部(17),其形成为与环状平面部(16)连接,在环状平面部(16)的外周端,辅助密封部(17)形成为将环状平面部(16)围绕的环状且比环状平面部16)向室内侧突出。

Protective wire sleeve and harn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护线套以及线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护线套以及线束,其装配于车辆的面板等的贯穿孔,并考虑了电线组插通的止水性。
技术介绍
以往,一般在将汽车的发动机室和车室分隔的仪表板那样的车身面板设置有贯穿孔,穿过该贯穿孔在发动机室侧与车室侧之间进行布置电线。当进行如上线束的布置时,在线束与车身面板的贯穿孔之间设置护线套,以实现防止水或尘埃从贯穿孔的间隙侵入以及防止噪音从贯穿孔的间隙侵入。在车身面板的贯穿孔设置有翻边部的情况比较多。相对于设置有翻边部的车身面板,有必要在考虑翻边部的形状的基础上设计护线套的形状来确保止水性。作为与具有设置于车身面板的翻边部的贯穿孔嵌合的护线套的例子,可以列举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护线套。专利文献1所述的护线套10具有如图7A所示的锥形部2和嵌合部3,嵌合部3具备第1槽部4和第2槽部6和环状突起5和凸缘部7。另外,面板11的翻边部垂直地立起。若将面板11与护线套10嵌合,则通过翻边部的立起部按压环状突起5,在图7B中的A、B、C的3点进行密封来确保止水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24981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不是只有形状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相对于面板面垂直地立起的翻边部,也有形状倾斜的翻边部。图8示出使护线套与在具有相对于这样的面板面倾斜的翻边部的面板嵌合的例子。从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翻边部与护线套密合的面倾斜来看,存在无法获得充分的面压、止水性降低的课题。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护线套以及利用该护线套的线束,护线套在车身面板的翻边部相对于面板面倾斜的情况下能使止水性提高。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护线套构成为: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所述护线套安装成以插通有电线组的状态从室外侧插入到在将室外和室内隔开的隔壁面板形成的翻边部来止水,所述翻边部形成为从所述隔壁面板向室内侧突出的锥形筒形状,所述护线套的特征在于,具有:锥形筒部,其筒径从插入方向的前端侧至基端侧逐渐扩大;以及嵌合部,其形成于所述锥形筒部的基端侧外表面部,并与所述翻边部嵌合,所述嵌合部具备:环状槽部,其形成为当组装到所述翻边部时以所述翻边部的前端面侧部分向前端方向陷入的状态收纳所述翻边部的前端面侧部分;锥形筒外表面部,其形成为与所述环状槽部连接,当组装到所述翻边部时,所述锥形筒外表面部与和所述翻边部的锥形筒内表面部一致的基准锥形筒面L的小径侧的一部分密合;第1密封部,其形成为与所述锥形筒外表面部连接,相对于所述基准锥形筒面的剩余部,两侧部分为直线边,中央部分呈截面圆弧形状且向外方突出,并且,当组装到所述翻边部时,所述第1密封部被所述翻边部的所述锥形筒内表面部按压而与所述锥形筒内表面部密合;环状平面部,其形成为与所述第1密封部连接,当组装到所述翻边部时,所述环状平面部围绕所述翻边部的外侧而与所述隔壁面板相对;以及第2密封部,其形成为与所述环状平面部的外周端连接,所述第2密封部形成为将所述环状平面部围绕的环状且比所述环状平面部向室内侧突出,所述环状槽部构成为当收纳所述翻边部的前端面侧部分时,所述翻边部的前端面侧部分成为向前端方向陷入的陷入状态,当组装到所述翻边部时,所述第1密封部通过相对于所述中央部分被所述翻边部的锥形筒内表面部按压而产生的反作用力,朝向与所述基准锥形筒面垂直的方向推压所述锥形筒内表面部,使所述锥形筒内表面部变形,以便成为所述陷入状态。根据上述构成,环状槽部以翻边部的前端面侧部分向前端方向陷入的状态收纳翻边部的前端面侧部分,锥形筒外表面部与翻边部的锥形筒内表面部密合,第1密封部被翻边部压入而变形,从而与翻边部的锥形筒内表面部密合。另外,第2密封部在第1密封部被翻边部压入而变形的状态下在将环状平面部围绕的位置与隔壁面板牢固地密合。因此,由于面板嵌合部的环状槽部和锥形筒外表面部和第1密封部和第2密封部分别与翻边部密合、嵌合,能确保面压,所以在隔壁面板的翻边部相对于隔壁面板面倾斜的情况下能使止水性提高。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护线套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环状槽部在收纳所述翻边部的前端面侧部分时,所述翻边部的前端面侧部分成为向前端方向陷入的陷入状态。根据上述构成,当翻边部的前端面侧部分被收纳到环状槽部时,翻边部的前端面侧部分向前端方向陷入环状槽部,从而翻边部与护线套的密合力增强,由此能使止水性提高。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护线套也可以构成为:从所述环状平面部至所述锥形筒部的下端为止的高度比所述翻边部的铅直方向的高度小,以便产生所述陷入状态。根据上述构成,因为若将护线套组装到隔壁面板,则翻边部向护线套侧陷入,产生铅直方向的力,从而能增强护线套的密合力,使止水性提高。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护线套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翻边部的所述锥形筒内表面部的上端的内径比所述环状槽部的最小内径小,以便产生所述陷入状态。根据上述构成,因为若将护线套组装到隔壁面板,则翻边部向护线套侧陷入,产生水平方向的力,从而能增强护线套的密合力,使止水性提高。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线束构成为具备电线组和所述的护线套,所述电线组插通于所述护线套,所述电线组和所述护线套在带固定部被连结固定,所述带固定部通过在所述护线套的前端侧缠绕胶带而形成。根据上述构成,因为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线束中,电线组插通于护线套,电线组和护线套在带固定部被连结固定,带固定部通过在护线套的前端侧缠绕胶带而形成,所以若在装配护线套之后,从护线套中心向侧方作用的外力继续作用于插通于护线套的电线组,则护线套的基端侧向被外力拉伸侧变形。在这种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护线套在与变形侧的相反的一侧成为环状槽部与翻边部的前端面侧部分的咬合变浅的状态,但是密合没有被解除,在第1密封部几乎没有产生变形,而保持第1密封部与翻边部的锥形筒内表面部牢固地密合的状态。因此,就算第2密封部与隔壁面板的室外侧的面的密合弱,水分从这两之间传递到环状平面部,该水分也不会穿过第1密封部而到达隔壁面板的室内侧,从而能使止水性提高。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车身面板的翻边部相对于面板面倾斜的情况下能使止水性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束以及护线套的构成的纵剖视图。图2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护线套的车身面板嵌合前的嵌合部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护线套的车身面板嵌合前的嵌合部的详细情况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护线套的车身面板嵌合后的嵌合部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护线套的车身面板嵌合后的嵌合部的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示出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护线套嵌合的车身面板的剖视图。图7A是示出线束所使用的现有的护线套的例子的纵剖视图。图7B是示出线束所使用的现有的护线套的例子的纵剖视图。图8是示出使车身面板嵌合到线束所使用的现有的护线套的例子的纵剖视图。具体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护线套,其安装成以插通有电线组的状态从室外侧插入到在将室外和室内隔开的隔壁面板形成的翻边部来止水,所述翻边部形成为从所述隔壁面板向室内侧突出的锥形筒形状,所述护线套具有锥形筒部,其筒径从插入方向的前端侧至基端侧逐渐扩大,所述护线套的特征在于,具有嵌合部,其形成于所述锥形筒部的基端侧外表面部,并与所述翻边部嵌合,/n所述嵌合部具备:/n环状槽部,其形成为当组装到所述翻边部时收纳所述翻边部的前端面侧部分;/n锥形筒外表面部,其形成为与所述环状槽部连接,当组装到所述翻边部时,所述锥形筒外表面部与和所述翻边部的锥形筒内表面部一致的基准锥形筒面L的小径侧的一部分密合;/n第1密封部,其形成为与所述锥形筒外表面部连接,相对于所述基准锥形筒面的剩余部,两侧部分为直线边,中央部分呈截面圆弧形状且向外方突出,并且,当组装到所述翻边部时,所述第1密封部被所述翻边部的所述锥形筒内表面部按压而与所述锥形筒内表面部密合;/n环状平面部,其形成为与所述第1密封部连接,当组装到所述翻边部时,所述环状平面部围绕所述翻边部的外侧而与所述隔壁面板相对;以及/n第2密封部,其形成为与所述环状平面部的外周端连接,所述第2密封部形成为将所述环状平面部围绕的环状且比所述环状平面部向室内侧突出,/n所述环状槽部构成为当收纳所述翻边部的前端面侧部分时,所述翻边部的前端面侧部分成为向前端方向陷入的陷入状态,/n当组装到所述翻边部时,所述第1密封部通过相对于所述中央部分被所述翻边部的锥形筒内表面部按压而产生的反作用力,朝向与所述基准锥形筒面垂直的方向推压所述锥形筒内表面部,使所述锥形筒内表面部变形,以便成为所述陷入状态。/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019 JP 2015-2053441.一种护线套,其安装成以插通有电线组的状态从室外侧插入到在将室外和室内隔开的隔壁面板形成的翻边部来止水,所述翻边部形成为从所述隔壁面板向室内侧突出的锥形筒形状,所述护线套具有锥形筒部,其筒径从插入方向的前端侧至基端侧逐渐扩大,所述护线套的特征在于,具有嵌合部,其形成于所述锥形筒部的基端侧外表面部,并与所述翻边部嵌合,
所述嵌合部具备:
环状槽部,其形成为当组装到所述翻边部时收纳所述翻边部的前端面侧部分;
锥形筒外表面部,其形成为与所述环状槽部连接,当组装到所述翻边部时,所述锥形筒外表面部与和所述翻边部的锥形筒内表面部一致的基准锥形筒面L的小径侧的一部分密合;
第1密封部,其形成为与所述锥形筒外表面部连接,相对于所述基准锥形筒面的剩余部,两侧部分为直线边,中央部分呈截面圆弧形状且向外方突出,并且,当组装到所述翻边部时,所述第1密封部被所述翻边部的所述锥形筒内表面部按压而与所述锥形筒内表面部密合;
环状平面部,其形成为与所述第1密封部连接,当组装到所述翻边部时,所述环状平面部围绕所述翻边部的外侧而与所述隔壁面板相对;以及
第2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宇治田智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