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的热浇道模组,用以解决现有的热浇道内各位置的热塑性材料受热不均的问题,其包括:一个分流板,内部具有连通多个分流道的一个浇口流道;多个热嘴,分别具有连通对应的分流道的一个支流道;及多个加热线圈,分别圈围在该多个分流道的外周。
Hot runner module of mou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具的热浇道模组
本技术涉及一种射出模具,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热塑形材料的模具的热浇道模组。
技术介绍
目前有诸多产业商品均是采用塑性材料制成,使得塑料模具于模具产业中占有大量比例,也使射出成型成为一项普遍的工艺技术。其中,尤以热浇道广受业界的青睐。请参照图1、图2,其为一种现有的热浇道9,该现有的热浇道9具有一个主流道91及两个分流道92,该两个分流道92均具有一个第一分流段921及一个第二分流段922,各第一分流段921连通该主流道91,各第二分流段922分别连通一热嘴流道(图未绘示),该第一分流段921与该第二分流段922之间具有一个转折段923,一个加热器93则圈围在各分流道92的外周。通过该加热器93的加热,可以使位于该两个分流道92内的热塑性材料处于熔融状态,以便形成业者所需的外观造型。类似于该现有的热浇道9的一实施例已公开于中国台湾公告第M405959号的“改良的射出模具的流道结构”的专利案当中。然而,上述现有的热浇道9,由于仅设有单一个加热器93,且该转折段923形成内缩,使得该转折段923与该加热器93之间的距离较大;因此,该加热器93难以对流经该两个转折段923的热塑性材料加热,使各位置的热塑性材料受热不均而难以维持熔融状态,进而造成流动性不佳而影响流速、甚至容易形成阻塞,导致维护成本增加、整体作业效率不佳及影响产品合格率等。有鉴于此,现有的热浇道确实仍有加以改善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的热浇道模组,可以使流道内各位置的热塑性材料均匀被加热而维持熔融状态。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的热浇道模组,可以提升流动顺畅性。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的热浇道模组,可以提升内部压力的稳定性。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的热浇道模组,可以降低作业成本。本技术的模具的热浇道模组,包括:一个分流板,内部具有连通多个分流道的一个浇口流道;多个热嘴,分别具有连通对应的分流道的一个支流道;及多个加热线圈,分别圈围在该多个分流道的外周。据此,本技术的模具的热浇道模组,利用该多个加热线圈分别圈围在该多个分流道的外周,使该多个分流道内各位置的热塑性材料可以均匀被加热,使该多个分流道内的热塑性材料温度可以较为一致且维持熔融状态,避免温度不均而造成局部流动性不佳或阻塞,具有降低维护成本、提升整体作业效率及产品合格率等效果。其中,该浇口流道具有一个射入方向,该多个加热线圈可以沿该射入方向相间隔。如此,该多个加热线圈可以形成等距分布,使热塑性材料可以受该多个加热线圈均匀加热,具有提升流动顺畅性的效果。其中,各分流道由一个初分流段与该浇口流道连通,该初分流段具有一个分流方向,该多个加热线圈内侧至该多个分流道外侧在该分流方向上的最短距离可以为2厘米以下。如此,避免该多个加热线圈与该多个分流道之间的距离过大,具有提升流动顺畅性的效果。其中,各分流道由一个初分流段与该浇口流道连通,最邻近该浇口流道的加热线圈的底端可以与该初分流段上端齐平,最邻近该支流道的加热线圈的顶端可以与该初分流段下端齐平。如此,以确保热塑性材料可以受该多个加热线圈均匀加热,具有提升流动顺畅性的效果。其中,各分流道由一个初分流段与该浇口流道连通,该加热线圈的数量可以为两个,该初分流段可以位于该两个加热线圈之间。如此,可确保热塑性材料可以受该两个加热线圈均匀加热,具有提升流动顺畅性的效果。其中,较邻近该支流道的加热线圈的加热功率可以不小于另一个前述加热线圈的加热功率。如此,使较邻近该浇口流道的加热线圈可以不需太大功率而作为辅助加热的作用,具有降低作业成本的效果。其中,各初分流段具有一个分流方向,各分流道由一个续分流段连通该初分流段与对应的支流道,该续分流段可以与其中一个前述加热线圈在该分流方向上相对。如此,可确保热塑性材料可以受该两个加热线圈均匀加热,具有提升流动顺畅性的效果。其中,该模具的热浇道模组还包括分别圈围在各热嘴的外周的多个持热线圈,该浇口流道具有一个射入方向,在该射入方向上较邻近该支流道的加热线圈的加热功率可以与各持热线圈的加热功率相同。如此,可使热塑性材料可以维持相同温度地直线流动前进,具有提升流动顺畅性的效果。其中,该支流道具有连通于该分流道与一个径缩段之间的一个初支流段,该浇口流道具有一个浇口宽度,该分流道具有一个分流宽度,该初支流段具有一个初支流宽度,该径缩段具有一个径缩宽度,该浇口宽度可以大于该分流宽度,该分流宽度可以大于该初支流宽度,该初支流宽度可以大于该径缩宽度。如此,各个流道的宽度朝远离该浇口流道的方向逐渐变小,使各个流道内的压力朝远离该浇口流道的方向逐渐增加,具有提升流动顺畅性的效果。其中,该分流板在分流道的转折处可以具有一个圆弧导角部,该圆弧导角部的一个曲率半径可以与该分流道的一个分流宽度的比值为小于等于0.33。如此,由该初分流段、该圆弧导角部至该续分流段的管径变化较小,可以避免因管径差异大而造成流动性不佳,同时,还可确保最邻近该浇口流道的加热线圈与该圆弧导角部之间可以保有适当距离,避免其距离过大而无法使该加热线圈对热塑性材料加热,具有提升流动顺畅性的效果。其中,该热嘴的数量可以为偶数个且对称地分布于该分流板。如此,热塑性材料可以对称地分流于各热嘴的支流道,具有提升内部压力的稳定性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现有的热浇道的立体图。图2为沿图1的A-A线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为沿图3的B-B线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本技术)1分流板1a第一板体1b第二板体11浇口流道12分流道121初分流段121a上端121b下端122续分流段13圆弧导角部2热嘴21支流道211初支流段212径缩段3加热线圈3a顶端3b底端4持热线圈B1浇口宽度B2分流宽度B3初支流宽度B4径缩宽度D1射入方向D2分流方向P注料口R曲率半径X最短距离(现有技术)9热浇道91主流道92分流道921第一分流段922第二分流段923转折段93加热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列举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本技术全文所述方向性或其近似用语,例如“前”、“后”、“左”、“右”、“上(顶)”、“下(底)”、“内”、“外”、“侧面”等,主要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各方向性或其近似用语仅用以辅助说明及理解本技术的各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本技术全文所记载的元件及构件使用“一”或“一个”的量词,仅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具的热浇道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个分流板,内部具有连通多个分流道的一个浇口流道;/n多个热嘴,分别具有连通对应的分流道的一个支流道;及/n多个加热线圈,分别圈围在该多个分流道的外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的热浇道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分流板,内部具有连通多个分流道的一个浇口流道;
多个热嘴,分别具有连通对应的分流道的一个支流道;及
多个加热线圈,分别圈围在该多个分流道的外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的热浇道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浇口流道具有一个射入方向,该多个加热线圈沿该射入方向相间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的热浇道模组,其特征在于,各分流道通过一个初分流段与该浇口流道连通,该初分流段具有一个分流方向,该多个加热线圈内侧至该多个分流道外侧在该分流方向上的最短距离为2厘米以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的热浇道模组,其特征在于,各分流道由一个初分流段与该浇口流道连通,最邻近该浇口流道的加热线圈的底端与该初分流段上端齐平,最邻近该支流道的加热线圈的顶端与该初分流段下端齐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的热浇道模组,其特征在于,各分流道由一个初分流段与该浇口流道连通,该加热线圈的数量为两个,该初分流段位于两个加热线圈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具的热浇道模组,其特征在于,较邻近该支流道的加热线圈的加热功率不小于另一个前述加热线圈的加热功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银树,林国远,李静芬,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建准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