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8623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0 13:11
一种减速电机,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可旋转地支承齿轮,该齿轮贯通固定有定子的板。在减速电机中,齿轮传递机构(5)具有贯通设置于板(3)上的贯通部的第二齿轮(52),转子小齿轮(13)的旋转在板的另一面(3b)侧传递给第二齿轮的第一齿部(521),另一方面,转子小齿轮的旋转在板的一面(3a)侧从第二齿轮的第二齿部(522)输出到第三齿轮(53)。第二齿轮的旋转中心轴(520)的一端侧被配置在板的另一面(3b)侧的支承部件(4)的第一支承部(48)支承,第二齿轮的旋转中心轴(520)的另一端侧被设置于板上的第二支承部(35)支承,该第二支承部相对于设置有贯通部(34)的部分设置于与支承部件相反的一侧。

Gear mo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速电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速电机,其经由齿轮传递机构输出转子的旋转。
技术介绍
减速电机经由齿轮传递机构输出电机部的转子的旋转。关于这样的减速电机,为了实现小型化等目的,采用以下结构:利用在一面侧固定有电机部的定子的板的一面侧的空间及另一面侧的空间进行旋转的传递和输出(参照专利文献1)。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减速电机中,将筒状的最终齿轮配置在形成于板上的圆筒部的内侧,由形成于板上的圆筒部的内表面可旋转地支承最终齿轮。因此,最终齿轮可以在板的另一面侧传递转子的旋转,另一方面,在板的一面侧输出转子的旋转。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5138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减速电机的构造如下:最终齿轮是圆筒状,输出轴嵌合到在板的另一面开口的孔中,所以虽然有足够的空间将由形成于板上的圆筒部支承的部分设置于最终齿轮上,但是由形成于板上的圆筒部支承在板的一面侧及另一面侧都设置有齿部那样的最终齿轮是比较困难的。鉴于以上几个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减速电机,其可以用简单的结构可旋转地支承贯穿固定有定子的板的齿轮。用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速电机,其特征在于,具有:电机部;板,所述板在一面侧固定有所述电机部的定子;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配置于所述板的另一面侧;以及齿轮传递机构,所述齿轮传递机构传递从所述板的所述另一面突出的转子小齿轮的旋转,所述齿轮传递机构包含齿轮,所述齿轮贯穿设置于所述板上的贯通部并向所述板的所述一面侧及所述另一面侧突出,所述齿轮具备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所述第一齿部在所述板的所述另一面侧传递所述转子小齿轮的旋转,所述第二齿部在所述板的所述一面侧输出所述转子小齿轮的旋转,在所述支承部件上,设置有支承所述齿轮的旋转中心轴的一端侧的第一支承部,在所述板上,设置有支承所述旋转中心轴的另一端侧的第二支承部,所述第二支承部相对于设置有所述贯通部的部分设置于与所述支承部件相反的一侧。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板的一面侧固定有定子,齿轮传递机构传递从板的另一面突出的转子小齿轮的旋转。另外,齿轮传递机构具有贯通设置于板上的贯通部的齿轮,转子小齿轮的旋转在板的另一面侧传递到齿轮的第一齿部,另一方面,转子小齿轮的旋转在板的一面侧从齿轮的第二齿部输出。在此,齿轮的旋转中心轴的一端侧被配置于板的另一面侧的支承部件的第一支承部支承,齿轮的旋转中心轴的另一端侧被第二支承部支承,该第二支承部在板上,相对于设置有贯通部的部分设置于与支承部件相反的一侧。因此,齿轮在板的另一面侧具备第一齿部,在板的一面侧具有第二齿部,所以即使在不能由设置在板上的圆筒部可旋转地支承齿轮的情况下,也可以用简单的构造可旋转地支承齿轮。在本专利技术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第二支承部由将所述板的一部分朝向与所述支承部件相反的一侧折弯的部分构成。根据该方式,也可以不采用将构成第二支承部的部件固定在板上的构造,所以可以用简单的构造可旋转地支承齿轮。在本专利技术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贯通部的至少一部分是从所述板切起所述第二支承部时的冲裁部分。根据该方式,可以在切起第二支承部时同时形成贯通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本专利技术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贯通部是远离所述板的外缘的贯通孔。根据该方式,与由缺口等构成贯通部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板的强度。在本专利技术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第二支承部仅长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贯通部的边缘连接。根据该方式,从板上切起并形成第二支承部很容易。在本专利技术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第二支承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贯通部的边缘连接。根据该方式,可以提高第二支承部的强度。在本专利技术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旋转中心轴是可旋转地支承所述齿轮的固定轴。根据该方式,与旋转中心轴是旋转轴的情况相比,可以用简单的构造可旋转地支承齿轮。在本专利技术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在所述板的所述一面侧设置有输出齿轮,所述输出齿轮经由所述第二齿部传递所述转子小齿轮的旋转,所述输出齿轮被一端部保持于所述板上的支轴可旋转地支承。在本专利技术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齿轮是所述第一齿部和所述第二齿部一体设置而形成的复合齿轮。(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板的一面侧固定有定子,齿轮传递机构传递从板的另一面突出的转子小齿轮的旋转。另外,齿轮传递机构具有齿轮,所述齿轮贯通设置于板上的贯通部,转子小齿轮的旋转在板的另一面侧传递到齿轮的第一齿部,另一方面,转子小齿轮的旋转在板的一面侧从齿轮的第二齿部输出。在此,齿轮的旋转中心轴的一端侧被配置于板的另一面侧的支承部件的第一支承部支承,齿轮的旋转中心轴的另一端侧被第二支承部支承,该第二支承部在板上,相对于设置有贯通部的部分设置于与支承部件相反的一侧。因此,由于齿轮在板的另一面侧具备第一齿部,在板的一面侧具有第二齿部,因而即使在不能用设置于板上的圆筒部可旋转地支承齿轮的情况下,也可以用简单的构造可旋转地支承齿轮。附图说明图1是从板的一面侧观察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减速电机的立体图。图2是从图1所示的状态卸下支承部件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从板的另一面侧观察图1所示的减速电机的立体图。图4是从图3所示的状态卸下支承部件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图1所示的减速电机的齿轮传递机构的说明图。图6是图1所示的减速电机的第二支承部等的说明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减速电机的第二支承部的说明图。附图标记说明1...减速电机;3...板;3a...一面;3b...另一面;3c...外缘;4...支承部件;5...齿轮传递机构;10...电机部;11...定子;12...转子;13...转子小齿轮;520a...支轴;16...电机壳体;34...贯通部;34a...贯通孔;35...第二支承部;48...第一支承部;51...第一齿轮;52...第二齿轮;53...第三齿轮;340...缺口部;350...轴孔;351...第一板部;352...第二板部;353...第三板部;511...大径齿部;512...小径齿部;520...旋转中心轴;521...第一齿部;522...第二齿部;523...圆柱部;La...输出侧;Lb...输出相反侧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减速电机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电机部的电机轴线方向上输出旋转的一侧设为“输出侧”,将其相反侧表达为“输出相反侧”。实施方式1(整体结构)图1是从板3的一面3a侧观察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减速电机1的立体图。图2是从图1所示的状态卸下支承部件4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从板3的另一面3b侧观察图1所示的减速电机1的立体图。图4是从图3所示的状态卸下支承部件4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1、图2、图3以及图4所示的减速电机1具有:电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速电机,其特征在于,具有:/n电机部;/n板,所述板在一面侧固定有所述电机部的定子;/n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配置于所述板的另一面侧;以及/n齿轮传递机构,所述齿轮传递机构传递从所述板的所述另一面突出的转子小齿轮的旋转,/n所述齿轮传递机构包含齿轮,所述齿轮贯通设置于所述板上的贯通部并向所述板的所述一面侧及所述另一面侧突出,/n所述齿轮具备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所述第一齿部在所述板的所述另一面侧传递所述转子小齿轮的旋转,所述第二齿部在所述板的所述一面侧输出所述转子小齿轮的旋转,/n在所述支承部件上,设置有支承所述齿轮的旋转中心轴的一端侧的第一支承部,/n在所述板上,设置有支承所述旋转中心轴的另一端侧的第二支承部,所述第二支承部相对于设置有所述贯通部的部分设置于与所述支承部件相反的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904 JP 2018-1650691.一种减速电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电机部;
板,所述板在一面侧固定有所述电机部的定子;
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配置于所述板的另一面侧;以及
齿轮传递机构,所述齿轮传递机构传递从所述板的所述另一面突出的转子小齿轮的旋转,
所述齿轮传递机构包含齿轮,所述齿轮贯通设置于所述板上的贯通部并向所述板的所述一面侧及所述另一面侧突出,
所述齿轮具备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所述第一齿部在所述板的所述另一面侧传递所述转子小齿轮的旋转,所述第二齿部在所述板的所述一面侧输出所述转子小齿轮的旋转,
在所述支承部件上,设置有支承所述齿轮的旋转中心轴的一端侧的第一支承部,
在所述板上,设置有支承所述旋转中心轴的另一端侧的第二支承部,所述第二支承部相对于设置有所述贯通部的部分设置于与所述支承部件相反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承部由将所述板的一部分朝向与所述支承部件相反的一侧折弯的部分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岛勇太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