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三维肋片换热管,包括带有内肋片和外肋片的三维肋片管,在三维肋片管上设置有用于局部截流待冷却流体的截流部,截流部设置于所述三维肋片管内或管外,且截流部外壁或内壁与三维肋片管的肋片端部构成0‑5mm的间隙配合。本发明专利技术巧妙地利用了截流原理,换热过程中,所有粘性流体必须经过截流部壁与三维肋片管的肋片端部之间的空隙流过,所有粘性流体能够在三维肋片管内充分贴壁换热冷却,解决了粘性流体冷却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Three dimensional fin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三维肋片换热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管,具体涉及三维肋片换热管。
技术介绍
换热管作为换热器的核心换热元件,一直是换热
研究的热点。目前,市面上的换热管多为三维肋片换热管,如CN204535509U公开的三维肋片换热管,包括管体,管体的内壁和外壁上沿其管体轴向分别具有多排三维内肋片和多排三维外肋片,每排三维内、外肋片分别由圆周方向均布的多个三维内、外肋片组成,多排三维外肋片高低交错布置;又如CN205918707U公开的三维管风冷式油冷却器,包括三维冷却管,三维冷却管包括圆管、外翅片和内翅片,外翅片一端与圆管的外表面固定连接,外翅片的另一端呈放射性向外发散,外翅片的横截面呈圆弧状,外翅片呈沿圆管轴向分布的若干列,同列的外翅片等距分布,相邻列的外翅片交错分布;内翅片呈圆柱状,内翅片一端与圆管内表面固定连接,内翅片的另一端呈汇聚状朝向圆心,内翅片沿圆管轴向分布呈若干列,内翅片沿圆管内圆周方向呈若干圈,三维冷却管中心设有螺旋扰流片。相比于传统光壁换热管,如前所述三维肋片换热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换热面积和换热效率,但其换热效果仍然有待进一步优化。此外,采用现有的换热管和风冷方式冷却粘性流体时,通常只能将粘性流体温度冷却到比环境温度高15°左右,尽管本领域技术人员尝试采用各种方法去改变换热管的换热面积、消除接触热阻,但其也只能将粘性流体温度冷却到比环境温度高13°左右,始终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或换热管将粘性流体冷却到环境温度,这也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换热
的一大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三维肋片换热管,以解决粘性流体冷却效果差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三维肋片换热管,包括带有内肋片和外肋片的三维肋片管,在所述三维肋片管上设置有用于局部截流待冷却流体的截流部。作为对粘性流体冷却效果的优选方案之一,所述截流部设置于所述三维肋片管内,且所述截流部外壁与所述三维肋片管的内肋片端部构成间隙配合;作为更优选方案,所述截流部外壁与所述三维肋片管的内肋片端部构成间隙量为0-5mm的间隙配合。为实现对换热过程中的流体进行储存,提高空间利用率,所述截流部包括管,在管内设置有截流板。作为优选,所述截流板设置于管的中部或管的端部。当截流板设置于管的中部时,可以在管中部完成截流,管内截流板两侧分别用于储存待冷却流体和已冷却流体;当截流板设置于管的端部时,可以在管端部完成截流,管内用于储存待冷却流体或已冷却流体。为实现对换热过程中的流体进行储存,提高空间利用率,所述截流部包括管,在管内设置有弹簧,弹簧一端固定,弹簧另一端为自由端,在弹簧自由端活动设置有密封部,当管内密封部两侧流体压差不超过规定值(本专利技术所述规定值是指根据产品实际需要的设计值,规定值包括但不限于10牛顿、30牛顿、200牛顿)时,密封部和弹簧在管内构成接触密封密封以实现截流。当管内密封部两侧流体压差超过规定值时,流体驱动密封部和弹簧在管内移动以形成非密封结构,此结构还能够防止管内流体温度过高,及时释放过大压力。作为优选,所述密封部采用钢球或堵头。进一步地,所述管由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构成,第一管段内径大于第二管段内径,所述弹簧位于第一管段内,所述密封部通过弹簧卡合于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的过渡处。当管内密封部两侧流体压差不超过规定值时,密封部和弹簧在管内构成接触密封密封以实现截流。作为对粘性流体冷却效果的优选方案之二,所述截流部设置于所述三维肋片管外,且所述截流部内壁与所述三维肋片管的外肋片端部构成间隙配合;作为更优选方案,所述截流部内壁与所述三维肋片管的外肋片端部构成最小间隙量为0-5mm的间隙配合。优选地,所述截流部包括同轴线设置的多块板,板外壁设置有壳体,壳体与所述三维肋片管外壁构成的空间作为待冷却流体通道,所述三维肋片管内腔作为冷却介质通道;在每块板上同轴线设置有孔,所述三维肋片管穿设于孔内,孔内壁与所述三维肋片管的外肋片端部构成间隙量为0-5mm的间隙配合。此结构三维肋片管内腔可以采用冷却水作为冷却介质,壳体与所述三维肋片管外壁构成的空间作为待冷却流体通道,用以通待冷却流体,如油,也即是三维肋片管外壁通待冷却流体,三维肋片管内腔通冷却介质;采用此结构既能通过板支撑三维肋片管,又能够有助于待冷却流体导流。优选地,所述壳体内壁与所述三维肋片管的外肋片端部构成间隙量为10-30mm,孔内壁与所述三维肋片管的外肋片端部构成间隙量为0-5mm的间隙配合,所述壳体内壁与所述三维肋片管的外肋片端部构成的空间可以用来储存待冷却流体。优选地,所述截流部包括外管,外管套设于三维肋片管上,且外管内壁与所述三维肋片管的外肋片端部构成间隙量为0-5mm的间隙配合。为方便清洗三维肋片换热管,所述截流部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三维肋片管上。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巧妙地利用了截流原理,换热过程中,所有粘性流体必须经过截流部壁与三维肋片管的肋片端部之间的空隙流过,所有粘性流体能够在三维肋片管内充分贴壁换热冷却,从而解决了粘性流体冷却效果差的技术问题;采用本专利技术三维肋片换热管、风冷方式或者水冷方式冷却液压油之类的粘性流体时,冷却效果好,能够将粘性流体温度冷却到环境温度,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困扰换热
粘性流体冷却的技术难题;采用本专利技术三维肋片换热管冷却流体时,冷却后的流体温度均匀,三维肋片换热管出口处的流体不存在回温现象;本专利技术三维肋片换热管还能够防止管内流体温度过高,及时泄压;本专利技术三维肋片换热管能够对换热过程中的粘性流体进行储存,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本专利技术三维肋片换热管结构简单,易于清洗,易于制造,制作成本低;此外,采用本专利技术三维肋片换热管冷却非粘性流体,同样具有良好的冷却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三维肋片换热管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三维肋片换热管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三维肋片换热管的截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中三维肋片换热管的截面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中三维肋片换热管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5中三维肋片换热管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6中三维肋片换热管的示意图;图8是图7中三维肋片换热管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以下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及其核心思想,并非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针对本专利技术进行的改进也落入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实施例1一种三维肋片换热管,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带有内肋片101和外肋片102的三维肋片管1,在三维肋片管1上设置有用于局部截流待冷却流体的截流部2。其中,截流部2设置于三维肋片管1内,且截流部2外壁与三维肋片管1的内肋片101端部构成间隙配合。进一步地,截流部2外壁与三维肋片管1的内肋片101端部构成间隙量为0-5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三维肋片换热管,包括带有内肋片(101)和外肋片(102)的三维肋片管(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三维肋片管(1)上设置有用于局部截流待冷却流体的截流部(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三维肋片换热管,包括带有内肋片(101)和外肋片(102)的三维肋片管(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三维肋片管(1)上设置有用于局部截流待冷却流体的截流部(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肋片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流部(2)设置于所述三维肋片管(1)内,且所述截流部(2)外壁与所述内肋片(101)端部构成间隙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维肋片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流部(2)外壁与所述内肋片(101)端部构成间隙量为0-5mm的间隙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三维肋片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流部(2)包括管(201),在管(201)内设置有截流板(20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维肋片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流板(202)设置于所述管(201)的中部或所述管(201)的端部;当所述截流板(202)设置于所述管(201)的中部时,在所述管(201)中部完成截流,所述管(201)内所述截流板(202)两侧分别用于储存待冷却流体和已冷却流体;当所述截流板(202)设置于所述管(201)的端部时,在所述管(201)端部完成截流。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三维肋片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流部(2)包括管(201),在管(201)内设置有弹簧(205),弹簧(205)一端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程林,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蔓极科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