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组件和送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480698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06 20: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组件和一种送风装置,其中,电机组件包括:第一电机,第一电机具有第一输出轴,第一输出轴内设有沿轴向贯通的空心部;第二电机,第二电机具有第二输出轴,至少部分第二输出轴穿过空心部;转轴支撑结构,设于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之间,以在第二输出轴的径向方向上支撑第二输出轴,其中,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分别独立运行。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使电机组件的结构简化,减少空间占用,实现两根输出轴分别独立转动,可有效减少转动过程中输出轴的摆动,有利于增强电机组件运转时的稳定性,还可降低噪音,延长使用寿命。

Motor assembly and air supply un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机组件和送风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机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机组件和一种送风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常用的电机多为单轴电机,即电机只有一根输出轴,设于输出轴上的负载随输出轴旋转,一般只能提供固定的旋转形式。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种双轴电机,通过将两个电机的输出轴嵌套设置,通过在两个输出轴上分别连接负载,以提供两种不同的旋转形式,但该方案中的双轴电机仍存在结构复杂,占用空间较大,相互嵌套的两根输出轴的稳定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组件。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风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电机组件,包括:第一电机,第一电机具有第一输出轴,第一输出轴内设有沿轴向贯通的空心部;第二电机,第二电机具有第二输出轴,至少部分第二输出轴穿过空心部;转轴支撑结构,设于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之间,以在第二输出轴的径向方向上支撑第二输出轴,其中,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分别独立运行。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的电机组件,包括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和转轴支撑结构。第一电机具有第一输出轴,以将第一电机所产生的动力向外输出,第一输出轴为空心结构,内设有沿轴向贯通的空心部;第二电机具有第二输出轴,以将第二电机所产生的动力向外输出,至少部分第二输出轴穿过第一输出轴的空心部,即至少部分第二输出轴由第一输出轴的一端伸入并由另一端伸出,形成相互嵌套的结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通过在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之间设有转轴支撑结构,以对第二输出轴形成径向方向的支撑,从而减少第二输出轴的径向摆动,增强第二输出轴在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而使相应的负载随第二输出轴一同稳定转动。可以理解,第二输出轴的部分置于第一输出轴内部,若仅对第二输出轴的两端进行支撑,在转动过程中,在重力或其他受力的作用下,容易产生径向摆动。其中,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分别独立运行,可使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在转动时不产生相互干扰,以通过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分别连接不同的负载,并提供不同的旋转形式。其中,第二输出轴的外径应小于第一输出轴的内径,且第二输出轴的长度应大于第一输出轴的长度。可选地,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可以同向转动,也可以向相反方向转动。第一输出轴的转速与第二输出轴的转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理解,虽然单轴电机的一根输出轴上也可以同时连接多个负载,但多个负载的转速和转动方向相同,无法提供差异化的旋转形式。另外,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电机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输出轴的轴线与第二输出轴的轴线重合。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第一输出轴的轴线与第二输出轴的轴线重合,即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同轴设置,且第一电机的转动中心线与第二电机的转动中心线重合,一方面可使第二输出轴的外侧壁沿径向的任意角度至第一输出轴的内侧的距离相等,防止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在转动过程中发生相互干涉,另一方面可以使转轴支撑结构沿径向方向形成规则形状,有利于加工,且在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转动过程中,转轴支撑结构沿径向的受力均匀。此外,由于两个输出轴的轴线重合,还有利于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以及其他连接结构的安装和设置。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转轴支撑结构分别与第一输出轴的内侧壁和第二输出轴的外侧壁相抵。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转轴支撑结构分别与第一输出轴的内侧壁和第二输出轴的外侧壁相抵,以使第一输出轴通过转轴支撑结构向第二输出轴提供支撑力,从而使第二输出轴保持径向的稳定,减少摆动。其中,转轴支撑结构可以是沿周向的连续结构,也可以是间断结构。进一步地,转轴支撑结构为支撑轴承。在该技术方案中,转轴支撑结构具体为支撑轴承,通过支撑轴承的外侧壁与第一输出轴的内侧壁相抵,使第一输出轴对支撑轴承提供径向支撑力,通过支撑轴承套设于第二输出轴上,以对第二输出轴提供径向支撑力。可选地,支撑轴承可采用滚动轴承,例如球轴承、滚子轴承或滚针轴承。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输出轴内侧壁上设有沿径向向内延伸的第一轴肩部,第二输出轴外侧壁上设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二轴肩部,支撑轴承的沿轴向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轴肩部以及第二轴肩部相抵,以对支撑轴承进行轴向限位。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支撑轴承的两端的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上分别设有第一轴肩部和第二轴肩部,以通过第一轴肩部和第二轴肩部与支撑轴承的两端相抵,限制支撑轴承的轴向位移。具体地,第一轴肩部沿径向由第一输出轴的内侧壁向内延伸形成,第二轴肩部沿径向由第二输出轴的外侧壁向外延伸形成,且第一轴肩部和第二轴肩部分别位于支撑轴承沿轴向的两端。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撑结构包括多个滚动件,第一输出轴的内侧壁上设有沿径向方向的第一环形凹槽,和/或第二输出轴的外侧壁上与第一环形凹槽对应设置有第二环形凹槽,滚动件设于第一环形凹槽和/或第二环形凹槽内。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撑结构包括多个滚动件,通过在第一输出轴的内侧壁上设有沿径向方向的第一环形凹槽,每个滚动件的一部分设于第一环形凹槽内,并与第一输出轴相抵,每个滚动件的其余部分由第一环形凹槽向第二输出轴伸出,并与第二输出轴的外侧壁相抵,以对第二输出轴提供支撑力,同时在第一输出轴和/或第二输出轴转动过程中,多个滚动件沿第一环形凹槽进行相应的滚动,以使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在转动时不发生相互干涉。此外,也可以由第二输出轴的外侧壁沿径向方向设有第二环形凹槽,每个滚动件的部分设于第二环形凹槽内,每个滚动件的其余部分有第二环形凹槽向第一输出轴伸出,并与第一输出轴相抵,以对第二输出轴提供支撑力;当然,也可以同时设有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环形凹槽,每个滚动件的部分设于第一环形凹槽内并与第一输出轴相抵,部分设于第二环形凹槽内并与第二输出轴相抵,以向第二输出轴提供支撑力。其中,第一环形凹槽和/或第二环形凹槽可限制滚动件的轴向位移。可选地,滚动件可以是万向球或滚轴。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输出轴的内侧面与第二输出轴的外侧面之间形成径向间隙,径向间隙的最大值的范围为0.1mm~3mm。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输出轴的内侧面与第二输出轴的外侧面之间形成径向间隙,以防止在转动过程中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之间发生接触或碰撞,造成故障或损坏。其中,径向间隙的最大值的范围为0.1mm~3mm,以使径向间隙可以承受第一输出轴或第二输出轴的微量的径向位移。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输出轴通过空心部伸出第一输出轴。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输出轴通过空心部伸出第一输出轴,以便于在第二输出轴伸出第一输出轴的部分上连接负载,从而使连接于第二输出轴的负载与第一输出轴以及连接于第一输出轴上的负载存在一定的轴向间距,以免在转动过程中发生相互干涉。可以理解,虽然在第二输出轴的输出端与第一输出轴的输出端平齐或位于第一输出轴内时,第二输出轴也可以连接负载,但连接方式相对复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具有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一输出轴内设有沿轴向贯通的空心部;/n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具有第二输出轴,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输出轴穿过所述空心部;/n转轴支撑结构,设于所述第一输出轴与所述第二输出轴之间,以在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径向方向上支撑所述第二输出轴,/n其中,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分别独立运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具有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一输出轴内设有沿轴向贯通的空心部;
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具有第二输出轴,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输出轴穿过所述空心部;
转轴支撑结构,设于所述第一输出轴与所述第二输出轴之间,以在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径向方向上支撑所述第二输出轴,
其中,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分别独立运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轴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输出轴的轴线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支撑结构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内侧壁和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外侧壁相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支撑结构为支撑轴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输出轴内侧壁上设有沿径向向内延伸的第一轴肩部,所述第二输出轴外侧壁上设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二轴肩部,
所述支撑轴承沿轴向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轴肩部以及所述第二轴肩部相抵,以对所述支撑轴承进行轴向限位。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多个滚动件,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内侧壁上设有沿径向方向的第一环形凹槽,和/或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外侧壁上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对应设置有第二环形凹槽,所述滚动件设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和/或第二环形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外侧面之间形成径向间隙,所述径向间隙的最大值的范围为0.1mm~3mm。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出轴通过所述空心部伸出所述第一输出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二电机沿轴向方向相邻设置,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向第一端面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机设于所述第一电机远离所述第一端面的一侧,所述第二输出轴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输出轴的长度。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二电机之间形成轴向间距,所述轴向间距的最大值的范围为1mm~15mm。


12.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似锦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