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板边部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47654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06 16: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钢板边部加热装置,该装置包括分别安装于所述钢板两侧的电磁感应加热线圈,所述钢板的每一侧设有若干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每一侧的两个相邻的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电流方向相反;钢板的输送辊包括粗辊段和位于所述粗辊段两端的细辊段,所述粗辊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细辊段的直径,所述粗辊段的长度小于所述钢板的宽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钢板边部加热装置,避免了打火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最终冷轧产品的表面质量。

A kind of edge heating device for steel pl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板边部加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钢板热轧生产
,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厚板的钢板边部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钢板热轧生产过程中,初始温度高达900度以上。在热态钢板的输送过程中,由于边部的温降速度显著高于心部,因而在随后的轧制过程中就容易引起边裂等缺陷,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成材率。为解决这一问题,通常采用边部加热的技术手段,提高钢板侧面的温度。边部加热一般有两种方式,即普通燃气炉和电磁感应加热,后者由于加热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已经逐渐在各大钢厂获得广泛的应用。现有感应加热装置通常采用C型或者E型感应加热线圈,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感应线圈通电后在钢板上产生涡流,这一涡流产生了焦耳热从而使钢板边部的温度得以提高,从提高整个钢板上的温度均匀性。然而采用C型或者E型感应加热线圈产生的感应涡流主要分布于钢板宽面上,特别是在辊道上方由于辊道两侧的感应涡流的叠加效果,造成辊道上方的感应涡流强度,极易引起钢板与辊道之间的打火现象,造成最终冷轧产品出现缺陷,影响产品表面质量。为解决这一问题,现有技术主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个是提高辊道的绝缘性能,另一个则是增加电磁屏蔽措施,减少漏磁。目前的边部感应加热装置主要由国外制造商设计制造,国内自主设计的鲜有报道。针对这一问题,专利JPU11985071410、JPA1985068106、JPY1994038563、JPA2005264219等采用在辊面更换陶瓷材料等表面改性措施,改善输送辊道的绝缘性能,提高钢板、辊道的对地绝缘值,从而避免打火现象。JPA2006093029、JPY1994016471等专利则采用电磁屏蔽等措施,减少漏磁,改善涡流回路走向,从而改善打火现象。上述专利虽然可以减小打火的发生几率,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打火问题。如采用陶瓷辊,不仅造价昂贵,由于钢板输送过程中高温且冲击强度大,陶瓷的使用寿命存在很大的问题,不具有生产实际使用价值。而电磁屏蔽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由于感应涡流是边部感应加热必然要产生的,因而理论上就可以判断这一方法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打火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钢板边部加热装置,杜绝打火现象的发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钢板边部加热装置,所述钢板置于辊道上,所述辊道包括多个输送辊,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分别安装于所述钢板两侧的电磁感应加热线圈,所述钢板的每一侧设有若干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每一侧的两个相邻的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电流方向相反;所述输送辊包括粗辊段和位于所述粗辊段两端的细辊段,所述粗辊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细辊段的直径,所述粗辊段的长度小于所述钢板的宽度。优选地,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中部设置有铁芯,所述钢板的每一侧的若干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铁芯相互连接为一个整体。优选地,所述铁芯由硅钢片叠制而成,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由若干层空心铜管绕制而成。优选地,所述粗辊段的长度至少比所述钢板的宽度小100mm。优选地,所述粗辊段的直径至少比所述细辊段的直径大3mm。优选地,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与所述钢板的侧面相距20~50mm。优选地,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与所述钢板的侧面平行。优选地,每个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设置在两个相邻的所述输送辊之间,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中心与所述钢板的厚度中心处于同一平面。优选地,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电流频率为100~500Hz。本技术的钢板边部加热装置,在钢板的边部形成环状感应涡流,且相邻两个感应涡流在辊道上方相互抵消,理论上在辊道上方的感应涡流大小为零,避免了打火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最终冷轧产品的表面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钢板边部加热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钢板边部加热装置的侧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钢板边部加热装置的主视示意图;图4为显示在钢板边部形成环状感应涡流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本技术的钢板边部加热装置,所述钢板3置于辊道上,所述辊道包括多个输送辊4,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分别安装于所述钢板3两侧的电磁感应加热线圈2,所述钢板3的每一侧设有若干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2,每一侧的两个相邻的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2的通电电流方向相反。所述输送辊4包括粗辊段41和位于所述粗辊段41两端的细辊段42,所述粗辊段41的直径大于所述细辊段42的直径,所述粗辊段41的长度小于所述钢板3的宽度。所述粗辊段41与所述钢板3接触,用于支撑输送所述钢板3。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2中部设置有铁芯1,所述钢板3的每一侧的若干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2的铁芯1相互连接为一个整体,提高磁场强度,减少漏磁。所述铁芯1由硅钢片叠制而成,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2由若干层空心铜管绕制而成。每个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2设置在两个相邻的所述输送辊4之间,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2的中心与所述钢板3的厚度中心处于同一平面,也就是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2的中心与所述钢板3的厚度中心处于同一高度。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2与所述钢板3的侧面平行。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2产生的中心磁场方向垂直于钢板3的侧面,即中心磁场方向平行于钢板的表面方向。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2与所述钢板3的侧面相距20~50mm。所述粗辊段的长度至少比所述钢板的宽度小100mm。所述粗辊段的直径至少比所述细辊段的直径大3mm。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电流频率为100~500Hz。利用本技术的钢板边部加热装置对钢板3进行边部感应加热时,感应涡流5在钢板3的边部侧面上进行闭合流动,如图4所示,由于同侧的相邻两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2上的电流方向相反,即感应涡流5的方向始终相反,因而在输送辊道的上方理论上感应涡流强度为零,如图4中的A点及B点位置处所示。即使在相邻两个电磁感应加热线圈2的两侧位置,如图4中的C点及D点位置处,以及由于安装位置偏差等原因造成两个感应涡流5大小存在差异,造成输送辊道上方存在一定的感应涡流强度,但由于采用了粗辊段41和细辊段42这种非等截面直径的输送辊4,同时由于感应涡流存在的集肤效应,感应涡流主要集中于被加热钢板的表面,与钢板发生接触的辊道中部位置与线圈距离较远,接触处的感应涡流强度是极其微弱的,因而不会发生打火现象。如上所述,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应当了解,本技术并非意在使这些具体细节来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在不背离根据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和特征进行等同或类似的改变,这些改变将也落在本技术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板边部加热装置,所述钢板置于辊道上,所述辊道包括多个输送辊,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分别安装于所述钢板两侧的电磁感应加热线圈,所述钢板的每一侧设有若干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每一侧的两个相邻的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电流方向相反;所述输送辊包括粗辊段和位于所述粗辊段两端的细辊段,所述粗辊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细辊段的直径,所述粗辊段的长度小于所述钢板的宽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板边部加热装置,所述钢板置于辊道上,所述辊道包括多个输送辊,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分别安装于所述钢板两侧的电磁感应加热线圈,所述钢板的每一侧设有若干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每一侧的两个相邻的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电流方向相反;所述输送辊包括粗辊段和位于所述粗辊段两端的细辊段,所述粗辊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细辊段的直径,所述粗辊段的长度小于所述钢板的宽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板边部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中部设置有铁芯,所述钢板的每一侧的若干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的铁芯相互连接为一个整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板边部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由硅钢片叠制而成,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由若干层空心铜管绕制而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板边部加热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存有吕昱华周月明高齐欧湘贵金小礼胡林成
申请(专利权)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