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戊酰螺旋霉素I、II和/或III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方面的应用和药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73592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06 14:37
一种包含异戊酰螺旋霉素I、II和/或III的药物,及其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方面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and drug of Isoamyl spiramycin I, II and / or III in the preparation of tumor drugs for treatment and / or preven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异戊酰螺旋霉素I、II和/或III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方面的应用和药物
本专利技术属于药物
,具体地说,涉及异戊酰螺旋霉素I、II和/或III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方面的应用和药物。
技术介绍
肿瘤是一类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机体组织细胞在内外各种致瘤因素长期作用下,发生基因突变失去对其生长和分化的正常调控,引起克隆性异常增生和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或赘生物。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又细分为来源于上皮组织的癌、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肉瘤和癌肉瘤三类。通常人们所说的“癌症”是泛指所有的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最主要的恶性疾病之一,是目前全球人口的第一死因,最新数据统计,2007年,全球有约790万人死于各类癌症,占死亡总数的13%,有超过1200万个肿瘤病例被确诊,其中72%以上肿瘤患者和致死病例都发生在不发达国家,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15年,全球肿瘤致死人数增至900万人,预计2030年将超过1200万人;目前,我国每年癌症发病人数约280万,死亡人数超过40万人,位列我国各类疾病致死原因之首,并呈不断上升趋势。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以及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肿瘤发病率和死亡人数正逐年增长,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和高发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也是困扰全球的重大社会问题,癌症的治疗和预防始终是全球范围内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目前,化学药物治疗是抗击肿瘤的主要手段,虽然有较好的疗效,但是常引起骨髓抑制、免疫功能低下等副反应,使患者难以坚持治疗,并且化疗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耐药性已成为目前临床治疗中的难题之一。近年来,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呈快速增长态势,据美国FDA统计数据,全球抗癌药物市场销售总额由2004年的240亿美元,激增至2007年的396亿美元。虽然全球每年都不断有新型抗肿瘤药物问世,但至今人类仍然没有一种有效的手段战胜癌症,同时不断发现新的癌症种类,以及肿瘤抗/耐药性的产生和增强,使得对发现新型有效抗癌药物的需要显得尤为迫切。可利霉素(Carrimycin)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将碳霉素产生菌的4”异戊酰基转移酶基团(4”-o-acyl-transferase)克隆至螺旋霉素产生菌中,定向酰化螺旋霉素4”-OH,在4”位加入异戊酰基侧链所形成的以4”位异戊酰基螺旋霉素为主要组分的新型抗生素。可利霉素是由多种螺旋霉素衍生物组成,主要活性成分异戊酰螺旋霉素(I+II+III)总含量不低于60%,于药学上是一种可接受的药物组合物。中心结构为16元内酯环,与一分子福洛胺糖、一分子碳霉胺糖和一分子碳霉糖连接而成,其主要成分异戊酰螺旋霉素I、II、III与螺旋霉素结构不同之处在于碳霉糖4”位上连接的基团为异戊酰基而不是羟基。该药由沈阳同联等共同申报1.1类新药。可利霉素主成分的化学结构,如式(1)所示:其中,当R=H,R′=COCH2CH(CH3)2时为异戊酰螺旋霉素Ⅰ;当R=COCH3,R′=COCH2CH(CH3)2时为异戊酰螺旋霉素Ⅱ;当R=COCH2CH3,R′=COCH2CH(CH3)2时为异戊酰螺旋霉素Ⅲ;可利霉素属于16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活性基团羧基、烷氧基、环氧基、酮基和醛基以及一对共轭的C=C,分子量约为884~982。由于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可利霉素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很多共性:易溶于酯类、丙酮、氯仿、醇类等大多数有机溶剂,微溶于石油醚,难溶于水;分子结构中含有两个二甲胺基而呈弱碱性,易溶于酸性水溶液;具有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负溶解度”性质。由于可利霉素主要组分异戊酰螺旋霉素4”位碳链较长,亲水性差,其水中溶解度比螺旋霉素及4”-乙酰螺旋霉素小。可利霉素是一种白色非结晶粉末,略有引湿性,比旋度约为-80.8°,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为231~232nm,本身带有弱荧光发色基团,遇浓硫酸或盐酸呈紫色反应,产生强紫色荧光,在231~232nm处有最大吸光值。该药具有亲脂性好,组织渗透能力强,口服吸收快,体内维持时间长,有持续的抗生素后效应。根据药效与化学构象的关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4”位酰化后,其亲脂性和体内活性提高,体内抗菌活性与临床治疗效果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并且抗生素在体内的稳定性随着4”羟基酯的碳链增长而增强,即异戊酰螺旋霉素>丁酰螺旋霉素>丙酰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初步体内外药效学试验表明,该药不仅对多数G+菌有较好抗菌活性,对部分G-菌也有一定作用,各项技术指标明显优于阿奇霉素、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尤其对肺炎支原体的抗菌活性最强,对红霉素耐药菌、淋球菌、肺炎球菌、金葡菌、绿脓假单胞菌、流感杆菌、流感嗜血杆菌、脆弱拟杆菌、军团菌、多行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也有一定抗菌活性,对临床耐红霉素的金葡球菌仅有极少交叉耐药性。可利霉素将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并可能用于泌尿系统感染等。本申请人在近期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在以人乳腺癌细胞MCF-7及MDA-MB-231,人肝癌细胞HepG2或鼠肝癌细胞H22,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Lewis肺癌细胞、人大细胞肺癌细胞H460及H1299,人肾透明细胞腺癌细胞786-O,人肾细胞腺癌细胞769-P,人胶质瘤细胞U251,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A172,人组织淋巴瘤细胞U937,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前列腺癌细胞PC3,人胰腺癌细胞PANC-1,人食管癌细胞TE-1,人胃腺癌细胞SGC7901,人结肠癌细胞HT-29,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人甲状腺癌细胞TPC-1,人膀胱癌细胞T-24对异戊酰螺旋霉素I、II或III进行的体外抗增殖活性评价中发现样品对所测试细胞均显示了良好的抗增殖活性,表明异戊酰螺旋霉素I、II和/或III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的新药物,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异戊酰螺旋霉素I、II和/或III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方面的应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首先提供异戊酰螺旋霉素I、II和/或III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方面的应用。其中,所述的肿瘤包括实体瘤和非实体瘤。进一步的,所述的实体瘤包括良性实体瘤和恶性实体瘤;所述的非实体瘤为淋巴瘤或白血病。进一步的,所述的恶性实体瘤为乳腺癌、肝癌、肺癌、肾癌、脑瘤、宫颈癌、前列腺癌、淋巴癌、胰腺癌、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甲状腺癌、膀胱癌或恶性皮肤肿瘤;优选,所述的脑瘤为胶质瘤或脑膜瘤,所述的胃癌为胃腺癌。本专利技术通过试验表明I、II和/或III对于人乳腺癌细胞MCF-7及MDA-MB-231,人肝癌细胞HepG2,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人大细胞肺癌细胞H460及H1299,人肾透明细胞腺癌细胞786-O,人肾细胞腺癌细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异戊酰螺旋霉素I、II和/或III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方面的应用。/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704 CN 2017105379588;20171227 CN 201711450300异戊酰螺旋霉素I、II和/或III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肿瘤药物方面的应用。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肿瘤包括实体瘤和非实体瘤。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实体瘤包括良性实体瘤和恶性实体瘤;所述的非实体瘤为淋巴瘤或白血病。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恶性实体瘤为乳腺癌、肝癌、肺癌、肾癌、脑瘤、宫颈癌、前列腺癌、淋巴癌、胰腺癌、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甲状腺癌、膀胱癌或恶性皮肤肿瘤;
优选,所述的脑瘤为胶质瘤或脑膜瘤,所述的胃癌为胃腺癌。


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为异戊酰螺旋霉素I、II和/或III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与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成的各种剂型。


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为异戊酰螺旋霉素I、II和/或III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和抗肿瘤药物与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成的各种剂型。


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应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恩鸿赫卫清戴剑漉姜洋姜勋雷赵小峰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福洋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