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梯对重结构,尤其是一种对重块及对重装置。该对重块包括块状对重块主体,在块状对重块主体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条由边缘向内侧延伸的对重立柱配合槽;对重装置包括对重框架和安装于对重框架中的对重块,对重框架包括两根垂直的对重立柱在块状对重块主体两侧分别设有对重立柱配合槽;每侧的对重立柱的内侧分别设有卡接部。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对重块的两侧设置对重立柱配合槽,增加了对重块四边角的重量以降低对重块在重量上的损耗,从传统的凸头卡进对重立柱的方式调整为对重立柱配合槽与对重立柱卡接部卡接的方式,使同规格单块对重块重量增加,在总对重总重量需求不变的前提下,所需对重块数量减少,降低成本、方便了加工和安装操作。
Counterweight and counterweight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对重块及对重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对重结构,尤其是一种对重块及对重装置。
技术介绍
对重装置是通过滑轮及曳引钢丝绳与电梯轿厢连接,在垂直升降电梯运行时用于辅助升降的装置,用以降低曳引机的负载,减少曳引机驱动电梯升降所需的能量。对重装置一般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由对重框架1’和安装于对重框架1’中的对重块2’组成,对重框架1’包括两根垂直的对重立柱11’,以及位于两根对重立柱11’顶部的上横梁12’和位于底部的下横梁13’,上横梁12’上安装有对重绳轮14’,现有的对重块2’两端分别包括一凸头21’,安装时凸头21’卡在对应一侧的对重立柱11’中,为了能够使凸头21’能够卡在对重立柱11’中,凸头两侧需要各留一个空位22’,所以凸头两端位置少了四个边角的一定体积,在同样密度和数量的对重块的前提下总重量会比新款的会减少,即为了保证对重总重量的要求,需要安装更多的对重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在相同的尺寸条件下能够提供更大的对重重量的对重块。该对重块包括一长条形的块状对重块主体,其改进在于:在块状对重块主体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条由边缘向内侧延伸的对重立柱配合槽。优选地,块状对重块主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对称的设有两条对重立柱配合槽。优选地,块状对重块主体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提手位。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在相同的对重块数量条件下能够提供更大的对重总重量的对重装置。该对重装置包括重框架和安装于对重框架中的对重块,对重框架包括两根垂直的对重立柱,以及位于两根对重立柱顶部的上横梁和位于底部的下横梁,上横梁上安装有对重绳轮,其改进在于:在块状对重块主体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条由边缘向内侧延伸的对重立柱配合槽;每侧的对重立柱的内侧分别设有卡接在对重立柱配合槽中与对重块配合的卡接部。优选地,块状对重块主体的两侧分别对称的设有两条对重立柱配合槽;每侧的对重立柱为一垂直设置的、开口向内的U形长条结构,开口两侧的侧壁作为卡接部卡在对重立柱配合槽中。优选地,最上方的对重块两侧分别通过一对重压铁将堆叠的对重块固定在对重框架中,对重压铁为开口与对应一侧的对重立柱相对的U形结构件,对重压铁的开口两侧分别设有一容纳对重立柱开口侧壁的卡口,对重立柱的开口侧壁卡在对重压铁的卡口中后通过紧固件固定堆叠的对重块。本专利技术在对重块的两侧设置对重立柱配合槽,增加了对重块四边角的重量以降低对重块在重量上的损耗,从传统的凸头卡进对重立柱的方式调整为对重立柱配合槽与对重立柱卡接部卡接的方式,使同规格单块对重块重量增加,在总对重总重量需求不变的前提下,所需对重块数量减少,降低成本、方便了加工和安装操作。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对重块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的对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对重块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对重装置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对重立柱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安装过程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对重压铁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的对重块2包括一长条形的块状对重块主体23,在块状对重块主体23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条由边缘向内侧延伸的对重立柱配合槽24。对重立柱配合槽24是细长的缝隙结构,其宽度相比凸头两侧的空位相比大幅缩减,所以通过对重立柱配合槽24来配合安装时对对重块本身的重量损失降到最低。为了能够稳定的安装,避免工作时晃动,本实施例中,块状对重块主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对称的设有两条对重立柱配合槽24。由于对重块具有较大的重量,为了便于搬运和安装,块状对重块主体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提手位25。提手位25主要用于在搬运和安装时,工作人员能够从底部将手放置在提手位25中便于对其施力,同样出于重量的考虑,其高度可尽量小,一般略大于手掌的手指部分厚度即可。使用时,根据行业标准的需要,还可在对重块的外部包覆金属壳体后使用。如图4-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在相同的对重块数量条件下能够提供更大的对重总重量的对重装置。该对重装置包括重框架1和安装于对重框架中的对重块2(结合图3中的结构),对重框架1包括两根垂直的对重立柱11,以及位于两根对重立柱11顶部的上横梁12和位于底部的下横梁13,上横梁13上安装有对重绳轮14,在块状对重块主体23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条由边缘向内侧延伸的对重立柱配合槽24;每侧的对重立柱11的内侧分别设有卡接在对重立柱配合槽中与对重块配合的卡接部。理论上对重立柱11上只要有卡接部卡在对重立柱配合槽24中即可实现两个部件的装配,卡接部可以与对重立柱11一体,也可以是另外安装在对重立柱11上的结构件,为了便于部件加工,方便制造和安装,本实施例中每侧的对重立柱为一垂直设置的、开口向内的U形长条结构,开口两侧的侧壁15作为卡接部卡在对重立柱配合槽中。本实施例中,最上方的对重块两侧分别通过一对重压铁16将堆叠的对重块固定在对重框架中,对重压铁16为开口与对应一侧的对重立柱相对的U形结构件,对重压铁16的开口两侧分别设有一容纳对重立柱开口侧壁的卡口161,对重立柱11的开口侧壁卡在卡口中后通过紧固件17固定。安装时,先组装好对重框架1,然后将每块对重块2斜向的放置在对重框架1中,待对重立柱配合槽24与对重立柱11开口两侧的侧壁15对准以后,放平对重块2,依次装入所需数量的对重块2后,通过对重压铁16在最上层通过紧固件17固定。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专利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对重块,包括一长条形的块状对重块主体,其特征在于:在块状对重块主体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条由边缘向内侧延伸的对重立柱配合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对重块,包括一长条形的块状对重块主体,其特征在于:在块状对重块主体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条由边缘向内侧延伸的对重立柱配合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重块,其特征在于:块状对重块主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对称的设有两条对重立柱配合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重块,其特征在于:块状对重块主体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提手位。
4.对重装置,包括对重框架和安装于对重框架中的对重块,对重框架包括两根垂直的对重立柱,以及位于两根对重立柱顶部的上横梁和位于底部的下横梁,上横梁上安装有对重绳轮,其特征在于:在块状对重块主体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条由边缘向内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国强,梁永标,
申请(专利权)人:菱王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