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46195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03 07: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安装在建筑物外部的电梯系统,其延伸至少两层楼,该电梯系统包括井道、可沿所述井道的纵向移动地安装在所述井道中的轿厢和用于所述轿厢的驱动装置。所述井道具有位于其下端的井坑和用于每个要服务楼层的通口,所述井道构造为由至少一个薄壁钢板制成的预制金属板箱,所述薄壁钢板延伸至所述井坑之外。形成所述井道的所述金属板箱是自支撑的,因为所述钢板在所述井道的纵向上沿直线延伸,并在与纵向成直角延伸的平面中成型。所述钢板在所述井道的整体纵向范围内形成为一体。

Lift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安装在建筑物外部的电梯系统。
技术介绍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安装在建筑物外部的电梯系统以及制造这种类型的电梯系统的方法。因此,本类型的电梯系统延伸至少两层楼,并包括井道、安装在井道中的能够沿井道的纵向移动的轿厢和所述轿厢的驱动装置。井道具有位于其下端的井坑,并设置有用于每个要服务楼层的通口,以便在电梯运行过程中进出轿厢,井道被配置为由至少一个薄壁钢板制成的预制的金属板箱,薄壁钢板也延伸至井坑之外。BE568738公开了这种电梯系统。电梯井道传统上由现场就地建造的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制成。这种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位于通常包含有井坑的地基上。该井坑是井道的一种向下延伸,轿厢不会进入井坑,但是出于安全原因并且为了容纳属于电梯系统的不同的组件,井坑是必要的。一旦电梯井道建造完成,包括轿厢、悬架、驱动装置和运行所需的所有部件的实际电梯的装配则通常在现场进行。这导致总施工期为几周。特别是当在现存的、有人居住的建筑物的改造或现代化过程中安装电梯时,这是不利的,因为在建设阶段电梯难以进入建筑物。用于消除上述缺点的现有解决方案,具体地,BE568738公开的解决方案涉及由多个薄壁钢板制成的电梯系统的井道,多个钢板在通常为矩形的井道的拐角处相邻并在此处使用型材、角铁等相互连接。这样可以将井道预制成金属板箱,甚至可以在工厂将轿厢及其驱动装置、导向系统和控制系统安装到井道中,以使得由于工厂预制的高程度,可以显著地缩短电梯系统的装配时间。除此之外,根据现有技术,形成井道的预制的金属板箱在其固有稳定性方面需要改进。这是因为随后安装在建筑物外部的电梯系统本身应尽可能地稳定,以使其不需要建筑物的支撑。这种类型的电梯系统主要用于改装到较旧的建筑物上,这些建筑物通常没有充分记录的结构分析。然而,在改造电梯系统时,重新计算结构分析反而会导致长时间的延期和额外的成本。正在被改造的电梯系统的独立电梯机塔,其本身是稳定的,因此满足相关标准,尤其是还能够承受风压并具有抗扭刚性,该电梯机塔可以以井道和建筑物之间不存在固定连接的方式附接到现有的建筑物上。电梯轿厢和要服务楼层的建筑物开口之间的过渡可以以本领域已知的方式具有浮动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以此为出发点,本技术所提出的目的是显著地减少现场装配电梯系统所花费的时间。此外,根据本技术的解决方案,应实现比以前更优惠的生产成本。根据本技术,该目的通过具有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特征的电梯系统和具有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特征的方法来实现。与现有技术不同,根据本技术,形成井道的金属板箱具有自支撑设计,因为钢板在井道的纵向上沿直线延伸,而钢板在与井道的纵向成直角延伸的平面中成型。在这种情况下,钢板在井道的整体纵向范围内形成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整个金属板箱可由单个钢板制成。根据本技术的电梯系统的井道通常由一个以上钢板制成,然而,其中钢板沿着井道的纵向和轮廓边缘的外部相互连接,具体地,通过焊接的方式相互连接。该井道结构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制造,即通过折叠(例如在通常长达18m的折叠工作台上)和/或通过深拉或通过辊轧成型技术在纵向上对一个矩形的、平面的薄壁钢板或者可能对多个(例如两个)矩形的、平面的薄壁钢板进行纵向成型。这些冷成型技术不会弱化材料。相反,折叠和/或深拉过程中的伸长通常会在此时强化材料。成型优选地通向金属板中的边缘,以稳定所得的轮廓(即在弯曲方面和扭转方面)。这样,即使当钢板的壁厚仅为大约4mm到大约6mm时,仍可以实现预制井道所需的固有稳定性。根据本技术,钢板在井道的整体纵向范围内形成为一体,这意味着钢板也不会由于钢板的相互叠加布置而减弱。根据本技术,井道所需的固有稳定性不再需要稳定框架以及型材、角铁等。如果用于要服务楼层的通口通过在井道的纵向上持续延伸的(位于单个钢板的侧面边缘之间的或位于相互连接的不同钢板的相对两个自由边缘之间的)单个中间间隔形成,那么,不需要对预制井道进行再加工,以便在金属板箱中引入用于每个要服务楼层的通口。现有技术中,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切割出相应的通口。将持续延伸的中间间隔包围在钢板之间的单个钢板或多个钢板的边缘有利地在井道的纵向上折叠,以进一步稳定所述井道。根据本技术的井道的结构,不仅使其可以在制造商的工厂中完全预制,而且还可以与电梯系统的所有部件,具体地是,轿厢、轿厢的导向系统和驱动装置、所有门以及完整的控制系统一起完成。这意味着在电梯系统运输到建筑物并安装或安装之前,其能够在制造商的场所进入运行就绪状态,并由建筑监管机构验收。布置在井道下端(换言之,位于井坑下端)的枢轴轴承是有利的。通过该枢轴轴承,一方面,在制造商的场所井道可以从水平的装配位置向上枢转到垂直的运行位置,以便进行首次调试和验收。另一方面,井道在运输装置上可以放置在水平位置,以运输到建筑物,并且井道在目的地易于被起重机向上枢转。一旦井道达到大致垂直悬挂的位置,则拆卸枢轴轴承,且起重机将井道枢转到现场准备的地基上并将其放置在那里。因此,位于井道和运输装置之间的枢轴轴承可以轻易释放,枢轴轴承有利地由至少一个水平孔形成,该水平孔对应于运输车上的至少一个相匹配的沉孔。这意味着只需要一个水平的可移置的插入式螺栓,以形成枢轴轴承或通过移除螺栓释放枢轴轴承。本技术的一个尤其有利的改进设想是,井坑止于金属基板,并在井道注入混凝土时,井坑起到免拆模板(verloreneSchalung)的作用。然后所需要的是在井道安装现场挖掘相匹配的凹坑,在这个凹坑中制造加强基板,然后在定位和调整井道后,在井道和凹坑之间的连续的中间空间填充混凝土。该井坑外部焊接紧密,因此同时起到水密封和油密封收集槽的作用。由于井道在其井坑的注入混凝土的区域中具有横向凸出的锚固元件,因此井道在其混凝土基座中的锚固可以得到加强。然而,不言而喻,使用其他已知的措施对井道进行任何的混凝土浇注和对井道的固定属于本技术的构架范围内。一般地,井道具有直角的(具体是矩形的)落脚点(Grundriss)。在这种情况下,建议通过围绕落脚点的至少一个拐角折叠来延伸钢板,并在拐角的外部(优选在井道的后壁)进行水平相邻的钢板的连接,有利地通过焊接进行连接。这样,可以使用宽度约为3m的标准钢板,并且不需要井道的每一侧都有自己的板。关于钢板的壁厚,根据井道的高度,建议钢板的厚度约为4mm至10mm。这意味着根据本技术的井道,在成本和重量方面都非常良好。在井道的上端具有井头的情况下,建议该井头同样是构成预制井道的整体的一部分。根据本技术的用于制造井道的方法的特征在于,井道连同所有基本的部件,具体地是其井坑、其轿厢、其导向系统和驱动装置以及其至少部分控制系统在制造商的场所预制。该预制件还有利地包括用于井道的表面覆层和成品顶盖。附图说明本技术的进一步的细节和特征由下列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和附图中得出;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预制井道及其基本部件的透视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安装在建筑物外部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电梯系统延伸至少两层楼,所述电梯系统包括:/n井道(1),包括位于其下端的井坑和用于每个要服务楼层的通口,/n轿厢(3),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井道中,所述轿厢被配置为沿着所述井道的纵向移动,/n驱动装置(5),被配置为用于使所述轿厢移动,/n所述井道构造为由至少一个薄壁钢板(1a、1b)制成的预制金属板箱,所述薄壁钢板延伸至所述井坑(1d)之外,/n形成所述井道(1)的所述金属板箱是自支撑的,其中,所述钢板(1a、1b)在所述井道(1)的纵向上沿直线延伸,并在与所述井道(1)的纵向成直角延伸的平面中成型,并且所述钢板在所述井道(1)的整体纵向范围内形成为一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安装在建筑物外部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电梯系统延伸至少两层楼,所述电梯系统包括:
井道(1),包括位于其下端的井坑和用于每个要服务楼层的通口,
轿厢(3),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井道中,所述轿厢被配置为沿着所述井道的纵向移动,
驱动装置(5),被配置为用于使所述轿厢移动,
所述井道构造为由至少一个薄壁钢板(1a、1b)制成的预制金属板箱,所述薄壁钢板延伸至所述井坑(1d)之外,
形成所述井道(1)的所述金属板箱是自支撑的,其中,所述钢板(1a、1b)在所述井道(1)的纵向上沿直线延伸,并在与所述井道(1)的纵向成直角延伸的平面中成型,并且所述钢板在所述井道(1)的整体纵向范围内形成为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薄壁钢板包括多个薄壁钢板(1a、1b),以形成所述井道,所述钢板(1a、1b)在沿着所述井道(1)的纵向的边缘和所述井道的轮廓边缘的外部相互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1a、1b)至少为折叠或深拉成型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要服务楼层的所述通口由在所述井道(1)的纵向上持续延伸的单个中间间隔(2)形成,所述中间间隔(2)位于单个所述钢板的侧面边缘之间或位于相互连接的两个或多个所述钢板(1a、1b)的相对的两个自由边缘(27)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个钢板的所述侧面边缘或所述两个或多个钢板(1a、1b)的所述自由边缘(27)在所述井道(1)的纵向上折叠,以用于稳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井道(1)具有枢轴轴承(11a、11b),所述枢轴轴承(11a、11b)具有位于下端的水平枢转轴,所述枢转轴适于从大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格雷希巴赫
申请(专利权)人:M·格雷希巴赫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德国;DE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