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与废弃食用油脂协同焚烧处置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455641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9 04: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泥与废弃食用油脂协同焚烧处置系统,包括:协同焚烧单元分别设有干化污泥入口、生物燃油入口、污泥余热回用管路和燃油余热回用管路;污泥干化单元设有污泥入口、干化污泥出口和余热入口,干化污泥出口与协同焚烧单元的干化污泥入口连接,余热入口与污泥余热回用管路连接;生物燃油制备单元设有废弃食用油脂入口、生物燃油出口和余热接入口,生物燃油出口与协同焚烧单元的生物燃油入口连接,余热接入口与燃油余热回用管路连接。该系统能将协同焚烧的余热,利用于用废弃食用油脂制成生物燃油的过程中,制成的生物燃油用作干化污泥焚烧的助燃剂,实现以废治废,节约能源,有效降低运行成本。

Collaborative incineration system of sludge and waste edible oi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污泥与废弃食用油脂协同焚烧处置系统
本技术涉及固体废弃物处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泥与废弃食用油脂协同焚烧处置系统。
技术介绍
城镇污水处理厂中初沉池与二沉池排出的剩余污泥经过浓缩、脱水后,含水率降至80%左右,这部分污泥常被称为湿污泥,作为原料被运送至污泥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处置。污泥成分复杂,除了有机质、水、泥沙等,还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包括微生物病菌、重金属及各种有机污染物等,这些特点造成了现有的各种污泥处理处置工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世界范围来看,常见的污泥处理处置工艺有填埋、生化处理、焚烧、建材利用等,其中,填埋工艺占用大量土地并存在二次污染风险,厌氧或好氧等生化处理方式最主要的问题是减量化、无害化不明显,制砖、水泥窑协同处置等建材利用方式是污泥资源化的一个方向,但当前在国内面临市场认可度低和处理规模小等现实问题,技术欠成熟,推广受限。目前,相对而言焚烧是污泥处理处置最有效的方式,其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稳定化效果最为明显,焚烧可以使有机质完全燃烧,病原体、重金属、烟气污染物妥善处置,炉渣综合利用,燃烧热能予以回收利用。干化焚烧正在成为污泥处理处置领域中占比最大的技术路线,另一方面,干化焚烧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污泥热值低。污泥含水率大,且灰分含量高、有机质含量低,二者比例超过1:1,具体成分受地域、季节、水处理工艺影响大,表现在热值上甚至差别达数倍。以日本为例,市政污泥干基热值高达4000大卡/kg以上,而我国市政污泥干基热值多在1500-2500大卡/kg,不足以自持燃烧,往往需要添加柴油、天然气、煤等燃料作为助燃剂,这就大大提高了运行成本,制约污泥的有效处置。废弃食用油脂,指在食用天然植物油和动物脂肪、油脂深加工等过程中产生的失去食用价值的油脂废弃物。油脂经反复加热会发生反式异构化、氧化、裂解、聚合等多种反应,产物非常复杂,且温度越高、加热时间越长,多环芳烃类致癌物就积累越多,不仅是营养价值丢失,更重要的是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一旦被不法商贩获取,经过简单炼制后混同食用油回流餐桌,则危害极大。废弃食用油脂前身是天然动植物油脂,具备一定的回收再利用价值,废弃油脂再利用方式主要有生产表面活性剂、生物柴油,国家也出台了生物柴油的相关标准(BD100、B5等)。目前,两种利用技术路线的研究多以单一的动物油脂或植物油脂为原料,产品的活性基团或脂肪酸碳链结构相对单一,例如,有实验研究以菜籽油、花生油等植物油作为柴油机燃料,或者与石化柴油掺混,测试结果表明其运转性能正常,基本没有受到低十六烷值的影响,烟气排放浓度降低。而废弃食用油脂原料往往是混合动植物油脂,且经过烹饪、加热等处理过程,成分变得更为复杂,回收再利用难度很大,检测数据表明,相对于花生油、大豆油,废弃食用油脂热值35~40MJ/kg,热值基本相当,运动粘度、酸值很高,分别超过花生油16倍、23倍。系统工艺流程长,能耗大,物料特性及工艺参数不稳定,一般要经过脱水除杂、酯化、酯交换、洗涤、精馏、精制等众多步骤才能满足生物柴油现行质量标准。从实际情况来看,市场小,经济性差,工艺复杂,运行不稳定,无论是生产表面活性剂还是生产生物柴油,都不能解决废弃食用油脂的处置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泥与废弃食用油脂协同焚烧处置系统,能同时以废弃食用油脂和污泥,将废弃食用油脂处理成生物燃油作为污泥干化焚烧的助燃剂,实现与污泥的协同处理。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污泥与废弃食用油脂协同焚烧处置系统,包括:污泥干化单元、生物燃油制备单元和协同焚烧单元;其中,所述协同焚烧单元分别设有干化污泥入口、生物燃油入口、污泥余热回用管路和燃油余热回用管路;所述污泥干化单元设有污泥入口、干化污泥出口和余热入口,所述干化污泥出口与所述协同焚烧单元的干化污泥入口连接,所述余热入口与所述污泥余热回用管路连接;所述生物燃油制备单元设有废弃食用油脂入口、生物燃油出口和余热接入口,所述生物燃油出口与所述协同焚烧单元的生物燃油入口连接,所述余热接入口与燃油余热回用管路连接。由上述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污泥与废弃食用油脂协同焚烧处置系统,其有益效果为:通过设有有机连接的污泥干化单元、生物燃油制备单元和协同焚烧单元,能实现在充分利用协同焚烧余热的前提下,以废弃食用油脂为原料制成生物燃油作为干化污泥焚烧的助燃剂,不仅有效处理和利用了废弃食用油脂,也减少了以往用石化柴油作为助燃剂的应用,实现了以协同方式的以废制废,其处理过程相对简单,操作方便,实现了以废治废,节约能源,有效降低运行成本,符合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污泥与废弃食用油脂协同焚烧处置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污泥与废弃食用油脂协同焚烧处置方法的流程图;图中各标号为:1-污泥干化单元;2-协同焚烧单元;21-脱水除杂预处理装置;22-中和脱酸装置;23-静置装置;24-油水分离装置;25-固液分离装置;3-生物燃油制备单元;31-流化床焚烧炉;32-余热回用装置;33-烟气净化装置;34-燃油余热回用管路;35-污泥余热回用管路;A1-污泥入口;B1-废弃食用油脂入口;B2-生物燃油出口;B3-石化柴油入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技术的具体内容,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实施例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污泥与废弃食用油脂协同焚烧处置系统,包括:污泥干化单元、生物燃油制备单元和协同焚烧单元;其中,所述协同焚烧单元分别设有干化污泥入口、生物燃油入口、污泥余热回用管路和燃油余热回用管路;所述污泥干化单元设有污泥入口、干化污泥出口和余热入口,所述干化污泥出口与所述协同焚烧单元的干化污泥入口连接,所述余热入口与所述污泥余热回用管路连接;所述生物燃油制备单元设有废弃食用油脂入口、生物燃油出口和余热接入口,所述生物燃油出口与所述协同焚烧单元的生物燃油入口连接,所述余热接入口与燃油余热回用管路连接。上式处置系统中,生物燃油制备单元包括:脱水除杂预处理装置、中和脱酸装置、静置装置和油水分离装置;其中,所述脱水除杂预处理装置设置废弃食用油脂入口与废弃食用油脂出口,所述废弃食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泥与废弃食用油脂协同焚烧处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污泥干化单元、生物燃油制备单元和协同焚烧单元;其中,/n所述协同焚烧单元分别设有干化污泥入口、生物燃油入口、污泥余热回用管路和燃油余热回用管路;/n所述污泥干化单元设有污泥入口、干化污泥出口和余热入口,所述干化污泥出口与所述协同焚烧单元的干化污泥入口连接,所述余热入口与所述污泥余热回用管路连接;/n所述生物燃油制备单元设有废弃食用油脂入口、生物燃油出口和余热接入口,所述生物燃油出口与所述协同焚烧单元的生物燃油入口连接,所述余热接入口与燃油余热回用管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泥与废弃食用油脂协同焚烧处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污泥干化单元、生物燃油制备单元和协同焚烧单元;其中,
所述协同焚烧单元分别设有干化污泥入口、生物燃油入口、污泥余热回用管路和燃油余热回用管路;
所述污泥干化单元设有污泥入口、干化污泥出口和余热入口,所述干化污泥出口与所述协同焚烧单元的干化污泥入口连接,所述余热入口与所述污泥余热回用管路连接;
所述生物燃油制备单元设有废弃食用油脂入口、生物燃油出口和余热接入口,所述生物燃油出口与所述协同焚烧单元的生物燃油入口连接,所述余热接入口与燃油余热回用管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与废弃食用油脂协同焚烧处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燃油制备单元包括:
脱水除杂预处理装置、中和脱酸装置、静置装置和油水分离装置;其中,
所述脱水除杂预处理装置设置废弃食用油脂入口与废弃食用油脂出口,所述废弃食用油脂出口与中和脱酸装置、静置装置和油水分离装置顺次连接;
所述脱水除杂预处理装置和所述静置装置上分别设置所述余热接入口;
所述油水分离装置设有废水出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友泽王雪裴雪梅杨强威
申请(专利权)人:启迪桑德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