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型建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50717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8 2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态型建筑,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包括有楼体,楼体的楼顶设置有植物种植区和雨水存储区;植物种植区包括有围挡以及设置于围挡内的种植基,种植基包括有依次叠置于楼体上的土壤层、过滤层以及基层,基层靠近楼体的楼顶设置,且基层与过滤层之间夹设有蓄水层;雨水存储区包括有与蓄水层相连通的储水箱。在建筑结构的楼顶种植绿化植物,且浇灌水或者雨水可经由土壤层吸收后再流入并存储于蓄水层内,且蓄水层内多余的存储水可流至储水箱内存储,储水箱内的存储水可重新用于绿化植物的浇灌或者其它用途,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特性,且蓄水层与储水箱的使用,达到了收集存储水体,并降低土壤流失的目的。

An ecotype buil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型建筑
本技术涉及建筑
,尤其是涉及一种生态型建筑。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社会的高速发展,建筑与周围环境的有机结合,建筑内环境的自然调节,建筑的绿色节能节水等方面,愈来愈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在现有技术中,一般情况下,在建筑物或者建筑结构的楼顶铺设土壤,并在土壤上种植绿化植物或者园艺花卉,以形成楼顶绿化区域,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楼顶铺设形成的土壤层的储水能力有限,造成浇灌水或者雨水的大量流失,且水体流失过程中携带土壤排出至楼体外,严重影响楼体绿化的效果,现有技术存在可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型建筑,通过在种植基内设置蓄水层,并在楼顶设置与蓄水层相连通的储水箱,且蓄水层与土壤层之间设置有过滤层,从而达到收集存储水体,并降低土壤流失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生态型建筑,包括有楼体,所述楼体的楼顶设置有植物种植区和雨水存储区;所述植物种植区包括有围挡以及设置于围挡内的种植基,所述种植基包括有依次叠置于楼体上的土壤层、过滤层以及基层,所述基层靠近楼体的楼顶设置,且所述基层与过滤层之间夹设有蓄水层;所述雨水存储区包括有与蓄水层相连通的储水箱。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建筑物或者建筑结构的楼顶种植绿化植物,且浇灌水或者雨水可经由土壤层吸收和过滤层过滤后再流入并存储于蓄水层内,且蓄水层内多余的存储水可流至储水箱内存储,储水箱内的存储水可重新用于绿化植物的浇灌或者其它用途,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特性,且蓄水层与储水箱的使用,达到了收集存储水体,并降低土壤流失的目的。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储水箱在竖直高度方向的位置低于所述蓄水层在竖直高度方向的位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储水箱的安装位置低于蓄水层所在的位置高度,则蓄水层内的存储水可自然向储水箱内过渡,有利于储水箱的收集存储作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植物种植区的上方架设有喷淋管,且所述喷淋管与储水箱连通有压力浇灌装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力浇灌装置可抽取储水箱内的存储水,用于浇灌植物种植区内的绿化植物,即实现了浇灌水的循环利用以及雨水的再利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储水箱与蓄水层连通有引流管,且所述引流管上连通有过滤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蓄水层内的存储水可经由引流管流入储水箱内存储,且在此过程中,过滤管起到过滤存储水中的泥沙等杂质的作用,从而达到保护压力浇灌装置以及其余装置的目的。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储水箱的侧壁上靠近其顶部的位置处开设有溢流口。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储水箱内的存储水收集满时,存储水即可从溢流口处排出至储水箱的外部,以保证整个系统的平稳正常运行;且溢流口的开设位置,有利于减少灰尘等杂质的进入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水层的底部朝向储水箱的方向倾斜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蓄水层内的存储水可朝向储水箱的方向顺畅流动,即有利于减少蓄水层内存储水的存积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水层远离储水箱倾斜向上的一端连通有溢流管,且所述溢流管设置于蓄水层的侧壁上靠近其顶部的位置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蓄水层与储水箱之间发生堵塞时,蓄水层内的存储水可经由溢流管直接排出蓄水层,有利于保持植物种植区的正常运转。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层上叠置铺设有保温隔热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温隔热层既起到分隔基层和过滤层的作用,又起到为建筑结构的屋顶保温的作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温隔热层上叠置铺设有防水抗穿层,且所述防水抗穿层包括有由上至下依次叠置的柔性保护层、耐根穿刺防水层以及普通防水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普通防水层起到防水的作用,即分隔基层与蓄水层;耐根穿刺防水层既起到一定的防水作用,又起到阻隔植物根系继续向下生长的作用;柔性保护层既起到保护基层的作用,又起到保护耐根穿刺防水层的作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层包括有支撑架设于蓄水层与土壤层之间的透水砖层,且所述透水砖层上铺设有用于分隔土壤层的土工布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水砖层在起到支撑土壤层并形成蓄水层的同时,不会影响过滤层的渗透过滤效果;且土工布层既起到分隔土壤层和透水砖层的作用,又起到一定过滤渗透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一:浇灌水或者雨水可经由土壤层吸收和过滤层过滤后再流入并存储于蓄水层内,且蓄水层内多余的存储水可流至储水箱内存储,储水箱内的存储水可重新用于绿化植物的浇灌或者其它用途,达到了收集存储水体,以实现循环再利用的目的,同时有利于降低土壤的流失;其二:蓄水层中的存储水可经由引流管引导以及过滤管过滤后,收集并存储于储水箱内,且与储水箱相连通的压力浇灌装置可抽取储水箱中的存储水,并通过喷淋管重新浇灌植物种植区。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生态型建筑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植物种植区与雨水存储区的连通结构示意图;图3是种植基的层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楼体;2、植物种植区;21、围挡;22、种植基;22-A、基层;22-B、保温隔热层;22-C、防水抗穿层;22-C-1、柔性保护层;22-C-2、耐根穿刺防水层;22-C-3、普通防水层;22-D、蓄水层;22-E、过滤层;22-E-1、透水砖层;22-E-2、土工布层;22-F、土壤层;3、雨水存储区;4、储水箱;41、引流管;42、过滤管;43、溢流口;5、溢流管;6、喷淋管;7、压力浇灌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生态型建筑,包括有楼体1,且楼体1的楼顶设置有植物种植区2和雨水存储区3,植物种植区2起到美化建筑结构的作用,而雨水存储区3起到收集存储浇灌水和雨水,并为植物种植区2供水的作用。经由植物种植区2吸收存储后剩余的水体可存储于雨水存储区3内,并可循环利用或者再利用于植物种植区2内。结合图2和图3所示,植物种植区2包括有竖直设立于屋顶的围挡21,围挡21设置为“口”字型结构,且围挡21内填充设置有用于种植绿化植物的种植基22。种植基22包括有依次叠置铺设于屋顶上的基层22-A、保温隔热层22-B、防水抗穿层22-C、蓄水层22-D、过滤层22-E以及土壤层22-F,且基层22-A铺设于屋顶的屋面上。基层22-A可采用混凝土制成,起到支撑植物种植区2的作用。保温隔热层22-B由聚合物砂浆和玻璃纤维网布等材料复合而成,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防水抗穿层22-C包括有由上至下依次叠置铺设的柔性保护层22-C-1、耐根穿刺防水层22-C-2以及普通防水层22-C-3,且普通防水层22-C-3可采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或者高分子防水卷材,耐根穿刺防水层22-C-2可采用复合铜胎基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或者铜箔胎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制成,而柔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态型建筑,包括有楼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楼体(1)的楼顶设置有植物种植区(2)和雨水存储区(3);所述植物种植区(2)包括有围挡(21)以及设置于围挡(21)内的种植基(22),所述种植基(22)包括有依次叠置于楼体(1)上的土壤层(22-F)、过滤层(22-E)以及基层(22-A),所述基层(22-A)靠近楼体(1)的楼顶设置,且所述基层(22-A)与过滤层(22-E)之间夹设有蓄水层(22-D);所述雨水存储区(3)包括有与蓄水层(22-D)相连通的储水箱(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型建筑,包括有楼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楼体(1)的楼顶设置有植物种植区(2)和雨水存储区(3);所述植物种植区(2)包括有围挡(21)以及设置于围挡(21)内的种植基(22),所述种植基(22)包括有依次叠置于楼体(1)上的土壤层(22-F)、过滤层(22-E)以及基层(22-A),所述基层(22-A)靠近楼体(1)的楼顶设置,且所述基层(22-A)与过滤层(22-E)之间夹设有蓄水层(22-D);所述雨水存储区(3)包括有与蓄水层(22-D)相连通的储水箱(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型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箱(4)在竖直高度方向的位置低于所述蓄水层(22-D)在竖直高度方向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型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种植区(2)的上方架设有喷淋管(6),且所述喷淋管(6)与储水箱(4)连通有压力浇灌装置(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生态型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箱(4)与蓄水层(22-D)连通有引流管(41),且所述引流管(41)上连通有过滤管(4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生态型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箱(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成明顾庆荣胡晓倩杨勇韦鑫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东大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