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拉伸式弹性缓冲鞋底,其包括鞋中底及鞋大底,其中,所述鞋中底设置在所述鞋大底的上底面上方,所述鞋中底的边缘与所述鞋大底固定连接,所述鞋中底的后边缘部形成有弹性槽,所述弹性槽能够被外力拉伸或由其自身弹性而复位,该鞋底有效减小地面对脚部的冲击力,有利于脚部在行走时感觉舒适。本发明专利技术同时公开了一种鞋子,它包括上述鞋底,它有利于在人行走时减小地面对脚部的冲击力。
A stretch type elastic cushioning sole and shoes with the so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拉伸式弹性缓冲鞋底及具有该鞋底的鞋子
本专利技术涉及鞋底和鞋子
,具体涉及一种拉伸式弹性缓冲鞋底及具有该鞋底的鞋子。
技术介绍
目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步行,在长距离步行时,由于地面不断地对脚部冲击,所以人会感觉到脚部疲劳不适;附图14和附图15展示了现时技术普遍采用的鞋底结构,该鞋底的鞋大底形成有网格状凸起墙,该鞋底的鞋中底封盖着这些网格状凸起墙,该网格状凸起墙主要作用是减少材料和减轻重量,所以现时技术的鞋底结构未能对脚部提供有效的缓冲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首先提供一种拉伸式弹性缓冲鞋底,它能有效地减小地面对脚部的冲击力。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的拉伸式弹性缓冲鞋底,包括鞋中底及鞋大底,其中,所述鞋中底设置在所述鞋大底的上底面上方,所述鞋中底的边缘与所述鞋大底固定连接,所述鞋中底的后边缘部形成有弹性槽,所述弹性槽能够被外力拉伸或由其自身弹性而复位。优选地,所述弹性槽包括第一槽壁及第二槽壁,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二槽壁形成小于90°的夹角。优选地,所述弹性槽的数量设为两道,两道弹性槽并排设置。优选地,所述弹性槽包括第一直槽壁及第二直槽壁,所述第一直槽壁与所述第二直槽壁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直槽壁的下端部与所述第二直槽壁的下端部连接形成弧壁部。优选地,所述弹性槽的截面形状设为半圆形。优选地,所述鞋中底的前部对应脚前掌位置形成有至少三条向上凸起的弹性挡墙,所述弹性挡墙包括第一墙壁及第二墙壁,所述第一墙壁与所述第二墙壁形成45°至90°的夹角,每条弹性挡墙都沿内外方向设置。优选地,所述鞋中底的内侧中部对应足弓位置形成有至少三条向上凸起的弹性足弓支撑墙,所述弹性足弓支撑墙包括第三墙壁及第四墙壁,所述第三墙壁与所述第四墙壁形成45°至90°的夹角,所述弹性足弓支撑墙沿内外方向排列,所述弹性足弓支撑墙由内至外逐渐变小。优选地,所述鞋中底的前边缘部设有所述弹性槽。优选地,所述弹性槽首尾相接形成环状。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鞋子,其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拉伸式弹性缓冲鞋底,所述鞋大底或所述鞋中底连接有鞋帮,所述鞋帮与鞋中底围成了鞋子的穿着腔体。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其有益效果是:(一)本专利技术的鞋中底设置在鞋大底的上底面上方,鞋中底的边缘与鞋大底固定连接,鞋中底的后边缘部形成有弹性槽,弹性槽能够被外力拉伸或由其自身弹性而复位,通过这样设置,在人行走的过程中,当脚跟踩在鞋中底的后部时,弹性槽由人体的重力作用而弹性拉伸,弹性槽弹性拉伸的过程起到了有效的缓冲作用,有效减小地面对脚部的冲击力,有利于脚部在行走时感觉舒适。(二)上述鞋子由于设置了上述鞋底,所以上述鞋子有利于在人行走时减小地面对脚部的冲击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鞋底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向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依据图2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依据图2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依据图2的第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依据图1的第五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依据图1的第六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受到脚跟的压力时弹性变形的示意图。图9为依据图1的第七、八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的B-B向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七种实施例在人行走时的状态示意图。图12为图11的D处放大图。图13为图10的C-C向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4为现时技术的鞋底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5为现时技术的鞋底截面示意图。标号说明:1-鞋中底;2-鞋大底;101-弹性槽;1011-第一槽壁;1012-第二槽壁;1013-第一直槽壁;1014-第二直槽壁;1015-弧壁部;102-弹性挡墙;1021-第一墙壁;1022-第二墙壁;103-弹性足弓支撑墙;1031-第三墙壁;1032-第四墙壁;2-鞋大底;201-上底面;3-鞋帮;97-脚前掌;98-足弓;99-脚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本实施方式的鞋底,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鞋中底1及鞋大底2,鞋中底1设置在鞋大底2的上底面201上方,鞋中底1的边缘与鞋大底2固定连接,如图2所示,鞋中底1的边缘可以设置为与鞋大底2扣合连接之后再粘合,这样的连接方式牢靠。如图1所示,鞋中底1的后边缘部形成有弹性槽101,弹性槽101能够被外力拉伸或由其自身弹性而复位。以下简要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正常状态下,人行走的时候,都是脚跟99先着地,如图8所示,当鞋中底1的后部受到脚跟99的压力时,弹性槽101由于人体重力作用而弹性拉伸,如图8所示,弹性槽101张开了,同时,鞋中底1与脚跟99接触的部位一定程度地塌下,对于弹性槽101的作用,形象来说就像设置了水平放置的拉伸弹簧。脚跟99与地面的接触过程可以理解为两个物体的碰撞过程,根据动量定理,在脚跟99的动量变化为一定值的时候,脚跟99受到地面的冲击力与冲击力的作用时间成反比,弹性槽101正是增长了脚跟99与地面的碰撞时间,所以该冲击力变小了;而从能量守恒角度理解,则是脚跟99的动能部分转化为弹性槽101的弹性势能,所以本实施方式能有效减小地面对脚部的冲击力。另一方面,这样设置也有利于可以将弹性槽101围着的鞋中底1部分区域的刚性设置得较高,有利于将弹性变形集中在弹性槽101上,而刚性较高的弹性槽101围着的鞋中底1部分区域有利于鞋底对脚跟99的支撑稳定性。当脚跟99抬起时,弹性槽101则由自身弹性而复位。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弹性槽101包括第一槽壁1011及第二槽壁1012,第一槽壁1011与第二槽壁1012形成小于90°的夹角,从图2来看,弹性槽101形似字母“V”,第一槽壁1011与第二槽壁1012的夹角不宜大于或等于90°,最好设置在60°以内,这样形状的弹性槽101可提供较大的弹性拉伸幅度,在鞋中底1后部受压力时,更有利于将更多的脚跟99动能转化为弹性槽101的弹性势能,即有利于增强缓冲效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弹性槽101的数量设为两道,两道弹性槽101并排设置,这样设置有利于进一步加大总的弹性拉伸幅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弹性槽101包括第一直槽壁1013及第二直槽壁1014,第一直槽壁1013与第二直槽壁1014平行设置,第一直槽壁1013的下端部与第二直槽壁1014的下端部连接形成弧壁部1015,从图4上看,此时弹性槽101形似大写字母“U”;由于第一直槽壁1013与第二直槽壁1014平行设置,有利于具有该形状弹性槽101的鞋中底1的注塑模具加工容易。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弹性槽101的截面形状设为半圆形,由于此形状的弹性槽101曲折角度比较平缓,在弹性槽101被弹性拉伸时,弹性槽101的应力较为分散,有利于避免弹性槽101因应力集中而导致其材料疲劳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拉伸式弹性缓冲鞋底,包括鞋中底(1)及鞋大底(2),其特征在于:所述鞋中底(1)设置在所述鞋大底(2)的上底面(201)上方,所述鞋中底(1)的边缘与所述鞋大底(2)固定连接,所述鞋中底(1)的后边缘部形成有弹性槽(101),所述弹性槽(101)能够被外力拉伸或由其自身弹性而复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伸式弹性缓冲鞋底,包括鞋中底(1)及鞋大底(2),其特征在于:所述鞋中底(1)设置在所述鞋大底(2)的上底面(201)上方,所述鞋中底(1)的边缘与所述鞋大底(2)固定连接,所述鞋中底(1)的后边缘部形成有弹性槽(101),所述弹性槽(101)能够被外力拉伸或由其自身弹性而复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拉伸式弹性缓冲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槽(101)包括第一槽壁(1011)及第二槽壁(1012),所述第一槽壁(1011)与所述第二槽壁(1012)形成小于90°的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拉伸式弹性缓冲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槽(101)的数量设为两道,两道弹性槽(101)并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拉伸式弹性缓冲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槽(101)包括第一直槽壁(1013)及第二直槽壁(1014),所述第一直槽壁(1013)与所述第二直槽壁(1014)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直槽壁(1013)的下端部与所述第二直槽壁(1014)的下端部连接形成弧壁部(10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拉伸式弹性缓冲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槽(101)的截面形状设为半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拉伸式弹性缓冲鞋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景贤,
申请(专利权)人:许景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香港;8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