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线框架的自动拗片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42911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5 12:12
一种引线框架的自动拗片系统,属于半导体生产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电动滑台(6),在电动滑台(6)上设置有往复移动的滑块(2),在滑块(2)的下部设置有吸盘(4);在拗片台(7)的后部设置有移动平台(10),在移动平台(10)的上设置有一组夹片机构,夹片机构包括水平设置有两片夹片(12),框架半成品(1)的高度位于两片夹片(12)之间,在移动平台(10)上还设置有与两片夹片(12)分别对应的夹紧气缸(11)。通过本引线框架的自动拗片系统,可以实现待切引线框架中框架单体与框架边框分离,避免人工操作容易造成引线框架表面划伤的问题。

An automatic chip bending system for lead 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引线框架的自动拗片系统
一种引线框架的自动拗片系统,属于半导体生产

技术介绍
引线框架作为集成电路的芯片载体,是一种借助于键合材料(金丝、铝丝、铜丝)实现芯片内部电路引出端与外引线的电气连接,形成电气回路的关键结构件,它起到了和外部导线连接的桥梁作用。引线框架在生产过程中首先需要电镀,电镀完成之后得到框架半成品,框架半成品的结构如图4所示,包括框架单体15以及包围在框架单体15外圈的框架边框17组成,框架单体15与框架边框17之间由若干连接段16进行连接,最后将框架单体15与框架边框17分离,得到独立框架单体15,将框架单体15与框架边框17分离的动作业内称之为“拗片”。在现有技术中“拗片”由人工完成,操作人员从待处理工位中取走框架半成品之后手持剪刀等工具将连接段16切断,然后将框架单体15放入完成工位,完成一组框架半成品的“拗片”。然而人工完成时劳动强度较大,且人工操作时容易将引线框架表面划伤,造成产品损坏,同时不利于引线框架生成的自动化进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实现待切引线框架中框架单体与框架边框分离,避免人工操作容易造成引线框架表面划伤的引线框架的自动拗片系统。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引线框架的自动拗片系统,包括待处理工位和完成工位,其特征在于:在待处理工位和完成工位之间设置有拗片台,并在待处理工位、拗片台以及完成工位的上方设置有电动滑台,在电动滑台上设置有往复移动的滑块,在滑块的下部设置有吸盘,吸盘由气缸控制升降;在拗片台的后部设置有移动平台,在移动平台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组对框架半成品夹持的夹片机构,夹片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两片夹片,两片夹片上下对称设置,位于拗片台表面的框架半成品位于两片夹片之间,且两片夹片的内侧与框架半成品的框架边框上下对应;在移动平台上还设置有与两片夹片分别对应的夹紧气缸,其中与上部的夹片对应的夹紧气缸的活塞杆竖直向下,与下部的夹片对应的夹紧气缸的活塞杆竖直向上,夹片与相对应的夹紧气缸的活塞杆固定。优选的,在所述拗片台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条导轨,所述的移动平台沿导轨往复移动。优选的,所述的移动平台为“匚”状,其开口朝向拗片台且其开口宽度宽于拗片台,夹片机构设置在移动平台开口端的两侧。优选的,每一片所述的夹片均与多台夹紧气缸对应,对应于每一个夹片的多台夹紧气缸沿移动平台的移动方向并排设置,并同时与夹片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与下部的夹片对应的夹紧气缸固定于移动平台的表面;在移动平台的侧部设置有固定架,所述与上部的夹片对应的夹紧气缸通过固定架固定于所对应夹片的正上方。优选的,所述的夹片为“E”型,其三个分支朝向框架半成品,并与框架边框上下对应,连接三个分支的连接部与相对应的夹紧气缸固定。优选的,所述夹片的分支中朝向框架边框的表面设置有凸起。优选的,在所述滑块中设置有气缸,气缸的输出端自滑块的底部输出并与吸盘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本引线框架的自动拗片系统,可以实现框架半成品中框架单体与框架边框分离,避免人工操作容易造成引线框架表面划伤的问题,同时降低了劳动强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2、在每一片夹片的三个分支中朝向框架边框的表面设置有凸起,以加强夹片与框架边框的夹紧程度。3、移动平台为“匚”状,其开口端朝向拗片台,便于移动平台移动至拗片台处时,拗片台卡在移动平台的开口内侧。附图说明图1为引线框架的自动拗片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引线框架的自动拗片系统操作区俯视图。图3为引线框架的自动拗片系统操作区正视图。图4为框架半成品结构示意图。其中:1、框架半成品2、滑块3、待处理工位4、吸盘5、吸气管6、电动滑台7、拗片台8、完成工位9、导轨10、移动平台11、夹紧气缸12、夹片13、固定架14、凸起15、框架单体16、连接段17、框架边框。具体实施方式图1~4是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引线框架的自动拗片系统,包括并排设置的待处理工位3、操作区以及完成工位8,在待处理工位3、操作区以及完成工位8的上方水平设置有电动滑台6,在电动滑台6上设置有沿电动滑台6往复移动的滑块2,电动滑台6优选采用丝杆传动的传动方式,电动滑台6的驱动电机采用伺服电机实现,保证了滑块2移动的精确定位。在滑块2上固定有气缸(或直线电机),气缸(或直线电机)的输出端竖直向下并固定有吸盘4,吸气管5与吸盘4连接实现对框架半成品1的吸取。滑块2带动吸盘4行至待处理工位3的上方后气缸输出,吸盘4与框架半成品1贴合,吸气管5吸气,此时吸盘4将框架半成品1吸起,此时气缸复位将框架半成品1吸起,然后滑块2将框架半成品1移动至操作区上方,气缸下降将框架半成品1下放至操作区的拗片台7表面,拗片完成后,完成拗片的引线框架在吸盘4的作用下,由滑块2转移至完成工位8表面。如图2~3所示,在操作区中拗片台7的后方设置有实现框架单体15和框架边框17分离的夹持机构。夹持机构包括设置在拗片台7两侧的两条导轨9,在两条导轨9上放置有沿导轨9前后移动的移动平台10,移动平台10可采用与滑块2相同的方案实现在导轨9上的移动。移动平台10为“匚”状,其开口端朝向拗片台7,当移动平台10移动至拗片台7处时,拗片台7卡在移动平台10的开口内侧。在移动平台10开口端的任意一侧设置有两片夹片12,两片夹片12上下对称设置,当拗片台7位于移动平台10的开口端内侧之后,放置于拗片台7上的框架半成品1位于上下两片夹片12之间,且夹片12的边缘处位于框架边框17上下对应,移动平台10开口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组夹片12与框架半成品1相对应。每一片夹片12由相应的夹紧气缸11驱动动作,在移动平台10开口端的任意一侧,与下部夹片12对应的夹紧气缸11固定于移动平台10的表面,其活塞杆竖直向上,下部的夹片12搭设在前后两个夹紧气缸11的活塞杆上方并固定。在移动平台10的外侧设置有一个固定架13,在固定架13的端部分别固定有一个夹紧气缸11,由固定架13固定的夹紧气缸11的活塞杆竖直向下,上部的夹片12固定在夹紧气缸11活塞杆的下端,因此在移动平台10开口端的任意一侧,通过两个夹紧气缸11对上下两片夹片12进行固定,驱动夹片12动作。夹紧气缸11优选采用双轴气缸实现。夹片12为“E”状,其水平设置的三个分支朝向框架半成品1,三个分支的连接部与相对应的夹紧气缸11固定。夹片12的三个分支的端部与框架边框17上下对应,且每一片夹片12的三个分支中朝向框架边框17的表面还设置有凸起14,以加强夹片12与框架边框17的夹紧程度。根据框架半成品1尺寸的变化,设置在夹片12上分支的数量也可以增加或减少。具体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如下:滑块2带动吸盘4行至待处理工位3的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引线框架的自动拗片系统,包括待处理工位(3)和完成工位(8),其特征在于:在待处理工位(3)和完成工位(8)之间设置有拗片台(7),并在待处理工位(3)、拗片台(7)以及完成工位(8)的上方设置有电动滑台(6),在电动滑台(6)上设置有往复移动的滑块(2),在滑块(2)的下部设置有吸盘(4),吸盘(4)由气缸控制升降;/n在拗片台(7)的后部设置有移动平台(10),在移动平台(1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组对框架半成品(1)夹持的夹片机构,夹片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两片夹片(12),两片夹片(12)上下对称设置,位于拗片台(7)表面的框架半成品(1)位于两片夹片(12)之间,且两片夹片(12)的内侧与框架半成品(1)的框架边框(17)上下对应;/n在移动平台(10)上还设置有与两片夹片(12)分别对应的夹紧气缸(11),其中与上部的夹片(12)对应的夹紧气缸(11)的活塞杆竖直向下,与下部的夹片(12)对应的夹紧气缸(11)的活塞杆竖直向上,夹片(12)与相对应的夹紧气缸(11)的活塞杆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引线框架的自动拗片系统,包括待处理工位(3)和完成工位(8),其特征在于:在待处理工位(3)和完成工位(8)之间设置有拗片台(7),并在待处理工位(3)、拗片台(7)以及完成工位(8)的上方设置有电动滑台(6),在电动滑台(6)上设置有往复移动的滑块(2),在滑块(2)的下部设置有吸盘(4),吸盘(4)由气缸控制升降;
在拗片台(7)的后部设置有移动平台(10),在移动平台(1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组对框架半成品(1)夹持的夹片机构,夹片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两片夹片(12),两片夹片(12)上下对称设置,位于拗片台(7)表面的框架半成品(1)位于两片夹片(12)之间,且两片夹片(12)的内侧与框架半成品(1)的框架边框(17)上下对应;
在移动平台(10)上还设置有与两片夹片(12)分别对应的夹紧气缸(11),其中与上部的夹片(12)对应的夹紧气缸(11)的活塞杆竖直向下,与下部的夹片(12)对应的夹紧气缸(11)的活塞杆竖直向上,夹片(12)与相对应的夹紧气缸(11)的活塞杆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线框架的自动拗片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拗片台(7)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条导轨(9),所述的移动平台(10)沿导轨(9)往复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引线框架的自动拗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移动平台(10)为“匚”状,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春阳刘松源黄伟李昌文徐治陈迅马伟凯刘琪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新恒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