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板、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423553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3 00:29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板、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所述背板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依次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朝向所述第三连接板弯折,并与所述第三连接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三连接板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板的表面设置有多个点光源,且所述多个点光源的设置位置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背离所述第三连接板的表面设置有多个下沉槽,所述下沉槽设置于相邻两个点光源之间。本申请实施例利用所述下沉槽减少光的散射空间,使得光线可以向原本能量较低的位置聚集,从而达到提升局部亮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明暗差异和因Hot‑spot造成的成本上升,并缩短了开发周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板、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显示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背板以及显示屏。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装置的薄型化,导光板的厚度也相应的变薄。导光板变薄会使光源在导光板入光侧的反射次数增加,进而形成光束,产生漏光现象,影响显示装置显示时画面整体的均匀性和降低了观众的观看感受。且由于点光源的数量限制,入光部会产生Hot-spot现象。目前,通过在背光源入光侧背板U折处下表面帖附反射胶带和在扩散上印刷黑边来解决漏光现象;改善Hot-spot现象主要是通过在导光板上调整网点密度和大小以及在入光部增加微机构来改善Hot-spot现象。如此不仅增加了设计难度和开发周期,很多情况下为了避免此种现象发生不得不增加灯的颗数来解决此种不良现象大大增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背板、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背板,所述背板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依次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朝向所述第三连接板弯折,并与所述第三连接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三连接板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板的表面设置有多个点光源,且所述多个点光源的设置位置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背离所述第三连接板的表面设置有多个下沉槽,所述下沉槽设置于相邻点光源之间。进一步的,所述下沉槽沿第一方向的截面包括长方形或者梯形,所述第一方向为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方向。>进一步的,在所述下沉槽沿第一方向的截面为长方形的情况下,所述下沉槽沿第二方向的宽度小于或等于与所述下沉槽相邻的两个点光源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多个点光源的排列方向;在所述下沉槽沿第一方向的截面为梯形的情况下,所述梯形下底的长度小于或等于与所述下沉槽相邻的两个点光源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三连接板之间具有第一距离,所述下沉槽沿第一方向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点光源高度的差值;所述第一方向为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方向。进一步的,所述下沉槽的槽壁的坡度角范围为85°-9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板相邻两个所述下沉槽之间具有网点结构。进一步的,相邻所述点光源之间具有相同的间距,且相邻所述下沉槽之间也具有相同的间距。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之间具有第三夹角;所述第一夹角范围为85°-95°,所述第二夹角范围为85°-95°,所述第三夹角范围包括170°-190°。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前述的背板。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前述的显示模组。本申请实施例包括以下优点: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所述第三连接板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板的表面设置多个点光源,在所述第一连接板背离所述第三连接板的表面设置多个下沉槽,且所述下沉槽设置于相邻两个点光源之间;本申请实施例利用所述下沉槽减少光的散射空间,使得光线可以向能量较低的位置聚集,从而达到提升局部亮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明暗差异和因Hot-spot造成的成本上升,并缩短了开发周期。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背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三连接板朝向第一连接板的表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板背离第三连接板的表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点光源的排列位置与下沉槽设置位置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出射光线的模拟图;图6是现有技术中出射光线的模拟图;其中,101-第一连接板,1011,第一连接板背离第三连接板的表面,1012-下沉槽,102-第二连接板,103-第三连接板,1031-第三连接板朝向第一连接板的表面,1032-点光源,1033-第三连接板靠近第二连接板的一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照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一种背板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背板包括第一连接板101、第二连接板102和第三连接板103,第一连接板101、第二连接板102和第三连接板103依次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101朝向所述第三连接板103弯折,并与所述第三连接板103相对设置;参照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三连接板朝向第一连接板的表面1031的示意图,所述第三连接板朝向第一连接板的表面1031上设置有多个点光源1032,且所述多个点光源1032的设置位置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板。可选地,参照图2,所述多个点光源1032的设置位置靠近所述第三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的连接端1033。参照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板背离第三连接板的表面1011的示意图,所述表面1011上设置有多个下沉槽1012;参照图4,所述下沉槽1012设置于相邻两个点光源1032之间。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冲压动作将第一连接板的表面1011向下挤压,形成下沉槽1012,且所述下沉槽1012设置于相邻两个点光源1032之间,用于压缩表面1011与两个点光源间距位置的高度差,减少光的散射空间,使光可以向原本能量较低的位置聚集,从而达到提升局部亮度的效果,改善明暗差异。作为一种示例,所述点光源为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二极管排列在第三连接板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板的表面,并且所述发光二极管的排列位置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下沉槽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背离所述第三连接板的表面上,且所述下沉槽的设置位置与所述发光二极管相对,设置在相邻两个发光二极管之间。参照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出射光线的模拟图,图6为现有技术中出射光线的模拟图,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结构比现有技术结构出射的光线和显示的画面更均匀。可选地,所述下沉槽沿第一方向的截面包括长方形或者梯形,所述第一方向为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方向。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下沉槽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方向的截面包括长方形和梯形。作为一种示例,所述梯形为等腰梯形,且所述梯形的下底与梯形的腰之间的夹角接近90度。所述梯形的下底与梯形的腰之间的夹角越接近90度,所述下沉槽用作改善显示装置局部亮度问题和明暗差异的效果越好,进而使所述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效果更均匀。作为一种示例,当所述下沉槽沿垂直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依次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朝向所述第三连接板弯折,并与所述第三连接板相对设置;/n所述第三连接板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板的表面设置有多个点光源,且所述多个点光源的设置位置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背离所述第三连接板的表面设置有多个下沉槽,所述下沉槽设置于相邻两个点光源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依次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朝向所述第三连接板弯折,并与所述第三连接板相对设置;
所述第三连接板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板的表面设置有多个点光源,且所述多个点光源的设置位置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背离所述第三连接板的表面设置有多个下沉槽,所述下沉槽设置于相邻两个点光源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沉槽沿第一方向的截面包括长方形或者梯形,所述第一方向为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沉槽沿第一方向的截面为长方形的情况下,所述下沉槽沿第二方向的宽度小于或等于与所述下沉槽相邻的两个点光源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多个点光源的排列方向;
在所述下沉槽沿第一方向的截面为梯形的情况下,所述梯形下底的长度小于或等于与所述下沉槽相邻的两个点光源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三连接板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祥周传胤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京东方视讯科技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