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通过编织方式形成,所述支架本体的一端为远心端,另一端为近心端,所述支架本体的远心端形成有斜坡口,所述斜坡口的倾斜角度为10~60度;所述支架本体的近心端设置有固定点,所述固定点的数目为2~20个,所述固定点距离近心端端部的距离为1mm~40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髂静脉支架,兼顾良好的支撑力和柔顺性,能够较好地抗抵抗外力压迫,并有效避免支架完全释放时发生弹跳。
Flexible iliac vein stent for bulletproof ju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
本技术涉及一种介入式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
技术介绍
经典的髂静脉压迫综合症是左髂总静脉在右髂总动脉和骶髂关节间受压,引起左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的疾病。广义的髂静脉压迫综合症指双侧髂总、或髂外静脉受到任何形式的外力压迫,导致静脉管腔内粘连、纤维束带形成,管腔狭窄或闭塞等改变,从而引起髂总、髂外静脉、盆腔静脉和下肢静脉回流障碍,血流受阻,引起盆腔静脉瘀滞综合症和下肢静脉、淋巴回流障碍性疾病。髂静脉受压不仅造成静脉回流障碍和下肢静脉高压,成为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浅静脉曲张和静脉瘀滞性溃疡的原因,也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增加血栓死亡风险。随着预期寿命延长、影像技术的进步,髂静脉压迫的危害逐渐受到临床重视。髂静脉压迫综合症历史上经历了开腹探查髂静脉松解术、髂静脉切开成形术、髂动脉移位减压术和大隐静脉旁路术等治疗方法,发现手术创伤大、临床效果不明显,患者风险-获益不相匹配。现代腔内血管外科的发展,给髂静脉压迫综合症带来革命性的进展。术中通过球囊扩张狭窄、粘连的髂静脉,配合置入相应规格的支架,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临床获益明显。长期的临床随访证实髂静脉支架成形术安全可靠,是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症的有效手段。然而,用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症的支架却存在明显缺陷。髂静脉支架主要分为编织型支架和激光雕刻型支架。编织型支架往往具有较好的柔顺性和抗疲劳断裂性能,但存在支撑性能不足、易回缩等缺陷。而激光雕刻型支架由于大多借鉴了动脉支架的设计,往往具有较好的支撑性能,却造成支架柔顺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兼顾良好的支撑力和柔顺性,能够较好地抗抵抗外力压迫,并有效避免支架完全释放时发生弹跳。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通过编织方式形成,所述支架本体的一端为远心端,另一端为近心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的远心端形成有斜坡口。上述的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其中,所述斜坡口的倾斜角度为10~60度。上述的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其中,所述支架本体的近心端设置有固定点。上述的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其中,所述固定点的数目为2~20个,所述固定点距离近心端端部的距离为1mm~40mm。上述的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其中,所述支架本体的远心端非受压区段的编织节距从2mm逐渐过渡到8mm。上述的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其中,所述支架本体受压点两端设置有多重锚点,所述锚点层数为1~6层,每层包含2~8个锚点。上述的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其中,所述支架本体的受压区段按第一单元格进行编织,其他区段按第二单元格进行编织,所述第二单元格的面积大于第一单元格的面积。上述的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其中,所述第二单元格面积是第一单元格面积的2~4倍。本技术对比现有技术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兼顾良好的支撑力和柔顺性,能够较好地抵抗外力压迫,并有效避免支架完全释放时发生弹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种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二种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三种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四种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五种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结构示意图。图中:1远心端2近心端3受压区段4非受压区段5受压点6锚点7第一单元格8第二单元格9固定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临床研究表明,髂静脉支架需要同时具备优良的支撑性能和柔顺性。目前主流的编织型支架还是激光雕刻型支架,都无法同时满足上述要求。实际上,无论是编织型支架还是激光雕刻型支架,通过改进结构设计都能进一步强化其本身优点,并避免其固有缺陷。图1为本技术第一种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1,本技术提供的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通过编织方式形成,所述支架本体的一端为远心端1,另一端为近心端2,其中,所述支架本体的远心端1形成有斜坡口,所述斜坡口的倾斜角度为10~60度。本技术的髂静脉支架从输送鞘管释放时,当支架的斜坡口从鞘管中露出时,支架的斜坡口会紧贴导管一则缓慢打开,从而有效解决支架释放时的前跳问题。图2为本技术第二种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2,本技术提供的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其中,所述支架本体的近心端2设置有固定点9;所述固定点9的数目为2~20个,所述固定点9距离近心端端部的距离为1mm~40mm。本实施例的髂静脉支架,近心端2的固定点9在支架打开的同时,嵌入血管内皮,当支架完全释放时发生弹跳时,所产生的轴向力被固定点处吸收,从而避免了支架整体向近心端跳动。图3为本技术第三种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3,本技术提供的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其中,所述支架本体的远心端采用渐变稀疏设计;受压区段3保持编织密度不变,非受压区段4的编织节距从2mm逐渐过渡到8mm。本实施例的髂静脉支架释放至渐疏段时,支架与输送鞘管之间因扩张造成的轴向排斥力逐渐减小,到释放时间,排斥力因为太小,引起的弹跳已不足以造成支架整体向近心端跳动。图4为本技术第四种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4,本技术提供的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其中,所述支架本体受压点5两端设置有多重锚点6,防止轴向延长,从而提高支撑力;所述锚点层数为1~6层,每层包含2~8个锚点。本实施例的髂静脉支架从鞘管中释放时,在影像设备辅助下,确保支架设计的受力点与静脉受压处基本重合。支架完全释放后,锚点6会潜入静脉血管壁中,当编织支架受压时,由于锚点6抑制了支架的轴向延长,编织结构的独有特点也造成支架径向压缩受到空间限制,从而提高了支架的支撑力。图5为本技术第五种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5,本技术提供的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采用分段设计提高切割支架柔顺性,受压区段3采用小单元格(SmallCell)设计,其他区段采用大单元格设计(BigCell)设计。比如,所述支架本体的受压区段3按第一单元格7进行编织,其他区段按第二单元格8进行编织,所述第二单元格8的面积大于第一单元格7的面积。优选地,所述第二单元格8面积是第一单元格7面积的2~4倍。本实施例的髂静脉支架从鞘管中释放时,在影像设备辅助下,确保静脉受压处基本处于支架受力段。支架完全释放后,当编织支架受压时,受力段的小单元格设计能使得更多的波杆参与径向支撑,从而保障支撑性能,而非受力段的大单元格设计使这些区域具有较小的金属覆盖率,从而提高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通过编织方式形成,所述支架本体的一端为远心端,另一端为近心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的远心端形成有斜坡口;/n所述支架本体的远心端非受压区段的编织节距从2mm逐渐过渡到8mm;/n所述支架本体的受压区段按第一单元格进行编织,其他区段按第二单元格进行编织,所述第二单元格的面积大于第一单元格的面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通过编织方式形成,所述支架本体的一端为远心端,另一端为近心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的远心端形成有斜坡口;
所述支架本体的远心端非受压区段的编织节距从2mm逐渐过渡到8mm;
所述支架本体的受压区段按第一单元格进行编织,其他区段按第二单元格进行编织,所述第二单元格的面积大于第一单元格的面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弹跳柔性髂静脉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坡口的倾斜角度为10~60度。
3.如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恩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