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渔虾循环种养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40524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16: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稻渔虾循环种养系统,系统将池塘分隔成养殖区、畅水区、田板、敞水缓冲区;养殖区包括多个纵向并排的养殖水槽,畅水区位于养殖区出水端,畅水区池底低于养殖区底部;敞水缓冲区位于养殖区进水端,敞水缓冲区池底低于养殖区底部;田板环绕养殖区、畅水区和敞水缓冲区呈凹字形,在田块边缘沿塘埂开挖环沟;设置第一隔水带将田块分割成稻虾种养区和生态净化区;自距离池塘塘埂端较远的养殖区进水端、沿水流方向设置第二隔水带使得水体沿养殖区、畅水区、稻虾种养区、生态净化区和敞水缓冲区呈O型循环流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高密度养殖的尾弃物的处理和稻田种养的施肥问题,实现了系统资源的高效利用,尾水、尾弃物零排放。

A recycling system of rice, fish and shri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稻渔虾循环种养系统
本技术属于水产养殖领域,涉及一种稻渔虾循环种养系统。
技术介绍
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方式有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大水面养殖、工厂化(设施化)养殖。现有的水产养殖模式在水资源、土地(水域)资源、饲料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以及在抵御环境影响和影响环境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面临较大的环境、政策、社会等多方面压力,迫切需要实施必要的转变。池塘养殖中存在的问题:(1)、优良养殖品种缺乏目前水产养殖品种多是未经过家化过程的遗传改良的野生型,对环境温度等变化适应性较强,但更多地表现为对养殖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差,如密度变化、营养条件、病原体的侵害和恶化的水环境等。养殖规模和效益具有不可控性。(2)、渔业水域环境负荷加剧我国渔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一方面,大量富含有机质、无机氮和磷及有机农药的工农业污水进入养殖水域,致使养殖水质恶化,严重影响养殖种类的生存和生长;另一方面,随着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加深,大量剩余饵料及水产动物排泄物也加速了水体内源性污染。同时富营养化加剧的养殖水体需要更换新水,尾水需要排放,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淡水资源,也加剧了周围湖泊、河流等水域的环境负担。目前,国内已有的工厂化养殖主要适用于工厂化养殖,依靠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投入高风险,运行成本高,尾水净化成本高,而且未能与大面积的池塘养殖有效结合,生产中已逐渐淘汰。社会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先进养殖模式的发展水平预示,池塘生态工业化循环水养殖将是未来水产养殖的重要模式,以养殖用水净化后循环利用为核心特征,节电、节水、节地,实现水产品均衡上市,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甚至零排放,符合当前国家提出的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需求。基于此,申请人提出了“一种池塘(稻渔)生态工业化循环水养殖与净化系统”,实现高密度养殖废物的再资源化和再生作用。该系统高密度养殖水槽由铬铁气焊连接构成的基础框架,在基础框架的底面和左右两个侧面铺设聚乙烯帆布,聚乙烯帆布虽然成本较低,但是易老化,使用年限有限,伤鱼体;此外,该系统在每个水槽的进水口外侧架设有功率2.2kW潜水推水增氧机从而推动水流,能耗高且水流增效效率相对较低,容易在聚乙烯帆布表面沉积残饵和排泄物,影响水槽内水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水产养殖模式、稻田种养模式的不足,提供一种稻渔虾循环种养系统,提高单位土地经济产出,采用“高产高效养殖模式+稻虾生态养殖模式”的综合模式,在高密度高效养殖鱼类的基础上,采用水稻对养殖尾水进行净化处理,从而使单位面积水域生产量提高,达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实现养殖生产过程水质达标、养殖水零排放。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稻渔虾循环种养系统,该系统沿水流方向将池塘分隔成用于高密度养殖鱼类的养殖区1、畅水区2、田板、敞水缓冲区8;所述的养殖区1靠近池塘塘埂,包括多个纵向并排的长方体养殖水槽,所述的畅水区2位于养殖区出水端,所述的敞水缓冲区5位于养殖区进水端;所述的田板环绕所述的养殖区1、畅水区2和敞水缓冲区8呈“凹”字形,在田块边缘沿塘埂开挖环沟;沿养殖区进水端在养殖区距离池塘塘埂较远一侧设置第一隔水带6将田块分割成稻虾种养区和生态净化区;自距离池塘塘埂端较远的养殖区1进水端、沿水流方向设置第二隔水带7使得水体沿养殖区1、畅水区2、稻虾种养区、生态净化区和敞水缓冲区8呈“O”型循环流动。所述的养殖水槽长、宽、高之比约为8.8:2:1。具体的,养殖水槽规格为(外尺寸):长22m、宽5m、高2.5m。所述的养殖水槽包括基础框架,在基础框架的底部和左右两个侧面铺设不锈钢板,在水槽进水端底部设置竖直的挡水板10防止养殖水槽进水端回水,沿挡水板10上沿设置进水端网栅11起到畅通养殖水槽水流和拦网的双重作用,在养殖水槽的挡水板10外侧设有上部敞口的布气箱12,在布气箱12下部设有由置于田埂的鼓风机供气的水平供气管13,在供气管顶部设有多根等距离的L形布气管14,布气管14的出气口高于挡水板上沿并朝向养殖水槽;养殖区内的布气管均由同一台鼓风机(鼓风机功率5.5kW)推水,推动水流经前段过滤网片进入养殖水槽纵向流动,并起到增加溶氧量的作用;在养殖水槽底部等距离布设微孔曝气管21,以利于全槽水体溶氧均衡;布气管、微孔曝气管由各自独立的鼓风机供气,维持水中溶氧量在6~7mg/L;在养殖水槽出水端设置出水端网栅15。所述的挡水板10高度约为养殖水槽高度的2/5~1/2,宽度与水槽等宽。所述的布气管14的出气口高于挡水板上沿0.15~0.3m,优选为0.2m。具体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挡水板10高度为1~1.25m。本技术将布气管置于布气箱内,降低了水流对布气管的冲击力。所述的布气管14的竖管与布气支管13连接,布气管的横管伸出布气箱12。所述的布气管14的数量为5~8根,优选为6根。每个养殖水槽配备的供气管13与鼓风机的供气总管连通,在供气管13的进气处设有阀门用于控制布气的开关。作为本技术布设微孔曝气管的优选技术方案,沿养殖水槽纵向设置输气管20,沿输气管等距离布设微孔曝气管21使其铺设于养殖水槽底部,相邻两根微孔曝气管21间距2m。养殖区内的输气管均由同一台鼓风机(鼓风机功率3.5kW)供气。为了便于网片安装和拆除,在所述的养殖水槽进、出水端的左、右侧壁分别设置卡槽,用于固定进水端网栅、出水端网栅。所述的卡槽采用不锈钢材质的方管焊接在侧壁上得到。优选的,在所述的养殖水槽进、出水端的左、右侧壁分别设置两列卡槽,在养殖水槽进水端设置两层进水端网栅,在养殖水槽出水端设置两层出水端网栅。所述的进水端网栅、出水端网栅均为网目1.5cm×1.5cm的不锈钢钢丝网。在养殖区的进、出水端、距离池塘塘埂较近的养殖水槽与池塘塘埂之间分别铺设玻璃钢格栅形成步道9。进一步的,在相邻两个养殖水槽之间铺设玻璃钢格栅形成步道9。所述的基础框架由304不锈钢管焊接而成,底端固定在池塘底部。在每个养殖水槽前端设有投饵机,在投饵机的饵料出口前方设有扇形挡板、在扇形挡板上方设有长方形挡板,使饲料从下方出口精准到水槽内部,防止投饵机将饲料抛出水槽外导致浪费。在养殖水槽的前段悬挂有消毒挂袋。在养殖区1进、出水端分别设置敞水缓冲区8和畅水区2,除培养浮游植物外不种养其他动植物,营造自然水面富氧状态,利于水槽前后水体流通、交换。所述的畅水区2的池底低于养殖区1底部以利于安装集污斗,同时利于养殖区出水中残留的鱼类排泄物、残饵进行自然沉降从而净化水质;进一步的,可在所述的畅水区2自然撒播苦草和当地土著水草。所述的敞水缓冲区8的池底低于养殖区1底部以防止泥浆颗粒随水流进入养殖区1,敞水缓冲区8无遮挡和覆盖,较易培育大量浮游植物,增强光合作用,提高水体自身溶氧量,为养殖区提供富含初级生产力的活水源。所述的田板的平面低于塘埂顶部0.8~1.0m,所述的环沟5的上平面宽不低于10m,环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稻渔虾循环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将池塘分隔成用于高密度养殖鱼类的养殖区、畅水区、田板、敞水缓冲区;所述的养殖区靠近池塘塘埂,包括多个纵向并排的长方体养殖水槽,所述的畅水区位于养殖区出水端,畅水区的池底低于养殖区底部;所述的敞水缓冲区位于养殖区进水端,敞水缓冲区的池底低于养殖区底部;所述的田板环绕所述的养殖区、畅水区和敞水缓冲区呈“凹”字形,在田块边缘沿塘埂开挖环沟;沿养殖区进水端设置第一隔水带将田块分割成稻虾种养区和生态净化区;自距离池塘塘埂端较远的养殖区进水端、沿水流方向设置第二隔水带使得水体沿养殖区、畅水区、稻虾种养区、生态净化区和敞水缓冲区呈“O”型循环流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渔虾循环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将池塘分隔成用于高密度养殖鱼类的养殖区、畅水区、田板、敞水缓冲区;所述的养殖区靠近池塘塘埂,包括多个纵向并排的长方体养殖水槽,所述的畅水区位于养殖区出水端,畅水区的池底低于养殖区底部;所述的敞水缓冲区位于养殖区进水端,敞水缓冲区的池底低于养殖区底部;所述的田板环绕所述的养殖区、畅水区和敞水缓冲区呈“凹”字形,在田块边缘沿塘埂开挖环沟;沿养殖区进水端设置第一隔水带将田块分割成稻虾种养区和生态净化区;自距离池塘塘埂端较远的养殖区进水端、沿水流方向设置第二隔水带使得水体沿养殖区、畅水区、稻虾种养区、生态净化区和敞水缓冲区呈“O”型循环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渔虾循环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养殖水槽包括基础框架,在基础框架的底部和左、右两个侧面铺设不锈钢板,在水槽进水端底部设置挡水板,沿挡水板上沿设置进水端网栅,在挡水板外侧设有上部敞口的布气箱,在布气箱下部设有水平供气管,在供气管顶部设有5~8根等距离的L形布气管,布气管的出气口高于挡水板上沿并朝向养殖水槽;在养殖水槽底部等距离布设微孔曝气管;在养殖水槽出水端设置出水端网栅;其中,所述的挡水板高度为养殖水槽高度的2/5~1/2;所述的布气管的出气口高于挡水板上沿0.15~0.3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稻渔虾循环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养殖水槽进、出水端的左、右侧壁分别设置卡槽用于固定进水端网栅、出水端网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渔虾循环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田板的平面低于塘埂顶部0.8~1.0m,所述的环沟的上平面宽不低于10m,环沟的沟底低于田板平面1.5m~2m;所述的养殖区底部低于环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海张晓伟潘建林唐建清陈友明许志强李佳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