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燕山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DCR机组带钢下表面乳化液浓度补偿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38823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04: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DCR机组带钢下表面乳化液浓度补偿方法。属于冷轧技术领域,为解决由于轧制变形区带钢表面油膜厚度沿带钢宽度方向分布不均匀,导致轧制变形区润滑性能沿带钢宽度方向分布不均匀,带钢表面容易出现条状斑迹缺陷,影响二次冷轧机组带钢表面质量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包括:S1、收集轧制变形区带钢表面平均油膜厚度的设定目标值以及轧制变形区带钢下表面油膜厚度补偿优化所需设备工艺参数;S2、计算轧制变形区带钢上表面析出油膜厚度和下表面析出油膜厚度;S3、将轧制变形区带钢上下表面油膜厚度的差值最小为目标函数G(X);S4、确定轧制变形区带钢上下表面乳化液浓度的优化设定值。

A compensation method of emulsion concentration on the lower surface of DCR stri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DCR机组带钢下表面乳化液浓度补偿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冷轧
,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DCR机组带钢下表面乳化液浓度补偿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钢铁行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冷轧包装用镀锡、镀铬板带产品持续向着强度提高、厚度减薄的方向发展。DCR产品能够以较薄的厚度满足金属包装产品的力学性能需求,而且有利于降低材料消耗、减轻成品自重、减少环境污染,可以在保证用户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材料消耗与使用成本。由于DCR镀锡镀铬产品主要用于包装行业,因此对产品的美观性、安全性、耐腐蚀等具有较高要求,这就对DCR机组带钢表面粗糙度、光泽度、宏观与微观形貌等表面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二次冷轧过程中,由于轧制变形区带钢表面油膜厚度沿带钢宽度方向分布不均匀,导致轧制变形区润滑性能沿带钢宽度方向分布不均匀,带钢表面容易出现条状斑迹缺陷,影响二次冷轧机组带钢表面质量。在二次冷轧过程中,带钢表面形成这种条状斑迹后的二次冷轧产品带钢会影响后续镀锡镀铬产品表面质量,导致涂后的表面印刷图案的色差和鲜映度缺陷,影响包装用镀锡镀铬产品的美观性。目前在国内二次冷轧生产领域内,对带钢表面条状斑迹缺陷的研究很少,缺乏定量分析,没有一定的系统研究。对DCR机组而言,由于带钢上下表面乳化液浓度的不均匀,通过技术开发对带钢下表面乳化液浓度的补偿来使带钢上下表面油膜厚度均等,减少这种条状班迹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上述提出由于轧制变形区带钢表面油膜厚度沿带钢宽度方向分布不均匀,导致轧制变形区润滑性能沿带钢宽度方向分布不均匀,带钢表面容易出现条状斑迹缺陷,影响二次冷轧机组带钢表面质量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DCR机组带钢下表面乳化液浓度补偿方法。本专利技术主要利用对带钢下表面乳化液浓度的补偿来使带钢上下表面油膜厚度均等,减少条状班迹的发生。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一种DCR机组带钢下表面乳化液浓度补偿方法,包括:S1、收集轧制变形区带钢表面平均油膜厚度的设定目标值以及轧制变形区带钢下表面油膜厚度补偿优化所需设备工艺参数;S2、在二次冷轧机组,根据轧制变形区带钢表面平均油膜厚度的设定目标值,计算轧制变形区带钢上表面析出油膜厚度和下表面析出油膜厚度;S3、将轧制变形区带钢上下表面油膜厚度的差值最小为目标函数G(X);S4、确定轧制变形区带钢上下表面乳化液浓度的优化设定值。进一步地,所述轧制变形区带钢下表面油膜厚度补偿优化所需设备工艺参数包括入口轧制速度V0、出口轧制速度V1、轧辊线速度VR、咬入角β、轧制油初始动力粘度η0、轧制油压力粘度系数γ、后张力σ0、入口变形张力K、上工作辊表面粗糙度RaRs、下工作辊表面粗糙度RaRx、带钢上表面粗糙度RaSs、带钢下表面粗糙度RaSx、上工作辊表面油膜厚度剩余率ηRs、下工作辊表面油膜厚度剩余率ηRx。进一步地,所述计算轧制变形区带钢上表面析出油膜厚度和下表面析出油膜厚度的具体公式如下:式中,V0为入口轧制速度,V1为出口轧制速度,VR为轧辊线速度,ξavet为带钢表面平均油膜厚度的设定目标值,ξ0st为轧制变形区入口带钢上表面油膜厚度目标值,ξ0xt为轧制变形区入口带钢下表面油膜厚度目标值,ξ1st为轧制变形区出口带钢上表面油膜厚度目标值,ξ1xt为轧制变形区出口带钢下表面油膜厚度目标值,ξ2Ssti为轧制变形区带钢上表面析出油膜厚度,ξ2Sxti为轧制变形区带钢上表面析出油膜厚度,β为咬入角,η0为轧制油初始动力粘度,γ为轧制油压力粘度系数,σ0为后张力,K为入口变形张力,RaRs为上工作辊表面粗糙度,RaRx为下工作辊表面粗糙度,RaSs为带钢上表面粗糙度,RaSx为带钢下表面粗糙度,ηRs为上工作辊表面油膜厚度剩余率,ηRx为下工作辊表面油膜厚度剩余率。进一步地,所述目标函数G(X)具体为:式中,ξ2Ssti为轧制变形区带钢上表面析出油膜厚度,ξ2Sxti为轧制变形区带钢上表面析出油膜厚度;N为优化步数,i=0,1,....,N;λ为权重系数,0<λ<1。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的具体过程如下:S41、设定乳化液浓度优化步长ΔC;S42、设定乳化液浓度优化步数M;S43、初始化优化过程参数k=0、最小误差εmin=1000;S44、计算此时乳化液浓度Ck、带钢表面油膜析出厚度ξ2Sk以及带钢表面析出油膜厚度误差εi;其中,Ck=Cmin+kΔC;εi=|ξ2Si-ξ2St|/ξ2St;S45、判断εk<εmin是否成立,若成立,则乳化液浓度最优设定值Cy=Ci、εmin=εi,执行步骤S46;若不成立,直接执行步骤S46;S46、判断k<M是否成立,若成立,则返回步骤S45;若不成立,则执行步骤S47;S47、输出乳化液浓度最优设定值Cy,确定轧制变形区带钢上下表面乳化液浓度优化设定值。较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DCR机组带钢下表面乳化液浓度补偿方法,可以在轧制变形区带钢下表面油膜厚度补偿优化所需设备工艺参数包括入口轧制速度V0、出口轧制速度V1、轧辊线速度VR、咬入角β、轧制油初始动力粘度η0、轧制油压力粘度系数γ、后张力σ0、入口变形张力K、上工作辊表面粗糙度RaRs、下工作辊表面粗糙度RaRx、带钢上表面粗糙度RaSs、带钢下表面粗糙度RaSx、上工作辊表面油膜厚度剩余率ηRs、下工作辊表面油膜厚度剩余率ηRx的情况下,确定轧制变形区带钢下表面油膜厚度补偿的最优乳化液浓度。基于上述理由本专利技术可在冷轧等领域广泛推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方法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典型钢种带钢上下表面乳化液浓度优化设定值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典型钢种带钢上下表面乳化液浓度优化设定值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DCR机组带钢下表面乳化液浓度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S1、收集轧制变形区带钢表面平均油膜厚度的设定目标值以及轧制变形区带钢下表面油膜厚度补偿优化所需设备工艺参数;/nS2、在二次冷轧机组,根据轧制变形区带钢表面平均油膜厚度的设定目标值,计算轧制变形区带钢上表面析出油膜厚度和下表面析出油膜厚度;/nS3、将轧制变形区带钢上下表面油膜厚度的差值最小为目标函数G(X);/nS4、确定轧制变形区带钢上下表面乳化液浓度的优化设定值。/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DCR机组带钢下表面乳化液浓度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收集轧制变形区带钢表面平均油膜厚度的设定目标值以及轧制变形区带钢下表面油膜厚度补偿优化所需设备工艺参数;
S2、在二次冷轧机组,根据轧制变形区带钢表面平均油膜厚度的设定目标值,计算轧制变形区带钢上表面析出油膜厚度和下表面析出油膜厚度;
S3、将轧制变形区带钢上下表面油膜厚度的差值最小为目标函数G(X);
S4、确定轧制变形区带钢上下表面乳化液浓度的优化设定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CR机组带钢下表面乳化液浓度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轧制变形区带钢下表面油膜厚度补偿优化所需设备工艺参数包括入口轧制速度V0、出口轧制速度V1、轧辊线速度VR、咬入角β、轧制油初始动力粘度η0、轧制油压力粘度系数γ、后张力σ0、入口变形张力K、上工作辊表面粗糙度RaRs、下工作辊表面粗糙度RaRx、带钢上表面粗糙度RaSs、带钢下表面粗糙度RaSx、上工作辊表面油膜厚度剩余率ηRs、下工作辊表面油膜厚度剩余率ηRx。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CR机组带钢下表面乳化液浓度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轧制变形区带钢上表面析出油膜厚度和下表面析出油膜厚度的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V0为入口轧制速度,V1为出口轧制速度,VR为轧辊线速度,ξavet为带钢表面平均油膜厚度的设定目标值,ξ0st为轧制变形区入口带钢上表面油膜厚度目标值,ξ0xt为轧制变形区入口带钢下表面油膜厚度目标值,ξ1st为轧制变形区出口带钢上表面油膜厚度目标值,ξ1xt为轧制变形区出口带钢下表面油膜厚度目标值,ξ2Ssti为轧制变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振华张佳胜钱承崔熙颖
申请(专利权)人:燕山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