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温杯盖结构及保温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8545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03: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保温杯盖结构及保温杯,所述保温杯盖结构包括,不锈钢双层真空件、蜂巢隔层、不锈钢外盖层及塑胶层;所述不锈钢双层真空件包括第一保温隔层,第一保温隔层上方形成容纳槽,所述蜂巢隔层置于容纳槽内形成第二保温隔层;所述不锈钢外盖层将所述容纳槽盖合形成密闭空间,所述塑胶层将所述不锈钢双层真空件的侧面包裹。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不锈钢双层真空件的第一保温隔层与第一保温隔层上方的容纳槽容纳的蜂巢隔层配合,使得在经过第一保温层的热量在进入蜂巢隔层后由蜂巢隔层形成热量回传,从而防止热量传导流失,再加上不锈钢双层真空件被塑胶层包裹,防止热量从不锈钢双层真空件的外层传导出来,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温效果。

A kind of heat preservation cup cover structure and heat preservation cu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保温杯盖结构及保温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杯盖结构及保温杯,尤其是指一种保温杯盖结构及保温杯。
技术介绍
目前很多保温杯的杯盖采用的保温结构是通过在杯盖中填充隔热材料进行保温,该种结构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温效果,但是保温效果并不好。而有的杯盖采用真空结构进行保温,但是该领域使用的真空技术很难做到杯盖隔层的完全真空,目前要实现完全真空需要非常高的成本,从经济角度上考虑并不实用。而且现有的真空隔层结构都是单层结构,常规保温杯盖采用传统材质及单一成型的工艺进行制作,产品的可靠性较差。同时由于杯盖的保温性能太差、保温层单一、散热过快,造成消费者使用体验感不好。因此,需要对现有的保温杯杯盖的保温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保温杯盖结构及保温杯,以提高保温效果。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保温杯盖结构,所述保温杯盖结构包括,不锈钢双层真空件、蜂巢隔层、不锈钢外盖层及塑胶层;所述不锈钢双层真空件包括第一保温隔层,第一保温隔层上方形成容纳槽,所述蜂巢隔层置于容纳槽内形成第二保温隔层;所述不锈钢外盖层将所述容纳槽盖合形成密闭空间,所述塑胶层将所述不锈钢双层真空件的侧面包裹。进一步的,所述蜂巢隔层由多个相互连接的蜂巢腔体构成,所述蜂巢隔层与所述容纳槽的形状大小相适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保温隔层为真空腔体,真空腔体内设有吸气剂。进一步的,所述塑胶层的上端外表面及下端外表面分别设有环形凹槽,两个环形槽内分别设有硅胶密封圈。<br>进一步的,所述不锈钢外盖层与所述塑胶层之间通过卡筋扣合连接固定。进一步的,所述塑胶层上设有外螺纹。进一步的,所述不锈钢外盖层设有提手环,所述提手环通过不锈钢卡钉连接在不锈钢外盖层上。进一步的,所述不锈钢外盖层套设有塑料件卡环。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保温杯,所述保温杯包括保温杯体及如上所述的保温杯盖结构,所述保温杯体上设有真空保温层,所述保温杯的杯口与塑胶层的形状大小相适配。进一步的,所述保温杯的杯口设有内螺纹,所述保温杯盖结构的塑胶层上设有外螺纹,杯口的内螺纹与保温杯盖结构的塑胶层上的外螺纹相适配。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不锈钢双层真空件的第一保温隔层与第一保温隔层上方的容纳槽容纳的蜂巢隔层配合,使得在经过第一保温层的热量在进入蜂巢隔层后由蜂巢隔层形成热量回传,从而防止热量传导流失,能够起到双层保温的效果,再加上不锈钢双层真空件包裹着塑胶层,防止热量从不锈钢双层真空件的外层传导出来,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温效果;同时由于塑胶层只包裹在不锈钢双层真空件的侧面,能够避免塑胶层直接与热量源接触,不会挥发毒素和微塑料颗粒,能够提高用户使用体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机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保温杯盖结构组合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保温杯盖结构分解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保温杯结构图。其中,1-提手环、2-不锈钢外盖层、3-不锈钢卡钉、4-塑胶层、5-第一硅胶密封圈、6-第二硅胶密封圈、7-蜂巢隔层、8-不锈钢双层真空件、9-塑料件卡环;10-保温杯盖结构、20-保温杯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专利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为:一种保温杯盖结构,所述保温杯盖结构包括,不锈钢双层真空件8、蜂巢隔层7、不锈钢外盖层2及塑胶层4;所述不锈钢双层真空件8包括第一保温隔层,第一保温隔层上方形成容纳槽,所述蜂巢隔层7置于容纳槽内形成第二保温隔层;所述不锈钢外盖层2将所述容纳槽盖合形成密闭空间,所述塑胶层4将所述不锈钢双层真空件8的侧面包裹。塑胶层4是通过在不锈钢双层真空件8的侧面注塑成型,以将不锈钢双层真空件8包裹,延迟了不锈钢双层真空件8的表面遇到热量后的热能量传导,相对起到了对容器内热量的流失的限制。蜂巢隔层7为网格布局、热量进入蜂巢隔层7内会由网格空层形成热量回传,从而起到防止热量传导流失。进一步的,所述蜂巢隔层7由多个相互连接的蜂巢腔体构成,所述蜂巢隔层7与所述容纳槽的形状大小相适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保温隔层为真空腔体,真空腔体内设有吸气剂。其中吸气剂为金属铬,固定在第一保温隔层内。经金属铬高温激活后使得第一保温隔层形成真空腔体。进一步的,所述塑胶层4的上端外表面及下端外表面分别设有环形凹槽,两个环形槽内分别设有硅胶密封圈。如图中的第一硅胶密封圈5及第二硅胶密封圈6,两个密封圈能够起到很好的密封效果,既能防止保温杯的水流出来,又能防止保温杯内的热量散失。进一步的,所述不锈钢外盖层2与所述塑胶层4之间通过卡筋扣合连接固定。进一步的,所述塑胶层4上设有外螺纹。外螺纹是用于与保温杯的内螺纹相适配。进一步的,所述不锈钢外盖层2设有提手环1,所述提手环1通过不锈钢卡钉3连接在不锈钢外盖层2上。进一步的,所述不锈钢外盖层2套设有塑料件卡环9。塑料件卡环9能够起到防滑的效果,方便用户拧开保温杯盖,提升用户体验。本实施例的技术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不锈钢双层真空件8的第一保温隔层与第一保温隔层上方的容纳槽容纳的蜂巢隔层7配合,使得在经过第一保温层的热量在进入蜂巢隔层7后由蜂巢隔层7形成热量回传,从而防止热量传导流失,能够起到双层保温的效果,再加上不锈钢双层真空件8包裹着塑胶层4,防止热量从不锈钢双层真空件8的外层传导出来,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温效果;同时由于塑胶层4只包裹在不锈钢双层真空件8的侧面,能够避免塑胶层4直接与热量源接触,不会挥发毒素和微塑料颗粒,能够提高用户使用体验;在塑胶层4的上端外表面及下端外表面分别设有两个密封圈,能够起到很好的密封效果,既能防止保温杯的水流出来,又能防止保温杯内的热量散失。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为:一种保温杯,所述保温杯包括保温杯体20及如上所述的保温杯盖结构10,所述保温杯体20上设有真空保温层,所述保温杯的杯口与塑胶层的形状大小相适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保温杯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杯盖结构包括,不锈钢双层真空件、蜂巢隔层、不锈钢外盖层及塑胶层;所述不锈钢双层真空件包括第一保温隔层,第一保温隔层上方形成容纳槽,所述蜂巢隔层置于容纳槽内形成第二保温隔层;所述不锈钢外盖层将所述容纳槽盖合形成密闭空间,所述塑胶层将所述不锈钢双层真空件的侧面包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保温杯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杯盖结构包括,不锈钢双层真空件、蜂巢隔层、不锈钢外盖层及塑胶层;所述不锈钢双层真空件包括第一保温隔层,第一保温隔层上方形成容纳槽,所述蜂巢隔层置于容纳槽内形成第二保温隔层;所述不锈钢外盖层将所述容纳槽盖合形成密闭空间,所述塑胶层将所述不锈钢双层真空件的侧面包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温杯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蜂巢隔层由多个相互连接的蜂巢腔体构成,所述蜂巢隔层与所述容纳槽的形状大小相适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温杯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温隔层为真空腔体,真空腔体内设有吸气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温杯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塑胶层的上端外表面及下端外表面分别设有环形凹槽,两个环形槽内分别设有硅胶密封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温杯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义通赵军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中旻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