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撞消能装置及限高架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382013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9 0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撞消能装置及限高架,防撞消能装置包括第一硬质板、连接件、第二硬质板与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硬质板通过所述连接件用于装设于限高架的门架上。所述第二硬质板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一硬质板相连。上述的防撞消能装置,超高机动车碰撞到限高架时,会接触第二硬质板并带动第二硬质板压缩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压缩于第二硬质板与第一硬质板之间,将超高机动车对门架的碰撞能量转换为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势能,能大大减小限高架的刚体部分承担撞击能量的比例,从而能够在超高机动车撞击时尽可能减小损伤程度。

Anti collision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 and limit viadu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撞消能装置及限高架
本技术涉及道路交通
,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撞消能装置及限高架。
技术介绍
限高架与超高机动车的碰撞往往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在巨大的冲击力撞击下限高架、超高机动车会发生较大塑性变形。当限高架刚度大于超高机动车时,超高机动车变形严重。当超高机动车刚度大于限高架时,限高架被撞坏,无法起到阻止超高机动车的作用。理想的状态是在保证限高架功能的前提下,减小限高架的结构刚性,将碰撞时超高机动车的变形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根据研究模拟计算:超高机动车撞击限高架时,80%的能量被限高架的塑性变形吸收。塑性变形是不可恢复的变形,撞击之后导致限高架损坏,必须更换限高架发生变形的部件,从而造成材料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防撞消能装置及限高架,它能够在超高机动车撞击时尽可能减小损伤程度。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撞消能装置,包括:第一硬质板与连接件,所述第一硬质板通过所述连接件用于装设于限高架的门架上;第二硬质板与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硬质板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一硬质板相连。上述的防撞消能装置,超高机动车碰撞到限高架时,会接触第二硬质板并带动第二硬质板压缩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压缩于第二硬质板与第一硬质板之间,将超高机动车对门架的碰撞能量转换为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势能,能大大减小限高架的刚体部分承担撞击能量的比例,从而能够在超高机动车撞击时尽可能减小损伤程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第一弹性件间隔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为钢弹簧或橡胶件;所述第一硬质板与所述第二硬质板均为钢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硬质板面向所述门架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缓冲垫,所述第二硬质板背向所述门架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缓冲垫。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垫与所述第二缓冲垫均为橡胶垫或硅胶垫。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缓冲垫背向所述第二硬质板的侧面上设有荧光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硬质板为与所述门架相适应的弧形板,所述连接件为抱箍,所述抱箍套设于所述门架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还包括第一导向管与第二导向管,所述第一导向管一端与所述第一硬质板相连,所述第一导向管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硬质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导向管一端与所述第二硬质板相连,所述第二导向管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硬质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导向管与所述第二导向管套接配合并能相互移动,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导向管与所述第二导向管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绳与第二连接绳,所述第一硬质板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绳与所述门架相连,所述第二硬质板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绳与所述门架相连。一种限高架,包括门架,及一个以上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所述防撞消能装置安装于所述门架上。上述的限高架,由于包括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其技术效果由防撞消能装置带来,有益效果与防撞消能装置的有益效果相同,不进行赘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二缓冲垫的正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限高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监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防撞消能装置,11、第一硬质板,12、连接件,121、螺栓,13、第二硬质板,14、第一弹性件,15、第一缓冲垫,16、第二缓冲垫,161、第一区域,162、第二区域,17、荧光贴,181、第一导向管,182、第二导向管,191、第一连接绳,192、第二连接绳,20、门架,30、监测组件,31、盒体,32、监测传感器,33、第二弹性件,34、第三弹性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为称作“直接”与另一元件连接时,不存在中间元件。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4,一种防撞消能装置10,包括第一硬质板11、连接件12、第二硬质板13与第一弹性件14。所述第一硬质板11通过所述连接件12用于装设于限高架的门架20上。所述第二硬质板13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14与所述第一硬质板11相连。上述的防撞消能装置10,超高机动车碰撞到限高架时,会接触第二硬质板13并带动第二硬质板13压缩第一弹性件14,第一弹性件14压缩于第二硬质板13与第一硬质板11之间,将超高机动车对门架20的碰撞能量转换为第一弹性件14的弹性势能,能大大减小限高架的刚体部分承担撞击能量的比例,从而能够在超高机动车撞击时尽可能减小损伤程度。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14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第一弹性件14间隔设置。如此,第二硬质板13通过两个以上第一弹性件14与第一硬质板11连接后,缓冲效果较好,能转换超高机动车施加的较大的碰撞能量。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14为钢弹簧或橡胶件。如此,能转换超高机动车施加的较大的碰撞能量。具体而言,第一弹性件14为废旧轮胎,不仅成本较低,并能将超高机动车对门架20的碰撞能量转换为第一弹性件14的弹性势能,能大大减小限高架的刚体部分承担撞击能量的比例。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再参阅图1,所述第一硬质板11面向所述门架20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缓冲垫15,所述第二硬质板13背向所述门架20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缓冲垫16。如此,超高机动车碰撞到限高架时,第二缓冲垫16先发生弹性变形,可减缓超高机动车的冲量,第一次保护超高机动车;第二缓冲垫16将力传给第一弹性件14,第一弹性件14压缩,第二次保护超高机动车;第一弹性件14将压缩力传给第一硬质板11,第一硬质板11将压缩力传递给第一缓冲垫15,第一缓冲垫15弹性压缩,第三次保护超高机动车。此外,通过第二缓冲垫16、第一弹性件14及第一缓冲垫15的三次消能,限高架的门架20也不易被撞坏。另外,第一缓冲垫15能保证装置的可靠性与耐久性,防止第一硬质板11与门架20之间松动。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硬质板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撞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硬质板与连接件,所述第一硬质板通过所述连接件用于装设于限高架的门架上;/n第二硬质板与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硬质板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一硬质板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撞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硬质板与连接件,所述第一硬质板通过所述连接件用于装设于限高架的门架上;
第二硬质板与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硬质板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一硬质板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第一弹性件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为钢弹簧或橡胶件;所述第一硬质板与所述第二硬质板均为钢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质板面向所述门架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缓冲垫,所述第二硬质板背向所述门架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缓冲垫。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垫与所述第二缓冲垫均为橡胶垫或硅胶垫。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垫背向所述第二硬质板的侧面上设有荧光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贵亮张智荣赵德宽王凤奇徐剑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朔铁路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