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水深度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38111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9 01: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尾水深度处理系统,包括沿着污水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水质稳定单元、生物膜单元、提升泵单元和跌水人工湿地单元,所述水质稳定系统包括生态塘和种植在生态塘内的水生植物,所述生物膜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生态塘内的生物挂膜,所述生态塘和所述跌水人工湿地单元之间通过所述提升泵单元连通,所述提升泵单元包括与所述生态塘底部连通的出水管和与出水管连通的提升泵,所述提升泵处于所述跌水人工湿地单元上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可以对尾水进行深度净化的优点。

A kind of tail water advanced treatment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尾水深度处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尾水深度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我国大多数城市属于水资源缺乏的城市,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用水量逐年增加,水污染不断加剧,可用水源日趋减少,并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了水资源的缺乏,而且再生水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和稳定性,再生水回用可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提高用水效率。加强污水处理是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现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COD为50mg/L,BOD5为10mg/L,NH3-N为5mg/L,TP为0.5mg/L。但是各个地方为了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饮用水安全,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地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现状,进行再生水回用,现阶段对入河排污口的排放要求又提出来新的要求,需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工程,达到地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地表四类水标准COD为30mg/L,BOD5为6mg/L,NH3-N为1.5mg/L,TP为1.5mg/L。由此可见,目前污水处理厂的水质现状与规定的目标值仍有很大差距。鉴于此,需要对尾水进行深度处理,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处理技术进一步去除水中污染物,达到排放要求。此举措可有效地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尾水回用率,对缓解水资源紧缺现状具有突破性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尾水深度处理系统,其具有可以对尾水进行深度净化,提高尾水回用率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尾水深度处理系统,包括沿着污水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水质稳定单元、生物膜单元、提升泵单元和跌水人工湿地单元,所述水质稳定系统包括生态塘和种植在生态塘内的水生植物,所述生物膜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生态塘内的生物挂膜,所述生态塘和所述跌水人工湿地单元之间通过所述提升泵单元连通,所述提升泵单元包括与所述生态塘底部连通的过水管和与过水管连通的提升泵,所述提升泵处于所述跌水人工湿地单元上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尾水进行深度处理时,尾水首先经过水质稳定单元,进入生态塘中,生态塘中的水生植物吸收氮磷等物质,去除部分氮磷物质,然后尾水通过生物膜单元,尾水中的有机物被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分解吸附,去除尾水中的有机物,然后生态塘中的尾水被提升泵以射流的方式射入人工湿地跌水单元,处理后的尾水流入人工湿地,利用土壤、介质、植物和微生物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尾水进行深度处理,最终实现对于尾水深度进化的效果,最终使得处理过的尾水可以达到四类水标准的要求,提高尾水回用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跌水人工湿地单元包括若干级人工湿地,若干级人工湿地沿着水流方向呈阶梯状分布。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阶梯状分布的人工湿地的设置,使得尾水经过提升泵射流于人工湿地上的时候,可以增大水体和空气的接触面积,水流和空气充分混合,水流的紊流程度更高,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跌水进行曝气充氧,然后进入人工湿地进行净化,净化效果更优。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人工湿地包括湿地床和设置在湿地床内的基质,所述基质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砾石层、砂砾层、粗砂层和种植在粗砂层上的植物,相邻人工湿地的湿地床接触处设置为多孔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如此设置,使得尾水经由提升泵射入人工湿地的时候,然后自上而下依次经过植物、粗砂层、砂砾层和砾石层,利用植物先进行吸收,然后通过粗砂层、砂砾层和砾石层依次进行截留、转化和吸附,达到尾水深度进化的目的。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提升泵高于所述生态塘内液面0.5-1m,所述跌水人工湿地单元最高层与所述生态塘内液面齐平。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如此设置,通过提升泵将生态塘内水射流于跌水人工湿地单元的时候,既可以保证尾水与空气充分接触,增大接触面积,而且还防止因为提升泵高度太高,尾水射流流速过快将植物进行冲击破坏现象的出现。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生植物包括荷花、睡莲、石菖蒲、美人蕉中的一种或多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水生植物对尾水中的氮磷物质吸收率高。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生态塘底部还设置有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生态塘底部的曝气管,所述曝气管处于所述生物膜单元下方,所述曝气管连通有臭氧发生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曝气装置的设置可以向生态塘内提供溶解氧,提高溶解氧的浓度,一方面可以达到去除铁等微量元素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需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目的,尤其是生态塘内的尾水在与生物膜单元上的微生物作用的时候,可以降解更多的有机物。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粗砂层与所述砂砾层、所述砂砾层与所述砾石层之间均设置有过滤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板的设置既可以对粗砂层和砂砾层起到支撑的作用,还不会影响尾水的下渗。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板上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孔径小于所述粗砂的粒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如此设置,既不会影响尾水的下渗,起到一定程度的过滤截留的目的,而且过滤网还起到防止粗砂下渗,填充于砂砾之间,导致粗砂层上表面下陷,还影响砂砾的过滤截留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本技术尾水深度处理系统,通过水质稳定单元取出尾水中氮磷,然后通过生物膜单元去除尾水中的有机物,然后通过提升泵单元将尾水射流于跌水人工湿地单元,先是通过喷笑效果和跌水效应增大尾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跌水进行曝气充氧,然后尾水流入人工湿地,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尾水进行深度处理,最终实现对于尾水深度进化的效果,最终使得处理过的尾水可以达到四类水标准的要求;2、本技术中跌水人工湿地单元中基质的设置使得尾水进入人工湿地单元的时候,利用植物先进行吸收,然后通过粗砂层、砂砾层和砾石层依次进行截留、转化和吸附,达到尾水深度进化的目的;3、本技术中过滤板和过滤网的设置既不会影响尾水的下渗,起到一定程度的过滤截留的目的,而且过滤网还起到防止粗砂下渗,填充于砂砾之间,导致粗砂层上表面下陷,还影响砂砾的过滤截留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体现曝气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水质稳定单元;11、生态塘;12、水生植物;2、生物膜单元;21、生物挂膜;3、提升泵单元;31、过水管;32、提升泵;4、跌水人工湿地单元;41、砾石层;42、砂砾层;43、粗砂层;5、进水管;6、出水管;7、曝气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尾水深度处理系统,包括沿尾水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水质稳定单元1、生物膜单元2、提升泵单元3和跌水人工湿地单元4,水质稳定系统包括生态塘11和种植在生态塘11内的水生植物12,生态塘11连通有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尾水深度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着污水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水质稳定单元(1)、生物膜单元(2)、提升泵单元(3)和跌水人工湿地单元(4),所述水质稳定系统包括生态塘(11)和种植在生态塘(11)内的水生植物(12),所述生物膜单元(2)包括设置在所述生态塘(11)内的生物挂膜(21),所述生态塘(11)和所述跌水人工湿地单元(4)之间通过所述提升泵单元(3)连通,所述提升泵单元(3)包括与所述生态塘(11)底部连通的过水管(31)和与过水管(31)连通的提升泵(32),所述提升泵(32)处于所述跌水人工湿地单元(4)上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尾水深度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着污水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水质稳定单元(1)、生物膜单元(2)、提升泵单元(3)和跌水人工湿地单元(4),所述水质稳定系统包括生态塘(11)和种植在生态塘(11)内的水生植物(12),所述生物膜单元(2)包括设置在所述生态塘(11)内的生物挂膜(21),所述生态塘(11)和所述跌水人工湿地单元(4)之间通过所述提升泵单元(3)连通,所述提升泵单元(3)包括与所述生态塘(11)底部连通的过水管(31)和与过水管(31)连通的提升泵(32),所述提升泵(32)处于所述跌水人工湿地单元(4)上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水深度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跌水人工湿地单元(4)包括若干级人工湿地,若干级人工湿地沿着水流方向呈阶梯状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尾水深度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湿地包括湿地床和设置在湿地床内的基质,所述基质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砾石层(41)、砂砾层(42)、粗砂层(43)和种植在粗砂层(43)上的植物,相邻人工湿地的湿地床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冬婉王沈张美李海霞
申请(专利权)人:中科绿洲北京生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