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押出机进胶模具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7752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8 2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押出机进胶模具结构,包括外模和内模;外模具有锥状腔,外模的前端设有押出型腔,押出型腔向后连通锥状腔;外模分别设有第一旁侧进胶孔、第二旁侧进胶孔;内模的内部设有进胶腔,进胶腔的后端开口作为第三居中进胶孔;内模适配于外模的锥状腔内,锥状体的外表面与锥状腔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间隙;第一旁侧进胶孔依次连通间隙、押出型腔的左侧段,在第一旁侧进胶孔、押出型腔的左侧段之间形成第一流胶道;第二旁侧进胶孔依次连通间隙、押出型腔的右侧段,在第二旁侧进胶孔、押出型腔的右侧段之间形成第二流胶道;第三居中进胶孔依次连通进胶腔、押出型腔的中段;借此,其实现了多进胶孔设计,可押出成型出颜色多样化的产品。

A structure of injection mould for the press out mach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押出机进胶模具结构
本技术涉及押出成型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押出机进胶模具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线通常包括芯线和包覆于芯线外的绝缘层,其是通过将芯线定位于押出机上,然后由押出机押出成型出绝缘层,如此成型出电线整体。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押出机的进胶模具通常只具备单进胶孔或设置双进胶孔,只能押出单色或双色的绝缘层,无法押出更多颜色的绝缘层,导致押出的绝缘层缺乏多样性。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押出机进胶模具结构,其实现了多进胶孔设计,可押出成型出颜色多样化的产品。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押出机进胶模具结构,包括外模和内模;其中:所述外模具有自后往前渐小设计的锥状腔,所述外模的前端设置有押出型腔,所述押出型腔向后连通锥状腔;所述外模分别设置有第一旁侧进胶孔、第二旁侧进胶孔,所述第一旁侧进胶孔、第二旁侧进胶孔分别从外模的左右对侧向内贯通锥状腔内;所述内模具有自后往前渐小设计的锥状体,所述锥状体的后端连接有安装部;所述内模的内部设置有自后往前延伸贯通的进胶腔,所述进胶腔的后端开口作为第三居中进胶孔;所述内模自后往前适配于外模的锥状腔内,所述锥状体的外表面与锥状腔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第一旁侧进胶孔依次连通间隙、押出型腔的左侧段,在第一旁侧进胶孔、押出型腔的左侧段之间形成第一流胶道;所述第二旁侧进胶孔依次连通间隙、押出型腔的右侧段,在第二旁侧进胶孔、押出型腔的右侧段之间形成第二流胶道;所述第三居中进胶孔依次连通进胶腔、押出型腔的中段。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模的前端具有前端壁,所述押出型腔设置于前端壁,所述锥状体的前端与前端壁的后侧面之间形成有过胶隙,所述过胶隙分别连通第一流胶道、第二流胶道、进胶腔;所述间隙的厚度指锥状体的外表面与锥状腔的内壁之间的距离,所述过胶隙的前后宽度小于间隙的厚度。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锥状体的前端还一体连接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呈自后往前渐小设计的锥状结构,所述延伸部的锥度大于锥状体的锥度。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锥状体的锥度大于锥状腔的锥度。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安装部是螺杆段,其具有外螺纹。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押出型腔呈跑道形,押出型腔的左侧段、右侧段的竖向截面两者相对设置的半圆形,押出型腔的中段的竖向截面为长方形。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押出型腔的内壁面设置有若干沿周向间距布置的内齿纹。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旁侧进胶孔自外往内渐小设置。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旁侧进胶孔自外往内渐小设置。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进胶腔自后往前渐小设置。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于外模上设置第一旁侧进胶孔、第二旁侧进胶孔,并结合内模的第三居中进胶孔,使其实现了多进胶孔设计,可押出成型出颜色多样化的产品;以及,通过于押出型腔的内壁面设置内齿纹,以押出成型出具有外齿纹的产品,从而使产品具备防滑性能,可给人带来质感。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大致结构截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外模的侧视图。附图标识说明:10、外模11、锥状腔12、押出型腔121、左侧段122、右侧段123、中段124、内齿纹13、第一旁侧进胶孔14、第二旁侧进胶孔15、前端壁20、内模21、锥状体22、安装部221、外螺纹23、延伸部101、第一流胶道102、第二流胶道103、过胶隙。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其包括外模10和内模20;其中:所述外模10具有自后往前渐小设计的锥状腔11,所述外模10的前端设置有押出型腔12,所述押出型腔12向后连通锥状腔11;所述外模10分别设置有第一旁侧进胶孔13、第二旁侧进胶孔14,所述第一旁侧进胶孔13、第二旁侧进胶孔14分别从外模10的左右对侧向内贯通锥状腔11内;优选地,所述第一旁侧进胶孔13自外往内渐小设置,所述第二旁侧进胶孔14自外往内渐小设置,以增加流速;所述内模20具有自后往前渐小设计的锥状体21,所述锥状体21的后端连接有安装部22;所述内模20的内部设置有自后往前延伸贯通的进胶腔,所述进胶腔优选自后往前渐小设置,所述进胶腔的后端开口作为第三居中进胶孔;所述内模20自后往前适配于外模10的锥状腔11内,所述锥状体21的外表面与锥状腔11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第一旁侧进胶孔13依次连通间隙、押出型腔12的左侧段121,在第一旁侧进胶孔13、押出型腔12的左侧段121之间形成第一流胶道101;所述第二旁侧进胶孔14依次连通间隙、押出型腔12的右侧段122,在第二旁侧进胶孔14、押出型腔12的右侧段122之间形成第二流胶道102;所述第三居中进胶孔依次连通进胶腔、押出型腔12的中段123。优选地,所述外模10的前端具有前端壁15,所述押出型腔12设置于前端壁15,所述锥状体21的前端与前端壁15的后侧面之间形成有过胶隙103,所述过胶隙103分别连通第一流胶道101、第二流胶道102、进胶腔;所述间隙的厚度指锥状体21的外表面与锥状腔11的内壁之间的距离,所述过胶隙103的前后宽度小于间隙的厚度。优选地,所述锥状体21的前端还一体连接有延伸部23,所述延伸部23呈自后往前渐小设计的锥状结构,所述延伸部23的锥度大于锥状体21的锥度;所述锥状体21的锥度大于锥状腔11的锥度。优选地,所述安装部22是螺杆段,其具有外螺纹221,通过外螺纹221的设计,便于安装部22的连接。所述押出型腔12呈跑道形,押出型腔12的左侧段121、右侧段122的竖向截面两者相对设置的半圆形,押出型腔12的中段123的竖向截面为长方形,以押出成型形成截面呈跑道形的扁平线;以及,所述押出型腔12的内壁面设置有若干沿周向间距布置的内齿纹124,以押出成型出具有外齿纹的线材。所述锥状腔11的内壁面设置有肋条,对应第一旁侧进胶孔13、第二旁侧进胶孔14各设置有两肋条,所述第一流胶道101、第二流胶道102分别由相应的两肋条隔离而成;这样,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导流进胶。综上所述,本技术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于外模上设置第一旁侧进胶孔、第二旁侧进胶孔,并结合内模的第三居中进胶孔,使其实现了多进胶孔设计,可押出成型出颜色多样化的产品;以及,通过于押出型腔的内壁面设置内齿纹,以押出成型出具有外齿纹的产品,从而使产品具备防滑性能,可给人带来质感。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押出机进胶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模和内模;其中:/n所述外模具有自后往前渐小设计的锥状腔,所述外模的前端设置有押出型腔,所述押出型腔向后连通锥状腔;所述外模分别设置有第一旁侧进胶孔、第二旁侧进胶孔,所述第一旁侧进胶孔、第二旁侧进胶孔分别从外模的左右对侧向内贯通锥状腔内;/n所述内模具有自后往前渐小设计的锥状体,所述锥状体的后端连接有安装部;所述内模的内部设置有自后往前延伸贯通的进胶腔,所述进胶腔的后端开口作为第三居中进胶孔;/n所述内模自后往前适配于外模的锥状腔内,所述锥状体的外表面与锥状腔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第一旁侧进胶孔依次连通间隙、押出型腔的左侧段,在第一旁侧进胶孔、押出型腔的左侧段之间形成第一流胶道;所述第二旁侧进胶孔依次连通间隙、押出型腔的右侧段,在第二旁侧进胶孔、押出型腔的右侧段之间形成第二流胶道;所述第三居中进胶孔依次连通进胶腔、押出型腔的中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押出机进胶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模和内模;其中:
所述外模具有自后往前渐小设计的锥状腔,所述外模的前端设置有押出型腔,所述押出型腔向后连通锥状腔;所述外模分别设置有第一旁侧进胶孔、第二旁侧进胶孔,所述第一旁侧进胶孔、第二旁侧进胶孔分别从外模的左右对侧向内贯通锥状腔内;
所述内模具有自后往前渐小设计的锥状体,所述锥状体的后端连接有安装部;所述内模的内部设置有自后往前延伸贯通的进胶腔,所述进胶腔的后端开口作为第三居中进胶孔;
所述内模自后往前适配于外模的锥状腔内,所述锥状体的外表面与锥状腔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第一旁侧进胶孔依次连通间隙、押出型腔的左侧段,在第一旁侧进胶孔、押出型腔的左侧段之间形成第一流胶道;所述第二旁侧进胶孔依次连通间隙、押出型腔的右侧段,在第二旁侧进胶孔、押出型腔的右侧段之间形成第二流胶道;所述第三居中进胶孔依次连通进胶腔、押出型腔的中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押出机进胶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模的前端具有前端壁,所述押出型腔设置于前端壁,所述锥状体的前端与前端壁的后侧面之间形成有过胶隙,所述过胶隙分别连通第一流胶道、第二流胶道、进胶腔;所述间隙的厚度指锥状体的外表面与锥状腔的内壁之间的距离,所述过胶隙的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庆凯涂自龙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朝阳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