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系统降噪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377352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8 2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力系统降噪装置,其包括有内部为真空环境的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上方设有承载台,所述承载台与所述底板之间通过弹簧阻尼器连接,所述承载台的顶部设有用于安装动力机构的安装座,所述壳体包括有可供所述动力机构输出动力的接口,当所述动力机构运转时,借由所述弹簧阻尼器的弹力对所述动力机构产生的振动进行缓冲,借由所述壳体内的真空环境将所述动力机构产生的噪音阻隔于所述壳体之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能抵消振动,又能隔绝噪音,大大提高了降噪性能,有效避免了动力机构对环境的噪音污染,较好地满足了应用需求。

A power system noise reduc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力系统降噪装置
本技术涉及降噪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系统降噪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条件越来越高,其中包含各个方面。噪音也成为其中的一个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动力系统在运行时,会产生不规则的、间歇的、连续的或随机的噪声。噪声同时也包括电机类电器本身运行时的噪声、管道谐振噪声等等。如果不进行处理,噪声会对周围的居民的生活、办公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传统的降低电机类机器噪音治理措施大体上是对整个系统隔振处理,对管道及进出口软连接,在管道支架下面做好减振处理。传统的方法主要针对声音的传播过程,在传播的过程当中将噪音降低,但这并不能将电机噪音最大限度降低。因此要降低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必须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加强对噪声的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既能抵消振动,又能隔绝噪音,进而提高降噪性能的动力系统降噪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动力系统降噪装置,其包括有内部为真空环境的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上方设有承载台,所述承载台与所述底板之间通过弹簧阻尼器连接,所述承载台的顶部设有用于安装动力机构的安装座,所述壳体包括有可供所述动力机构输出动力的接口,当所述动力机构运转时,借由所述弹簧阻尼器的弹力对所述动力机构产生的振动进行缓冲,借由所述壳体内的真空环境将所述动力机构产生的噪音阻隔于所述壳体之内。优选地,所述接口为软弹簧管道接口。优选地,所述壳体上可拆卸连接有阀门。优选地,所述接口位于所述阀门上。优选地,所述底板的下方设有电磁线圈,所述底板为永磁体材质的底板,当所述电磁线圈上电时产生磁场,借由所述底板的磁场与电磁线圈所产生磁场的相互作用,对所述底板的振动进行缓冲。优选地,所述壳体内设有基座,所述基座上开设有竖直设置的活塞腔,所述活塞腔内设有铁磁性材质的活塞,所述活塞与所述活塞腔紧密配合且二者滑动连接,所述活塞的上端延伸至所述活塞腔之外,所述底板放置于所述活塞的上端,所述活塞的下端与所述活塞腔所形成的空腔内盛装有磁流体。优选地,所述活塞内开设有线圈容置腔,所述电磁线圈设于所述线圈容置腔之内。优选地,所述基座上设有用于为所述电磁线圈提供电能的蓄电池。优选地,所述基座上可拆卸连接有磁流体回收装置,所述磁流体回收装置与所述活塞腔之间通过磁流体管路相连通。优选地,所述磁流体回收装置的顶部设有把手。本技术公开的动力系统降噪装置中,当所述动力机构工作时,所述动力机构运转时产生的振动通过所述弹簧阻尼器的弹力进行缓冲,借由所述壳体内的真空环境将所述动力机构产生的噪音阻隔于所述壳体之内。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技术不仅能抵消振动,又能隔绝噪音,大大提高了降噪性能,有效避免了动力机构对环境的噪音污染,较好地满足了应用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动力系统降噪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活塞与基座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更加详细的描述。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动力系统降噪装置,结合图1和图2所示,其包括有内部为真空环境的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有底板15,所述底板15的上方设有承载台5,所述承载台5与所述底板15之间通过弹簧阻尼器4连接,所述承载台5的顶部设有用于安装动力机构13的安装座19,所述壳体1包括有可供所述动力机构13输出动力的接口2,当所述动力机构13运转时,借由所述弹簧阻尼器4的弹力对所述动力机构13产生的振动进行缓冲,借由所述壳体1内的真空环境将所述动力机构13产生的噪音阻隔于所述壳体1之内。上述装置中,当所述动力机构13工作时,所述动力机构13运转时产生的振动通过所述弹簧阻尼器4的弹力进行缓冲,借由所述壳体1内的真空环境将所述动力机构13产生的噪音阻隔于所述壳体1之内。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技术不仅能抵消振动,又能隔绝噪音,大大提高了降噪性能,有效避免了动力机构13对环境的噪音污染,较好地满足了应用需求。其中,所述承载台5与所述底板15之间可通过多个弹簧阻尼器4连接,进而实现力学平衡。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动力机构13可以是电机类设备。实际应用中,所述接口2作为动力输出口,其可以是供于传动轴输出的接口,也可以是供于液体输出的接口,当利用液体传输动力时,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接口2为软弹簧管道接口。为了便于拆装,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上可拆卸连接有阀门3。进一步地,所述接口2位于所述阀门3上。为了进一步抵消振动、消除噪音,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板15的下方设有电磁线圈7,所述底板15为永磁体材质的底板,当所述电磁线圈7上电时产生磁场,借由所述底板15的磁场与电磁线圈7所产生磁场的相互作用,对所述底板15的振动进行缓冲。在此基础上,所述壳体1内设有基座16,所述基座16上开设有竖直设置的活塞腔17,所述活塞腔17内设有铁磁性材质的活塞10,所述活塞10与所述活塞腔17紧密配合且二者滑动连接,所述活塞10的上端延伸至所述活塞腔17之外,所述底板15放置于所述活塞10的上端,所述活塞10的下端与所述活塞腔17所形成的空腔内盛装有磁流体18。其中,所述电磁线圈7产生的磁场经过所述活塞10进行传导,借由所述活塞10下端的磁场与所述磁流体18的配合作用,对传导至所述活塞10的振动进行缓冲。进一步地,所述活塞10内开设有线圈容置腔29,所述电磁线圈7设于所述线圈容置腔29之内。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板15直接放置于所述活塞10的上端,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利用一些具有活动余量的器件进行限位,例如,通过穿过底板15的螺栓安装于所述活塞10的上端,同时保证底板15具有能够沿着螺栓上下滑动的余量,以上方式只是一种应用举例,其目的是将底板15与所述活塞10进行活动连接,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不限于此,即现有技术中任何一种将所述底板15设置在所述活塞10上并且能够活动的机构,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基于上述结构,本实施例采用弹簧阻尼器4、活塞10上端磁场、活塞10下端磁场的配合作用,对所述动力机构13产生的振动进行多级缓冲,极大程度地消除了所述动力机构13的振动,进而取得最优的降噪性能。进一步地,所述活塞腔17的底部设有两个金属导体接线柱8,进一步地,所述活塞腔17的底部设有两个金属导体接线柱8,所述金属导体接线柱8与蓄电池14电性连接,用于为磁流体提供磁场,借由电磁线圈7的磁场与磁流体的磁场相互作用,对所述的电磁线圈7的振动进行缓冲。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座16上设有用于为所述电磁线圈7提供电能的蓄电池14。为了方便回收磁流体,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座16上可拆卸连接有磁流体回收装置9,所述磁流体回收装置9与所述活塞腔17之间通过磁流体管路12相连通,所述磁流体回收装置9的顶部设有把手11。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动力系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系统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内部为真空环境的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上方设有承载台,所述承载台与所述底板之间通过弹簧阻尼器连接,所述承载台的顶部设有用于安装动力机构的安装座,所述壳体包括有可供所述动力机构输出动力的接口,当所述动力机构运转时,借由所述弹簧阻尼器的弹力对所述动力机构产生的振动进行缓冲,借由所述壳体内的真空环境将所述动力机构产生的噪音阻隔于所述壳体之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系统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内部为真空环境的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上方设有承载台,所述承载台与所述底板之间通过弹簧阻尼器连接,所述承载台的顶部设有用于安装动力机构的安装座,所述壳体包括有可供所述动力机构输出动力的接口,当所述动力机构运转时,借由所述弹簧阻尼器的弹力对所述动力机构产生的振动进行缓冲,借由所述壳体内的真空环境将所述动力机构产生的噪音阻隔于所述壳体之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系统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为软弹簧管道接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系统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可拆卸连接有阀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系统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位于所述阀门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系统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下方设有电磁线圈,所述底板为永磁体材质的底板,当所述电磁线圈上电时产生磁场,借由所述底板的磁场与电磁线圈所产生磁场的相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晓峰吴林锟肖贝尧许之昕陈逸凡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