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共箱隔离开关及高压开关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6440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8 17: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三相共箱隔离开关及高压开关设备,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隔离开关三相分合闸不同期的问题。三相共箱隔离开关包括壳体、三组触头机构;每组触头机构包括动触头、静触头以及动触头支撑导体,所述动触头安装在动触头支撑导体中;动触头支撑导体中还设置有传动轴,传动轴为齿轮轴或其上安装有齿轮,与随动触头一体成型或安装在动触头上的齿条啮合传动;相邻两传动轴之间连接有实现两传动轴联动的传动件;与三相母线的中相对应的传动轴上一体成型或装配有从动锥齿轮,壳体上配置有驱动轴,驱动轴上一体成型或装配有与从动锥齿轮啮合的主动锥齿轮;驱动轴远离主动锥齿轮的一端位于壳体的外侧。

Three phase common box disconnector and high voltage switchge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三相共箱隔离开关及高压开关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气开关
,具体涉及一种三相共箱隔离开关及高压开关设备。
技术介绍
隔离开关是高压开关系统中重要的组成元件,主要用在额定电压在1kV以上的回路中,因其工作原理及结构比较简单,在高压开关电器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由于使用量较大,对于变电所、电厂的设计、建立和安全运行影响较大,因此对隔离开关的工作可靠性要求较高。现有技术中,252kV以上的GIS中隔离开关大多采用三相分箱结构,其结构与申请公布号为CN108010788A,申请公布日为2018.05.08的专利申请文件中公开的隔离开关类似,操动机构靠近边相设置,与隔离开关中的拐臂轴直接传动连接,隔离开关的各相中分别设置有连接在拐臂轴上的拐臂,三相通过拐臂轴转动带动拐臂动作实现分、合闸。由于操作机构靠近边相布置,因此三相中的两边相联动时需要经过两级传动。现有技术中隔离开关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拐臂、拐臂轴等零部件配合间隙及自身柔性引起传递旋转角度误差,影响两边相之间的传动精度,造成三相分合闸不同期,并且拐臂裸露在户外空气中,由于雨水、潮气、冰雪等户外不良环境产生锈蚀卡滞,容易引发操作拒动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相共箱隔离开关,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隔离开关三相分合闸不同期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另外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该三相共箱隔离开关的高压开关设备,传动精度高,稳定性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中的三相共箱隔离开关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三相共箱隔离开关,包括:壳体;触头机构,于壳体内设置有与三相母线对应的三组;每组触头机构包括动触头、静触头以及动触头支撑导体,所述动触头安装在动触头支撑导体中;动触头支撑导体中还设置有传动轴,传动轴为齿轮轴或其上安装有齿轮,与随动触头一体成型或安装在动触头上的齿条啮合传动;相邻两传动轴之间连接有实现两传动轴联动的传动件;与三相母线的中相对应的传动轴上一体成型或装配有从动锥齿轮,壳体上配置有驱动轴,驱动轴上一体成型或装配有与从动锥齿轮啮合的主动锥齿轮;驱动轴远离主动锥齿轮的一端位于壳体的外侧。其有益效果在于:与中相对应的传动轴上设置有从动锥齿轮,从动锥齿轮与驱动轴上的主动锥齿轮啮合能够带动该传动轴转动,该传动轴又通过止转件实现三组传动轴转动,各传动轴与对应动触头的齿条啮合传动,使动触头直线运动以实现分、合闸。其中,驱动动触头动作的动力来自于驱动轴,传递扭矩时是由中相向两边相传递,与中相及边相对应的传动轴都是一级传动,简化了传动环节,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繁琐的多级传动结构而导致的传动角度误差积累的问题,减小了配合间隙对传动轴动作的影响,提高了传动的精度,保证了三相能够同期分、合闸。并且整个触头机构位于壳体内,仅驱动轴的一端伸出壳体外,能够避免不良环境侵蚀触头机构及其他传动件,使用寿命长。进一步的,驱动轴远离主动锥齿轮的一端位于壳体的顶部。其有益效果在于:将驱动轴伸出壳体的一端布置在壳体的顶部,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来布置传动结构,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并且有利于防雨及操作人员对隔离开关进行巡检观察。进一步的,传动件为连接在相邻两传动轴之间的绝缘杆,绝缘杆与两端的传动轴插装配合;绝缘杆与传动轴的端部其中一个设有止转头,另一个设有供止转头插入且与止转头截面吻合的止转孔。其有益效果在于:在绝缘杆与传动轴的端部设置止转头与止转孔,结构简单,减少冗余结构的设置,实现隔离开关自身的减重。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杆为中间粗两端细的梭形结构。其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梭形结构,既能够保证绝缘杆中部位置传递扭矩的强度,又能够利用梭形的外弧面来增加爬电距离,保证绝缘能力。进一步的,动触头支撑导体上设置有用于避让绝缘杆端部的避让槽,绝缘杆与传动轴的连接位置位于避让槽内。其有益效果在于:在动触头支撑导体上设置避让槽,绝缘杆与传动轴的连接位置位于避让槽内,能够利用避让槽来对带电的传动轴处进行屏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中的高压开关设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高压开关设备,包括三相母线和串接在三相母线中的三相共箱隔离开关,三相共箱隔离开关包括:壳体;触头机构,于壳体内设置有与三相母线对应的三组;每组触头机构包括动触头、静触头以及动触头支撑导体,所述动触头安装在动触头支撑导体中;动触头支撑导体中还设置有传动轴,传动轴为齿轮轴或其上安装有齿轮,与随动触头一体成型或安装在动触头上的齿条啮合传动;相邻两传动轴之间连接有实现两传动轴联动的传动件;与三相母线的中相对应的传动轴上一体成型或装配有从动锥齿轮,壳体上配置有驱动轴,驱动轴上一体成型或装配有与从动锥齿轮啮合的主动锥齿轮;驱动轴远离主动锥齿轮的一端位于壳体的外侧。其有益效果在于:与中相对应的传动轴上设置有从动锥齿轮,从动锥齿轮与驱动轴上的主动锥齿轮啮合能够带动该传动轴转动,该传动轴又通过止转件实现三组传动轴转动,各传动轴与对应动触头的齿条啮合传动,使动触头直线运动以实现分、合闸。其中,驱动动触头动作的动力来自于驱动轴,传递扭矩时是由中相向两边相传递,与中相及边相对应的传动轴都是一级传动,简化了传动环节,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繁琐的多级传动结构而导致的传动角度误差积累的问题,减小了配合间隙对传动轴动作的影响,提高了传动的精度,保证了三相能够同期分、合闸。并且整个触头机构位于壳体内,仅驱动轴的一端伸出壳体外,能够避免不良环境侵蚀触头机构及其他传动件,使用寿命长。进一步的,驱动轴远离主动锥齿轮的一端位于壳体的顶部。其有益效果在于:将驱动轴伸出壳体的一端布置在壳体的顶部,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来布置传动结构,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并且有利于防雨及操作人员对隔离开关进行巡检观察。进一步的,传动件为连接在相邻两传动轴之间的绝缘杆,绝缘杆与两端的传动轴插装配合;绝缘杆与传动轴的端部其中一个设有止转头,另一个设有供止转头插入且与止转头截面吻合的止转孔。其有益效果在于:在绝缘杆与传动轴的端部设置止转头与止转孔,结构简单,减少冗余结构的设置,实现隔离开关自身的减重。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杆为中间粗两端细的梭形结构。其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梭形结构,既能够保证绝缘杆中部位置传递扭矩的强度,又能够利用梭形的外弧面来增加爬电距离,保证绝缘能力。进一步的,动触头支撑导体上设置有用于避让绝缘杆端部的避让槽,绝缘杆与传动轴的连接位置位于避让槽内。其有益效果在于:在动触头支撑导体上设置避让槽,绝缘杆与传动轴的连接位置位于避让槽内,能够利用避让槽来对带电的传动轴处进行屏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三相共箱隔离开关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沿图1中B-B线的剖视图;图3为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图4为图3中II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1中I处局部放大图;图6为图3中III处局部放大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三相共箱隔离开关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三相共箱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n触头机构,于壳体内设置有与三相母线对应的三组;每组触头机构包括动触头、静触头以及动触头支撑导体,所述动触头安装在动触头支撑导体中;/n动触头支撑导体中还设置有传动轴,传动轴为齿轮轴或其上安装有齿轮,与随动触头一体成型或安装在动触头上的齿条啮合传动;/n相邻两传动轴之间连接有实现两传动轴联动的传动件;/n与三相母线的中相对应的传动轴上一体成型或装配有从动锥齿轮,壳体上配置有驱动轴,驱动轴上一体成型或装配有与从动锥齿轮啮合的主动锥齿轮;驱动轴远离主动锥齿轮的一端位于壳体的外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三相共箱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触头机构,于壳体内设置有与三相母线对应的三组;每组触头机构包括动触头、静触头以及动触头支撑导体,所述动触头安装在动触头支撑导体中;
动触头支撑导体中还设置有传动轴,传动轴为齿轮轴或其上安装有齿轮,与随动触头一体成型或安装在动触头上的齿条啮合传动;
相邻两传动轴之间连接有实现两传动轴联动的传动件;
与三相母线的中相对应的传动轴上一体成型或装配有从动锥齿轮,壳体上配置有驱动轴,驱动轴上一体成型或装配有与从动锥齿轮啮合的主动锥齿轮;驱动轴远离主动锥齿轮的一端位于壳体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相共箱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驱动轴远离主动锥齿轮的一端位于壳体的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三相共箱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传动件为连接在相邻两传动轴之间的绝缘杆,绝缘杆与两端的传动轴插装配合;绝缘杆与传动轴的端部其中一个设有止转头,另一个设有供止转头插入且与止转头截面吻合的止转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相共箱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杆为中间粗两端细的梭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相共箱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动触头支撑导体上设置有用于避让绝缘杆端部的避让槽,绝缘杆与传动轴的连接位置位于避让槽内。


6.高压开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忠富闫亚刚孙鹏王大伟杨卫国刘恒杨涛何东亮朱润东李中旗张娟张自华王伟伟张猛超李俊峰
申请(专利权)人:平高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