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轻质楼板连接节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6139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8 16: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轻质楼板连接节点结构,包括第一楼板、第二楼板和置于第一楼板、第二楼板之间的暗梁,所述第一楼板、第二楼板均为纤维增强覆面木基空腔楼板,所述暗梁为钢筋混凝土暗梁,所述暗梁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一楼板、第二楼板的连接结构。采用上述楼板、暗梁、连接结构实现楼板与楼板的可靠连接,在增强楼板的整体性的同时,可突破规范适用范围的相关规定,适用于各种地震烈度区及高层、超高层建筑。

A kind of assembled light floor joint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轻质楼板连接节点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装配式轻质楼板连接节点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的装配式建筑中,楼板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叠合楼板、钢筋桁架楼承板和压型钢板楼板、纤维增强覆面木基楼板等几种形式。钢筋混凝土叠合楼板属于传统的楼板,楼板板缝之间设置现浇带,采用局部单层短筋相连,上部浇筑70mm左右现浇混凝土层,施工复杂。楼板自身重量大,对建筑整体抗震不利;构件自重大,运输、吊装、安装工作量大;施工阶段楼板刚度和承载力低,楼板跨度一般在4m以内;现浇层与预制部分连接较弱,且梁板节点施工质量不宜保证。钢筋桁架楼承板和压型钢板楼板与框架梁连接依靠梁顶栓钉及梁顶附加上下钢筋,现场工作量大,工序繁琐,现场浇筑混凝土量大;结构自重大,对建筑整体抗震不利,含钢率较高,综合造价高,经济性差。纤维增强覆面木基楼板采用专用粘结剂粘结,施工要求高、速度慢,由于地震作用下楼板传递水平力的能力较弱,仅适用于地震设防烈度为6、7度且高度不超过50m建筑,应用范围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装配式轻质楼板连接节点结构。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装配式轻质楼板连接节点结构,包括第一楼板、第二楼板和置于第一楼板、第二楼板间以构成空腹桁架的暗梁,所述第一楼板、第二楼板均为纤维增强覆面木基空腔楼板,所述暗梁为钢筋混凝土暗梁,所述暗梁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一楼板、第二楼板的连接结构。纤维增强覆面木基楼板承载力高、重量轻,可减轻建筑自重,提高建筑整体抗震性能,但是,现有规范限制其仅能应用于不超过50米的建筑中。本方案采用纤维增强覆面木基空腔楼板,即以纤维增强覆面木基楼板为原料,利用其重量轻的特征,减小建筑地震荷载,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采用上述的楼板、暗梁、连接结构实现楼板与楼板的可靠连接,在增强楼板的整体性的同时,由于暗梁在楼板平面内形成空腹桁架,可有效地提高楼板传递水平力的能力,从而可突破规范适用范围的相关规定,适用于各种地震烈度区及高层、超高层建筑。采用上述结构,由于暗梁形成密闭性较好的刚性结构,解决了传统楼板接缝处易开裂,防水处理困难等难题。轻质楼板连接节点形成的钢筋混凝土暗梁体系可形成较大刚度的暗梁空腹桁架,可协调框架柱、墙体水平整体位移。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楼板、暗梁、连接结构实现楼板与楼板的可靠连接,在增强楼板的整体性的同时,由于暗梁在楼板平面内形成空腹桁架,可有效地提高楼板传递水平力的能力,从而可突破规范适用范围的相关规定,适用于各种地震烈度区及高层、超高层建筑。2、本方案中由于暗梁形成密闭性较好的刚性结构,解决了传统楼板接缝处易开裂,防水处理困难等难题。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视图。图3为图1的B-B视图。图4为图1的C-C视图。图5为楼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与承重梁的连接剖视图。图7为另一位置与承重梁的连接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实施例1如图1所示的一种装配式轻质楼板连接节点结构,包括第一楼板11、第二楼板12和置于第一楼板11、第二楼板12之间以构成空腹桁架的暗梁,所述第一楼板11、第二楼板12均为纤维增强覆面木基空腔楼板,所述暗梁为钢筋混凝土暗梁,所述暗梁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一楼板11、第二楼板12的连接结构。采用上述结构,可实现更大楼板面积的搭建需求,且采用钢筋混凝土暗梁和连接结构实现纤维增强覆面木基空腔楼板的连接,可保证楼板与楼板的可靠连接,可提高传统轻质楼板在极端情况下的抗连续倒塌能力;轻质楼板连接节点形成的钢筋混凝土暗梁体系可形成较大刚度的暗梁空腹桁架,可协调框架柱、墙体水平整体位移,有效传递水平荷载,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性。纤维增强覆面木基空腔楼板以纤维增强覆面木基楼板为原料,如图5所示,采用下述结构:上下两层覆面结构板31、置于两覆面结构板31之间的格栅32和连接在两覆面结构板端部的封边肋板33。封边肋板33、格栅32与覆面结构板31之间通过专用粘接剂连接,譬如,可采用改性菱镁粘接剂。凭借纤维增强覆面木基空腔楼板重量轻、造价低的特性,可提高楼板的抗连续倒塌能力并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可突破现有规范对其仅可应用于地震设防烈度为6、7度且高度不超过50m建筑的规定,可推广应用于各种烈度地区及50m以上的高层、超高层建筑中。采用本方案的结构,其施工简单,构件重量轻,可实现楼板的跨度的扩展,施工质量可控,含钢量小,建筑自重轻,大大提高抗震能力,使其可应用在超过50m且地震设防烈度为大于6、7度的建筑中。实施例2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原理,本实施例公开一具体实施方式。钢筋混凝土暗梁包括箍筋42、纵向钢筋41和混凝土43,为现有钢筋混凝土的常用结构。如图2、3、4所示,连接结构包括底板21、多个分段设置在底板21上加强结构,加强结构置于暗梁箍筋构成的间隙中,相邻两个加强结构之间间隔一定距离,该间距可根据暗梁箍筋布置及加强结构计算需求设置为10-50cm;具体的,加强结构包括顶板23和连接在底板21、顶板23之间的加强肋板22,所述底板21、顶板23的一侧均连接在第一楼板11或第二楼板12上。加强肋板22包括横向肋板和纵向肋板,具体,横向肋板与纵向钢筋41方向一致,即如图1结构所示;纵向肋板与横向肋板垂向设置,即如图4所示;两者均与底板21和顶板23连接。纤维增强覆面木基空腔楼板包括上下两层覆面结构板31、置于两覆面结构板31之间的格栅32和连接在两覆面结构板端部的封边肋板33。为了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底板21、顶板23可以为纤维增强覆面木基空腔楼板覆面结构板31的延伸,即与纤维增强覆面木基空腔楼板为一体结构。暗梁两侧的第一楼板11、第二楼板12均采用上述连接结构即可实现楼板的可靠连接。箍筋42设置于无加强肋板处,暗梁纵向钢筋穿过连接结构,浇筑高流态自密实混凝土后,连接结构与钢筋混凝土暗梁形成整体、互相咬合,相互约束,整体性好,可通过加强肋板与顶板、底板界面粘结力传递水平荷载。钢筋混凝土暗梁除了起连接楼板作用外,所有楼板间的暗梁可形成较大刚度的暗梁空腹桁架;暗梁还可提高传统轻质楼板在极端情况下的抗连续倒塌能力。实施例3基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公开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可采用如图6、7所示的结构实现与承重钢梁的连接,即连接结构还包括底板21、顶板23和连接在底板21、顶板23之间的加强肋板22、设置在暗梁内且与承重钢梁5连接的栓钉61,相邻两个顶板23、加强肋板22构成的加强结构之间间隔10-50cm;底板21置于承重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轻质楼板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楼板(11)、第二楼板(12)和置于第一楼板(11)、第二楼板(12)间以构成空腹桁架的暗梁,所述暗梁为钢筋混凝土暗梁,所述第一楼板(11)、第二楼板(12)均为纤维增强覆面木基空腔楼板,所述暗梁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一楼板(11)、第二楼板(12)的连接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轻质楼板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楼板(11)、第二楼板(12)和置于第一楼板(11)、第二楼板(12)间以构成空腹桁架的暗梁,所述暗梁为钢筋混凝土暗梁,所述第一楼板(11)、第二楼板(12)均为纤维增强覆面木基空腔楼板,所述暗梁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一楼板(11)、第二楼板(12)的连接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轻质楼板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增强覆面木基空腔楼板包括上下两层覆面结构板(31)、置于两覆面结构板(31)之间的格栅(32)和连接在两覆面结构板(31)端部的封边肋板(3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轻质楼板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底板(21)、多个分段设置在底板(21)上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包括顶板(23)和连接在底板(21)、顶板(23)之间的加强肋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小荣杨涛王东方刘明辉刘冶
申请(专利权)人:西藏涛扬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西藏;5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