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栅组支撑装置及风栅组的成弧控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36007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8 15:55
一种风栅组支撑装置及风栅组的成弧控制方法,所述支撑装置顶面所在的平面构成风栅组支撑面,所述风栅组支撑面中部的下方设有成弧空间,在利用由该支撑装置支撑的风栅组进行成弧时,在与玻璃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风栅组宽度方向两端的多个风栅向上移动,脱离支撑装置的支撑,风栅组中部的多个风栅向下进入所述成弧空间,从而使得风栅组中部顺利成弧。本发明专利技术为风栅组中部风栅的成弧提供足够的成弧活动空间,可以避免出现底部为平玻璃的弯钢化玻璃产品,提高弯钢化玻璃的成弧精度和表面质量。

An arc forming control method of the support device of the wind grid group and the wind grid grou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栅组支撑装置及风栅组的成弧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软轴弯玻璃钢化成型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风栅组支撑装置及风栅组的成弧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在加工曲面钢化玻璃时,成型后的玻璃进入钢化段进行吹风冷却,钢化段内设有输送玻璃的软轴辊道和对玻璃上下两面吹风的风栅机构,进入钢化段的玻璃在软轴辊道上来回摆动吹风冷却,完成钢化过程。风栅机构一般由多排风栅和支撑风栅的支架组成,风栅和软轴辊道同步成弧。多排风栅构成风栅组,在与玻璃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风栅组两端被提拉成弧时,其两端被拉高,风栅组中间部分下移成弧。但是,目前,风栅下方的支架支撑面为平面,当风栅组中部的多个风栅下移时,就会与支架支撑面发生接触,支架就会阻止风栅组中部的多个风栅下移成弧,当玻璃弯曲弧度较小时,风栅两端抬起的高度较低,支架对风栅组中部的成弧影响不大,但是,当玻璃弯曲弧度较大,支架就会严重影响风栅组中部的成弧,使得风栅组中部形成平面。由于软轴是通过支座和风栅连在一起的,因此,就会造成软轴辊道中部也形成平面,使得玻璃中部成为平玻璃,直接影响玻璃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出了一种风栅组支撑装置,通过对风栅组支撑装置结构进行改进,并结合改进后的装置提出一种风栅组的成弧控制方法,使风栅组支撑装置不会对风栅组中部成弧过程造成不利影响,提高玻璃成弧精度和表面质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风栅组的成弧控制方法,所述风栅组包括多个沿垂直于玻璃输送方向平行设置的风栅以及支撑风栅的支撑装置,风栅组长度方向的两端和牵拉机构连接,在风栅组成弧前,风栅组支撑在下方的多个支撑装置上,所述支撑装置顶面所在的平面构成风栅组支撑面,所述风栅组支撑面中部的下方设有成弧空间;当牵拉机构带动风栅组成弧时,在与沿玻璃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风栅组宽度方向两端的多个风栅向上移动,脱离支撑装置的支撑,风栅组中部的多个风栅向下进入所述的成弧空间,从而使得风栅组中部成弧。上述方法中,所述的支撑装置为分别设置在所述风栅组长度方向两端的支架,所述支架与风栅垂直布置,支架的长度大于风栅组的宽度;所述支架为多个。进一步的,所述成弧空间为设置在所述支架上平面中部向下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深度满足风栅组成弧时风栅组中部的多个风栅所需的下移距离。作为变形,所述支撑装置为分别设置在风栅组长度方向两端的支架组合,所述支架组合由两根支架端部相对、间隔设置而成,两根支架之间的空间为所述的成弧空间。更进一步的,风栅组下方还设有能够与各个风栅底面贴合的活动横梁,所述活动横梁与所述支架或支架组合平行设置,且所述活动横梁由升降机构带动上下运动;所述活动横梁为多个。一种风栅组支撑装置,包括支撑风栅组的支架,所述风栅组包括多排平行设置的风栅,所述支架设置在风栅组长度方向两端的下方,所述支架与风栅垂直布置,所述支架上平面的中部向下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深度满足风栅组成弧时,风栅组中部所需的下移距离。在所述风栅组下方还设有能够与多排风栅底面贴合的活动横梁,所述活动横梁与所述支架平行设置,且所述活动横梁由升降机构带动上下运动。一种风栅支撑装置,包括支撑风栅组的支架组合,所述风栅组包括多排平行设置的风栅,所述支架组合设置在风栅组长度方向两端的下方,所述支架组合由两根支架端部相对、间隔设置而成,两根支架之间形成成弧空间,以供风栅组中部的多个风栅下移成弧。在所述风栅组下方还设有能够与多排风栅底面贴合的活动横梁,所述活动横梁与所述支架组合平行设置,且所述活动横梁由升降机构带动上下运动。所述升降机构为气缸组件。所述活动横梁的两端各设有一个所述的气缸组件。一种风栅成弧系统,包括提拉成弧机构、牵拉机构和以上任一种所述的风栅组支撑装置。所述的提拉成弧机构为本领域常用的齿板结构,齿板间转动连接,齿板和每根风栅的端部连接,牵拉机构为电机连接的钢丝绳,连接在齿板结构外侧的齿板上。牵拉机构提拉时,齿板结构带动风栅组成弧,风栅组宽度方向两端的风栅向上移动,风栅组中部的多个风栅下移成弧。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风栅组中部”是指风栅组宽度方向上的中部,风栅组宽度方向即在风栅组支撑面上垂直于玻璃输送方向的方向,风栅组长度方向即风栅的长度方向。在热态玻璃出炉前将通过气缸组件将活动横梁升起,使活动横梁的上平面和支架的上平面在同一高度,待热态的玻璃出炉并完全落在辊道面之后将活动横梁落下,同时将风栅拉至目标弧形,完成摆动吹风钢化。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在支架顶部设置一段凹槽,可以使得风栅组在成弧过程中,当风栅组宽度方向的两端被拉起后,风栅组中部的多个风栅可以顺利下移成弧,进而确保软轴辊道也同时成弧,避免出现底部为平玻璃的弯钢化玻璃产品,提高弯钢化玻璃的成弧精度和表面质量。除了设置凹槽,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另一种实现形式,即风栅组下方为非连续性的支架组合,即两根间隔设置的支架组成的支架组合,两根支架之间的空间即为供风栅组中部下移成弧的成弧空间,同样可以起到控制风栅组成弧的作用,消除玻璃成弧中的平底现象。本专利技术不仅为风栅组中部下移成弧提供下移的成弧空间,还针对大尺寸玻璃,进一步的在支架下部设置活动横梁,以解决因设置成弧空间带来的支架支撑强度不足、下沉变形的问题,避免出现因辊道表面不平整带来的玻璃传动歪斜跑偏的问题,而辊道平整度的提高又可以杜绝玻璃端部翘曲变形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的风栅组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中支架位置处风栅组和支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2中支架位置处风栅组和支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4是图1中活动横梁位置处风栅组和升起状态的活动横梁位置关系示意图;图5是图1中活动横梁位置处风栅组和落下状态的活动横梁位置关系示意图;图2和图3中箭头所指方向为风栅组的宽度方向;附图标记:1、风栅,2、支架,3、活动横梁,4、气缸组件,5、风栅组,6、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如图所示,一种风栅组支撑装置,包括风栅组5、支架2、活动横梁3和气缸组件4,所述风栅组5包括多排沿垂直于玻璃输送方向平行设置的风栅1,在风栅组5长度方向的两端各设置一根支架2,风栅组5的长度方向和玻璃输送方向平行,该支架2位于风栅1下方以支撑风栅组的风栅1,且支架2和风栅1垂直布置;所述支架2上平面长度方向的中部向下开设有凹槽6,以避免对风栅1成弧过程的干涉,便于风栅1顺利成弧。当生产的玻璃尺寸较大,由于风栅比较长,支架中部开槽后支撑强度减小,有可能会导致支架的中部下沉;由于软轴是通过支座和风栅连在一起的,这样就间接导致了软轴辊道面的中部凹陷,当成型后的玻璃进入钢化段时,由于玻璃尚未吹风冷却,成一定的软态,会在自重的作用下随着辊道面的凹陷产生变形;同时由于辊道面的不平整会导致玻璃在传送过程中歪斜跑偏,严重影响了玻璃的形状精度。针对大尺寸玻璃钢化过程存在的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栅组的成弧控制方法,所述风栅组(5)包括多个沿垂直于玻璃输送方向平行设置的风栅(1),所述风栅(1)由支撑装置支撑,风栅组(5)长度方向的两端和牵拉机构连接,其特征在于:在风栅组(5)成弧前,风栅组(5)支撑在下方的多个支撑装置上,所述支撑装置顶面所在的平面构成风栅组支撑面,所述风栅组支撑面中部的下方设有成弧空间;当牵拉机构带动风栅组(5)成弧时,在与玻璃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风栅组(5)宽度方向两端的多个风栅向上移动,脱离支撑装置的支撑,风栅组(5)中部的多个风栅(1)向下进入所述成弧空间成弧空间,从而使得风栅组(5)中部成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栅组的成弧控制方法,所述风栅组(5)包括多个沿垂直于玻璃输送方向平行设置的风栅(1),所述风栅(1)由支撑装置支撑,风栅组(5)长度方向的两端和牵拉机构连接,其特征在于:在风栅组(5)成弧前,风栅组(5)支撑在下方的多个支撑装置上,所述支撑装置顶面所在的平面构成风栅组支撑面,所述风栅组支撑面中部的下方设有成弧空间;当牵拉机构带动风栅组(5)成弧时,在与玻璃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风栅组(5)宽度方向两端的多个风栅向上移动,脱离支撑装置的支撑,风栅组(5)中部的多个风栅(1)向下进入所述成弧空间成弧空间,从而使得风栅组(5)中部成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栅组的成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装置为分别设置在所述风栅组(5)长度方向两端的支架(2),所述支架(2)与风栅(1)垂直布置,支架(2)的长度大于风栅组(5)的宽度;所述支架(2)为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风栅组的成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弧空间为设置在所述支架(2)上平面中部向下的凹槽(6),所述凹槽(6)的深度满足风栅组(5)成弧时风栅组(5)中部的多个风栅(1)所需的下移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栅组的成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为分别设置在风栅组(5)长度方向两端的支架组合,所述支架组合由两根支架(2)端部相对、间隔设置而成,两根支架(2)之间的空间为所述的成弧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风栅组的成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风栅组(5)下方还设有能够与各个风栅(1)底面贴合的活动横梁(3),所述活动横梁(3)与所述支架(2)或支架组合平行设置,且所述活动横梁(3)由升降机构带动上下运动;所述活动横梁(3)为多个。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银勇崔笑尘朱有成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兰迪玻璃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