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确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数量、位置和面积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35679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8 14: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确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数量、位置和面积的方法,包括三个如下步骤:S1:依据种群调查结果统计天然种群的数量及大小,确定出目的物种种群数、总株数和各种群株数的步骤;S2:确定分布于已建保护地的种群数及其株数的步骤;S3:确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数量、位置和面积的步骤。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自然保护小区对特定目的物种针对性不强且缺乏确定保护小区数量、位置和面积技术方法的问题,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规划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数量、位置和面积信息数据,能够避免地方政府和规划设计等参与方主观因素的影响。

A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number, location and area of the small population wild plant protection are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确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数量、位置和面积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野生植物保护
,特别涉及一种确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数量、位置和面积的方法。
技术介绍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野外狭域或间断分布,长期受到自身原因限制或外界因素干扰,种群持续退化或减少,种群规模已低于最小可存活种群而濒临灭绝的植物。极小种群植物的保护关系到植物物种存续或灭绝的问题,是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包括120种植物的《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都是迫切需要拯救保护的植物种类,下一步极小种群植物名录还将不断增加,极小种群植物保护成为野生植物保护的重要内容。建立保护小区开展就地保护,既能保护极小种群植物的天然种群又能保护其自然生境,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措施中最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字面相近的是“自然保护小区”,自然保护小区的提法和实践都较多,但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保存相对较好的地段设立自然保护小区,其规划设计中没有统一的方法用来确定其数量、位置和面积,常受到地方政府、规划设计思路和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左右,例如,一个县市设立的自然保护小区从几个到几百个不等,且自然保护小区位置和面积等均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规划建成后被认可的程度较低,后期管理和维护可持续性不强;同时,自然保护小区往往针对的是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地段,保护小区与目的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联系不紧密,科学性不足。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数量、位置和面积的确定,目前没有专门的技术方法,本方法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规划建设中确定其数量、位置和面积的首创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数量、位置和面积的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确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数量、位置和面积的方法,包括三个如下步骤:依据种群调查结果统计天然种群的数量及大小,确定出目的物种种群数、总株数和各种群株数的步骤;确定分布于已建保护地的种群数及其株数的步骤;确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数量、位置和面积的步骤。优选地,在步骤S1中,根据全国重点保护植物资源调查数据或开展物种专项调查获得的结果,确定出目的物种的种群总数P、总株数N和每个种群的株数。优选地,在步骤S2中,对每个种群进行定位和统计,确定出分布于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物种保护小区等已建保护地的种群数P'和个体数N'。优选地,在步骤S3中,对比种群总数P、总株数N与已处于保护状态的种群数P'和株数N',(1)当同时满足P'/P>0.5、N'/N>0.5时,不再新建保护小区;(2)当其中任意一项不满足时,按尚未开展保护的天然种群规模,由大到小选取保护地外的种群建立保护小区,直到50%及以上的种群和植株得到保护,由此确定出保护小区的数量及每个保护小区的位置。进一步地,对某个天然种群建立保护小区时,按照目的物种的生活型确定保护小区面积系数C的区间,草本植物为0.05~2,灌木或藤本植物为0.1~3,乔木树种为0.3~5,根据拟建保护小区天然种群的面积A,可进一步细化面积系数C的取值区间;在细化的区间内,依据拟建地点的地形地貌和植物群落特征确定出C值,按照公式S=AC计算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的面积。更进一步地,当天然种群面积A>50hm2时,固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面积,乔木树种为30hm2,灌木或藤本植物为10hm2,草本植物为5hm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1)该技术方法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规划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数量、位置和面积信息,能够避免地方政府和规划设计等参与方主观因素的影响,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可靠技术方法。(2)该技术方法是一种基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开展其天然种群有效保护的方法,体现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能够较好实现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建设的目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表1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以目的物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为主要依据,确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的数量、位置和面积。具体包括:(1)根据目的物种的种群数量、种群大小及当前的受保护状态来确定规划建设保护小区的数量和各个保护小区的位置;(2)根据目的物种生活型来确定保护小区面积系数;(3)结合拟建保护小区的天然种群面积和进一步细化的保护小区面积系数来确定保护小区面积。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确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数量、位置和面积的方法,包括三个如下步骤:依据种群调查结果统计天然种群的数量及大小,确定出目的物种种群数、总株数和各种群株数的步骤;确定分布于已建保护地的种群数及其株数的步骤;确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数量、位置和面积的步骤。具体地说,在步骤S1中,根据全国重点保护植物资源调查数据或开展物种专项调查获得的结果,确定出目的物种的种群总数P、总株数N和每个种群的株数。在步骤S2中,对每个种群进行定位和统计,确定出分布于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物种保护小区等已建保护地的种群数P'和个体数N'。在步骤S3中,对比种群总数P、总株数N与已处于保护状态的种群数P'和株数N',确定好上述数值后,进行比较(1)当同时满足P'/P>0.5、N'/N>0.5时,不再新建保护小区;(2)当其中任意一项不满足时,按尚未开展保护的天然种群规模,由大到小选取保护地外的种群建立保护小区,直到50%及以上的种群和植株得到保护,由此确定出保护小区的数量及每个保护小区的位置。例如,某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P=9,N=450;P'=3,N'=162时,已保护的种群数和个体数都未达到50%。此时,需要把尚未建立保护地的6个种群按株数由多到少进行排序,从种群数看,需选取个体数最多的2个种群来规划建设保护小区,才能满足P'/P>0.5;但如果所选取的2个种群的个体数之和加上162(已保护的个体数N')仍然未超过225株(N×0.5),则需从已排序的种群中继续选取第3号种群来规划建设保护小区,以此类推,直到同时满足P'/P>0.5、N'/N>0.5的条件为止。由于种群调查结果包含了种群的位置信息,一旦按上述方法选定了种群,拟规划建设保护小区的位置也就得以确定。假设在本例中选到第3号种群时已满足条件,那么拟规划建设的保护小区数量是3个,保护小区的位置就是所选的第1、2、3号种群的位置。优选地,对某个天然种群建立保护小区时,按照目的物种的生活型确定保护小区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确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数量、位置和面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三个如下步骤:/nS1:依据种群调查结果统计天然种群的数量及大小,确定出目的物种种群数、总株数和各种群株数的步骤;/nS2:确定分布于已建保护地的种群数及其株数的步骤;/nS3:确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数量、位置和面积的步骤。/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确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数量、位置和面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三个如下步骤:
S1:依据种群调查结果统计天然种群的数量及大小,确定出目的物种种群数、总株数和各种群株数的步骤;
S2:确定分布于已建保护地的种群数及其株数的步骤;
S3:确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数量、位置和面积的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确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数量、位置和面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根据全国重点保护植物资源调查数据或开展物种专项调查获得的结果,确定出目的物种的种群总数P、总株数N和每个种群的株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确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数量、位置和面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对每个种群进行定位和统计,确定出分布于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物种保护小区等已建保护地的种群数P'和个体数N'。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确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数量、位置和面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对比种群总数P、总株数N与已处于保护状态的种群数P'和株数N',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文忠张珊珊周云陈剑康洪梅袁春明罗婷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