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推入双向式变阻的压力传感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5051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6: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推入双向式变阻的压力传感器结构,涉及压力传感装置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活动顶杆的另一端侧连接有内侧推进圆台体;第一内侧支撑板上固定设有弹性支撑第四限位板的第四弹力片;第二边侧支撑框架内侧固定设有用于弹性支撑第三活动连杆的第三弹力片;第三端侧连接基板的一侧垂直连接有与内侧推进圆台体相配合的第三接触连板;第三接触连板上垂直连接有第三导体基杆;第三导体基杆的一端侧设有第三端侧导体;包括与第三端侧导体滑动接触的固定电阻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端侧传导膜活动时,使得第三端侧导体稳固的在固定电阻板滑动,进而稳定/线性的改变回路阻值,使得传感器的监测、传感更稳定精准。

A pressure sensor structure of push in two-way rheosta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推入双向式变阻的压力传感器结构
本技术涉及压力传感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推入双向式变阻的压力传感器结构。
技术介绍
压力传感器是能感受压力信号,并能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压力信号转换成可用的输出的电信号的器件或装置。而压阻式压力传感器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压力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的成本较低,所以应用十分广泛,电阻应变片是压阻式应变传感器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金属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是吸附在基体材料上应变电阻随机械形变而产生阻值变化的现象。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内的监测、传感过程中,传导的稳定性决定着传感器的精度和使用寿命,如何进一步提升传统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的内部监测传导的稳定性,提升传感器的内部监测精准度,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推入双向式变阻的压力传感器结构,从而在端侧传导膜活动时,使得第三端侧导体稳固的在固定电阻板滑动,进而稳定/线性的改变回路阻值,使得传感器的监测、传感更稳定精准。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推入双向式变阻的压力传感器结构,包括外部壳体,外部壳体的内侧固定装设有第一内侧支撑板;第一内侧支撑板上活动装设有与第一内侧支撑板垂直的活动顶杆;活动顶杆的一端侧连接有端侧传导膜;活动顶杆的另一端侧连接有内侧推进圆台体;活动顶杆上设有位于第一内侧支撑板与端侧传导膜之间的第四限位板;第一内侧支撑板上固定设有弹性支撑第四限位板的第四弹力片。外部壳体的内侧固定装设有两对位于内侧推进圆台体两侧的第二边侧支撑框架;第二边侧支撑框架上活动装设有第三活动连杆;第二边侧支撑框架内侧固定设有用于弹性支撑第三活动连杆的第三弹力片;同侧的一对第三活动连杆共同连接有第三端侧连接基板;第三端侧连接基板的一侧垂直连接有与内侧推进圆台体相配合的第三接触连板;第三接触连板上垂直连接有第三导体基杆;第三导体基杆的一端侧设有第三端侧导体;包括与第三端侧导体滑动接触的固定电阻板。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第三端侧导体的环侧设有导体输出连接凸起;外部壳体的内侧固定设有与固定电阻板相连的电阻板固定基板。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第三接触连板的端侧与内侧推进圆台体的环侧面滑动接触;第三接触连板的端侧面结构与内侧推进圆台体的环侧面相配合。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第一内侧支撑板上开设有与活动顶杆相配合的第一活动通槽;第二边侧支撑框架上开设有与第三活动连杆相配合的第三活动通槽。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第三活动连杆的端侧设有与第三弹力片相配合的第三端侧限位板。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第三导体基杆的活动/滑动范围与固定电阻板的跨度范围相配合。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边侧支撑框架,在第二边侧支撑框架上弹性安装第三活动连杆,进而对第三接触连板/第三导体基杆进行弹性支撑,并设置与活动顶杆相连的内侧推进圆台体,从而在端侧传导膜活动时,使得第三端侧导体稳固的在固定电阻板滑动,进而稳定/线性的改变回路阻值,使得传感器的监测、传感更稳定精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推入双向式变阻的压力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外部壳体;2-第一内侧支撑板;3-活动顶杆;4-端侧传导膜;5-内侧推进圆台体;6-第二边侧支撑框架;7-第三活动连杆;8-第三端侧连接基板;9-第三接触连板;10-第三导体基杆;11-第三端侧导体;12-导体输出连接凸起;13-固定电阻板;14-电阻板固定基板;15-第一活动通槽;16-第四限位板;17-第四弹力片;18-第三活动通槽;19-第三端侧限位板;20-第三弹力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为一种推入双向式变阻的压力传感器结构,包括外部壳体1,外部壳体1的内侧固定装设有第一内侧支撑板2;第一内侧支撑板2上活动装设有与第一内侧支撑板2垂直的活动顶杆3;活动顶杆3的一端侧连接有端侧传导膜4;活动顶杆3的另一端侧连接有内侧推进圆台体5;活动顶杆3上设有位于第一内侧支撑板2与端侧传导膜4之间的第四限位板16;第一内侧支撑板2上固定设有弹性支撑第四限位板16的第四弹力片17。外部壳体1的内侧固定装设有两对位于内侧推进圆台体5两侧的第二边侧支撑框架6;第二边侧支撑框架6上活动装设有第三活动连杆7;第二边侧支撑框架6内侧固定设有用于弹性支撑第三活动连杆7的第三弹力片20;同侧的一对第三活动连杆7共同连接有第三端侧连接基板8;第三端侧连接基板8的一侧垂直连接有与内侧推进圆台体5相配合的第三接触连板9;第三接触连板9上垂直连接有第三导体基杆10;第三导体基杆10的一端侧设有第三端侧导体11;包括与第三端侧导体11滑动接触的固定电阻板13。进一步的,第三端侧导体11的环侧设有导体输出连接凸起12;外部壳体1的内侧固定设有与固定电阻板13相连的电阻板固定基板14。进一步的,第三接触连板9的端侧与内侧推进圆台体5的环侧面滑动接触;第三接触连板9的端侧面结构与内侧推进圆台体5的环侧面相配合。进一步的,第一内侧支撑板2上开设有与活动顶杆3相配合的第一活动通槽15;第二边侧支撑框架6上开设有与第三活动连杆7相配合的第三活动通槽18。进一步的,第三活动连杆7的端侧设有与第三弹力片20相配合的第三端侧限位板19。进一步的,第三导体基杆10的活动/滑动范围与固定电阻板13的跨度范围相配合;第三导体基杆10、电阻板固定基板14都为绝缘板。在本技术阻值中:在外部壳体1内侧固定连接第二边侧支撑框架6,在第二边侧支撑框架6内侧设置第三弹力片20,对安装在第二边侧支撑框架6上的第三活动连杆7进行弹性支撑配合,从而联动对第三接触连板9/第三导体基杆10的弹性支撑配合;在活动顶杆3的一端设置端侧传导膜4,另一端连接内侧推进圆台体5,在端侧传导膜4活动时,内侧推进圆台体5动作,使得第三接触连板9在内侧推进圆台体5上动作,从而联动第三导体基杆10,使得第三端侧导体11稳固的在固定电阻板13滑动,进而稳定的改变一对第三端侧导体11之间的电阻。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推入双向式变阻的压力传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n包括外部壳体(1),所述外部壳体(1)的内侧固定装设有第一内侧支撑板(2);/n所述第一内侧支撑板(2)上活动装设有与第一内侧支撑板(2)垂直的活动顶杆(3);/n所述活动顶杆(3)的一端侧连接有端侧传导膜(4);/n所述活动顶杆(3)的另一端侧连接有内侧推进圆台体(5);/n所述活动顶杆(3)上设有位于第一内侧支撑板(2)与端侧传导膜(4)之间的第四限位板(16);/n所述第一内侧支撑板(2)上固定设有弹性支撑第四限位板(16)的第四弹力片(17);/n所述外部壳体(1)的内侧固定装设有两对位于内侧推进圆台体(5)两侧的第二边侧支撑框架(6);/n所述第二边侧支撑框架(6)上活动装设有第三活动连杆(7);/n所述第二边侧支撑框架(6)内侧固定设有用于弹性支撑第三活动连杆(7)的第三弹力片(20);/n同侧的一对第三活动连杆(7)共同连接有第三端侧连接基板(8);/n所述第三端侧连接基板(8)的一侧垂直连接有与内侧推进圆台体(5)相配合的第三接触连板(9);/n所述第三接触连板(9)上垂直连接有第三导体基杆(10);/n所述第三导体基杆(10)的一端侧设有第三端侧导体(11);/n包括与第三端侧导体(11)滑动接触的固定电阻板(1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推入双向式变阻的压力传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外部壳体(1),所述外部壳体(1)的内侧固定装设有第一内侧支撑板(2);
所述第一内侧支撑板(2)上活动装设有与第一内侧支撑板(2)垂直的活动顶杆(3);
所述活动顶杆(3)的一端侧连接有端侧传导膜(4);
所述活动顶杆(3)的另一端侧连接有内侧推进圆台体(5);
所述活动顶杆(3)上设有位于第一内侧支撑板(2)与端侧传导膜(4)之间的第四限位板(16);
所述第一内侧支撑板(2)上固定设有弹性支撑第四限位板(16)的第四弹力片(17);
所述外部壳体(1)的内侧固定装设有两对位于内侧推进圆台体(5)两侧的第二边侧支撑框架(6);
所述第二边侧支撑框架(6)上活动装设有第三活动连杆(7);
所述第二边侧支撑框架(6)内侧固定设有用于弹性支撑第三活动连杆(7)的第三弹力片(20);
同侧的一对第三活动连杆(7)共同连接有第三端侧连接基板(8);
所述第三端侧连接基板(8)的一侧垂直连接有与内侧推进圆台体(5)相配合的第三接触连板(9);
所述第三接触连板(9)上垂直连接有第三导体基杆(10);
所述第三导体基杆(10)的一端侧设有第三端侧导体(11);
包括与第三端侧导体(11)滑动接触的固定电阻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兴年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康森斯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