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振山专利>正文

一种防眩照明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38439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2: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照明灯具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防眩照明灯,包括底座(1)、光源组件(2)、连接支撑杆(3)和灯罩(4),所述灯罩(4)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光源组件(2)收容于所述灯罩(4)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撑杆(3)底端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光源组件(2)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且所述光源组件(2)朝向所述连接支撑杆(3)上方方向发光,所述连接支撑杆(3)的外表面为不光滑的防眩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光照射于墙面、天花板或各种反光器之后再照向周边环境,加大了发光面积,加强了出光的均匀度,同时避免了光源组件或传统灯罩直射眼睛或被照射物,实现了更大意义的防眩功能。

A kind of anti glare la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眩照明灯
本专利技术涉及照明灯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眩照明灯。
技术介绍
发光二极管(LED)是一种能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半导体电子元件,LED照明灯由于寿命长且节能环保的优势,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照明灯具领域。但灯具的眩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并且难以解决,眩光就是俗称的“刺眼”,它己成为眼科疾病的一大病源,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健康,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众所周知,在同等亮度的光源组件下,发光面积越小,眩光就越大。目前,市面上的防眩灯大多是通过设置反光杯或防眩圈等来实现照明灯防眩光功能的,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8006523B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防眩灯,包括灯体、COB光源组件、反光杯和外框,所述灯体内从上往下依次安装有散热器、COB光源组件、光源组件固定支架、反光杯、内环和反光杯固定本体,灯体底部通过第一螺钉固定于外框上,反光杯固定本体下方安装有一体双色防眩圈,反光杯本体通过第三螺钉固定于一体双色防眩圈上。该专利技术通过在反光杯固定本体下方安装一体双色防眩圈来降低灯具的眩光。然而,在照明灯上设置反光杯或防眩圈等部件虽然降低了灯具的眩光,但照明范围小,且难以实现发光均匀,并且加工过程繁琐复杂,照明灯的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不减少灯具亮度和照明范围的情况下,使照明灯更具有防眩功能,并且实现发光均匀。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眩照明灯,包括底座、光源组件、连接支撑杆和灯罩,所述灯罩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光源组件收容于所述灯罩内,所述连接支撑杆底端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光源组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且所述光源组件朝向所述连接支撑杆上方方向发光。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支撑杆的外表面为不光滑的防眩结构。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支撑杆为圆台结构,沿所述连接支撑杆底端至所述连接支撑杆顶端方向,所述连接支撑杆的圆台径向截面逐渐增大。进一步地,所述灯罩与所述底座、所述连接支撑杆顶端连接形成封闭空间,所述光源组件设在所述封闭空间内。进一步地,所述灯罩设置在所述光源组件上端且固定在所述底座上。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支撑杆顶端相连,所述连接座的另一端设有与外界电源连接的外螺纹。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支撑杆顶端设置有与所述连接支撑杆垂直的平面板。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支撑杆顶端设置有外灯罩。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在未使用防眩圈或反光杯等情况下,将光照射于墙面、天花板或各种反光器之后再照向周边环境,加大了发光面积,加强了出光的均匀度,同时避免了光源组件或传统灯罩直射眼睛或被照射物,实现了更大的防眩意义,加工工艺简单,节约了生产成本,节能环保。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分解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分解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分解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结构图。图中1.底座、2.光源组件、3.连接支撑杆、4.灯罩、5.连接座、6.平面板、7.外灯罩。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防眩照明灯,包括底座1、光源组件2、连接支撑杆3和灯罩4,灯罩对光源组件2起到防护作用,灯罩4固定在底座1上,光源组件2收容于灯罩4内,连接支撑杆3底端固定在底座1上,光源组件2设置在底座1上且光源组件2朝向连接支撑杆3上方方向发光,连接支撑杆3顶端与相对应灯具的灯座或反光器件相连,光源组件2沿连接支撑杆3底端至与连接支撑杆3相连接的灯具的灯座或反光器件的方向发光,光线照射于连接支撑杆3、墙面、天花板或各种反光器件后再照向周边环境。在同等亮度的光源组件下,发光面积越小,眩光就越大。本专利技术是将发出的光投射到其它反射物,经反射照向周边环境,通过避免光源组件2发射的光直射眼睛和增大发光面积来减少眩光,正因如此,与同等功率的照明灯相比,本专利技术因为光反射而增大了照明面积,光通量大,整体亮度更加明亮均匀。实施例1如图2所示,连接支撑杆3的外表面为不光滑的防眩结构,灯罩4与底座1、连接支撑杆3顶端连接形成封闭空间,光源组件2设在封闭空间内,还包括连接座5,连接座5的一端与连接支撑杆3顶端相连,连接座5的另一端设有与外界电源连接的外螺纹,连接支撑杆3为圆台结构,连接支撑杆3外表面的不光滑的防眩结构为波浪结构,沿连接支撑杆3底端至连接支撑杆3顶端方向,连接支撑杆3的圆台径向截面逐渐增大。使用时,将本专利技术上的外螺旋与外界电源的内螺旋连接,应用于高处,接通电源,光源组件2开始发光,光源组件2发出的光线朝向连接支撑杆3上方方向,其中一部分光线照射到连接支撑杆3外表面的波浪结构上并发生反射,达到发光均匀的效果,另一部分光线照射到本实施例上方的天花板或者反光器上发生反射并照向周边环境,发光面积增大,发光均匀,并且从下方看向本实施例时,底座1遮档了光源组件2直接发射的光线,达到了更好的防眩效果。为了体现实际效果,本实施例与市面上相近功率的三种不同产品类型的照明灯作对比,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相对位置的情况下,测试以上四种照明灯的总亮度和灯下一米的单位照度,其中整个灯的总亮度,即光通量,使用积分球测试,灯下一米的单位照度,即一米照度,使用照度仪测试,测试结果如下:本专利技术与相近功率的三种现有产品的测试结果对比产品类型功率/W光通量/Lm一米照度/Lux产品14.4925990产品24.55382113产品34.65463128实施例14.51468117从上表可以看出,产品1、产品2、产品3和实施例1的功率分别为4.49W、4.55W、4.65W和4.51W,其中,产品1和产品2与实施例1的功率最为接近。照明测试结果显示,产品1和产品2的一米照度小于实施例1的一米照度,产品3的一米照度高于实施例1的一米照度,而实施例1的光通量均大于产品1、产品2和产品3的光通量。结果表明,与市面上相近功率的产品相比,实施例1的灯下一米照度与对比产品基本持平,但实施例1的光通量数值有明显提高,这说明本专利技术在防眩和保持灯下局部亮度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其整体亮度。实施例2如图3所示,灯罩4与底座1、连接支撑杆3顶端连接形成封闭空间,光源组件2设在封闭空间内,还包括连接座5,连接座5的一端与连接支撑杆3顶端相连,连接座5的另一端设有与外界电源连接的外螺纹。使用时,将本专利技术上的外螺旋与外界电源的内螺旋连接,应用于高处,接通电源,光源组件2开始发光,光源组件2发出的光线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眩照明灯,包括底座(1)、光源组件(2)、连接支撑杆(3)和灯罩(4),所述灯罩(4)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光源组件(2)收容于所述灯罩(4)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撑杆(3)底端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光源组件(2)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且所述光源组件(2)朝向所述连接支撑杆(3)上方方向发光。/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眩照明灯,包括底座(1)、光源组件(2)、连接支撑杆(3)和灯罩(4),所述灯罩(4)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光源组件(2)收容于所述灯罩(4)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撑杆(3)底端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光源组件(2)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且所述光源组件(2)朝向所述连接支撑杆(3)上方方向发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眩照明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撑杆(3)的外表面为不光滑的防眩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防眩照明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撑杆(3)为圆台结构,沿所述连接支撑杆(3)底端至所述连接支撑杆(3)顶端方向,所述连接支撑杆(3)的圆台径向截面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眩照明灯,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振山
申请(专利权)人:李振山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