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开闭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3135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0: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既确保气密性又防止向车内的进入的车辆的开闭构造。车辆的开闭构造具备:一对升降导轨(20),配置为隔着设置于车辆(1)的开口(2a)延伸;和后门(7),被一对升降导轨(20)引导为能够滑动并开闭开口(2a)的,后门(7)具有:多个树脂制的板条(8),沿着升降导轨(20)的延伸方向排列;加强件(9),配置为在一对升降导轨(20)的对置方向上延伸并将相邻的板条(8)彼此加强;第1接合部(15),由比形成板条(8)的树脂软的软质材料形成并将相邻的板条(8)彼此接合;以及第2接合部(16),将相邻的板条(8)与加强件(9)分别接合,加强件(9)覆盖第2接合部(16)。

Opening and clos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开闭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开闭构造。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车辆的开闭构造,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车辆的开闭构造具备:后车门框,形成后车门的周缘部;卷取式的挡板,被后车门框引导为滑动自由;以及卷取部,卷取挡板。挡板具有将多个板条上下重叠并连接的构造。各板条的两侧部分受后车门框的侧部引导。专利文献1:日本实全昭61-113122号公报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点。即,若考虑到挡板的气密性,需要将相邻的板条彼此通过弹性体等软质材料接合。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有软质材料被从车辆的外侧切断、使存在于车内的物品被盗窃的担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既确保气密性又防止向车内的进入的车辆的开闭构造。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开闭构造具备:一对导轨,配置为隔着设置于车辆的开口延伸;和开闭单元,被一对导轨引导为能够滑动并开闭开口,开闭单元具有:多个树脂制的板条,沿着导轨的延伸方向排列;加强部件,配置为在一对导轨的对置方向上延伸并将相邻的板条彼此加强;第1接合部,由比形成板条的树脂软的软质材料形成并将相邻的板条彼此接合;以及第2接合部,将相邻的板条与加强部件分别接合,加强部件覆盖第2接合部。在这样的车辆的开闭构造中,具备由比形成板条的树脂软的软质材料形成并将相邻的板条彼此接合的第1接合部,从而能够确保开闭单元的气密性。另外,具备配置为在一对导轨的对置方向延伸并将相邻的板条彼此加强的加强部件、和将相邻的板条与加强部件分别接合的第2接合部,并且加强部件覆盖第2接合部,由此万一第1接合部被从车辆的外侧切断,也能够通过加强部件防止向车内的进入。也可以是,加强部件以及第2接合部配置于比板条靠车辆的内侧的位置。在这样的结构中,开闭单元的外观的美观性变好。也可以是,第2接合部由与第1接合部相同的软质材料,与第1接合部一体地形成。在这样的结构中,一并进行相邻的板条彼此的接合、和相邻的板条与加强部件的接合,因而开闭单元容易制作。也可以是,第2接合部划定使软质材料中空化而形成的中空部。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导轨具有沿着延伸方向弯曲的弯曲部的情况下,在弯曲部处,第1接合部容易弹性变形,因而容易变成相邻的两个板条屈曲的状态。因此,能够使开闭单元沿着导轨顺畅地移动。在加强部件可以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以隐藏第2接合部的方式向板条侧突出。在这样的结构中,第2接合部因突出部而变得看不见,因此开闭单元的外表变好。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既确保气密性又防止向车内的进入。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具备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开闭构造的车辆的后侧部分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在图1示出的车辆的后侧部分中后门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的后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4是将图1所示的后门与升降导轨一同示出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车辆;2a...开口;7...后门(开闭单元);8...板条;9...加强件(加强部件);15...第1接合部;16...第2接合部;17...中空部;18...突出部;20...升降导轨(导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具备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开闭构造的车辆的后侧部分的立体图。在图1中,车辆1具备车身2。此外,图中的箭头FR表示车身2的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图中的箭头UP表示车身2的上下方向上的上侧,图中的箭头OUT表示车身2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上的外侧。车身2具有顶板3和配置于该顶板3的左右两侧的一对侧板4。顶板3设置于车身2的上部。侧板4设置于车身2的侧部。在车身2的后端下部设置有保险杠5。在车身2的后端上部设置有扰流板6。如图2所示,在车身2的后端部设置有开口2a。开口2a由顶板3的后端、一对侧板4的后端以及保险杠5的上端划定。在侧板4的后端设置有弯曲部4a。开口2a中的比弯曲部4a靠上部的区域(以下,称为开口2a的上部区域)具有向车身2的前侧弯曲的形状。另外,车辆1具备将车身2的后端部的开口2a覆盖的开闭式的后门7。后门7是能够相对于开口2a升降的开闭单元。另外,图1表示后门7关闭的状态,图2表示后门7打开的状态。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与后门7有关的上下方向是在后门7关闭的状态下(参照图1)的方向。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后门7具有:多个板条8,沿着车身2的上下方向排列;加强件9(加强部件),配置为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并将相邻的板条8彼此加强;以及接合部件10,将相邻的板条8彼此接合并且将相邻的板条8与加强件9分别接合。各板条8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在位于最下侧的板条8设置有用于进行后门7的开闭操作的把手11。在板条8的两端部分别安装有滑履12。板条8由具有耐冲击性的透明树脂形成。作为这样的透明树脂,例如举出聚碳酸酯或丙烯酸树脂等。加强件9配置于比板条8靠车内侧(车辆1的内侧)的、包含相邻的两个板条8之间的区域。也就是说,加强件9配置为覆盖接合部件10。加强件9具有方筒状的形状。加强件9的两端位于比板条8的两端靠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加强件9具有与板条8对置的被接合板部13。在被接合板部13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定位突起14。加强件9例如由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铝或铁等刚性体形成。加强件9能够确保两个板条8的大小的刚性。此外,加强件9也可以在车身2的上下方向上从后门7的下部至上部整体地配置于所有板条8之间,也可以仅配置于后门7的局部(例如下部)。接合部件10由比形成板条8的透明树脂软的软质材料形成。作为这样的软质材料,例如能够举出弹性体等。接合部件10由第1接合部15和一对第2接合部16构成,上述第1接合部15将相邻的板条8彼此接合,上述一对第2接合部16将相邻的板条8与加强件9分别接合。即,第1接合部15以及第2接合部16一体地形成,作为接合部件10。第1接合部15配置于相邻的两个板条8之间。因此,板条8以及第1接合部15沿着车身2的上下方向交替地配置。各第2接合部16分别配置于相邻的两个板条8与加强件9的被接合板部13之间。因此,第2接合部16配置于比板条8靠车内侧的位置。在各第2接合部16之间设置有使软质材料中空化而形成的中空部17。即,第2接合部16划定中空部17。第1接合部15以及第2接合部16在车宽方向上延伸。此外,第2接合部16也可以不特意在车宽方向上延伸,也可以在车宽方向上断续地配置。第1接合部15以及第2接合部16被加强件9覆盖。在加强件9设置有两个突出部18,该两个突出部18以隐藏第2接合部1的方式从被接合板部13的上下方向的端部向板条8侧突出。上述突出部18配置为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并隔着第2接合部16对置。对于突出部18而言,如图3中的(a)所示,在相邻的两个板条8笔直的状态下,在突出部18的前端与板条8之间设置有规定量的间隙。由此,如图3中的(b)所示,能够变为相邻的两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开闭构造,其中,具备:/n一对导轨,配置为隔着设置于车辆的开口延伸;和/n开闭单元,被所述一对导轨引导为能够滑动并开闭所述开口,/n所述开闭单元具有:/n多个树脂制的板条,沿着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排列;/n加强部件,配置为在所述一对导轨的对置方向上延伸并将相邻的所述板条彼此加强;/n第1接合部,由比形成所述板条的所述树脂软的软质材料形成并将所述相邻的板条彼此接合;以及/n第2接合部,将所述相邻的板条与所述加强部件分别接合,/n所述加强部件覆盖所述第2接合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802 JP 2018-1459661.一种车辆的开闭构造,其中,具备:
一对导轨,配置为隔着设置于车辆的开口延伸;和
开闭单元,被所述一对导轨引导为能够滑动并开闭所述开口,
所述开闭单元具有:
多个树脂制的板条,沿着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排列;
加强部件,配置为在所述一对导轨的对置方向上延伸并将相邻的所述板条彼此加强;
第1接合部,由比形成所述板条的所述树脂软的软质材料形成并将所述相邻的板条彼此接合;以及
第2接合部,将所述相邻的板条与所述加强部件分别接合,
所述加强部件覆盖所述第2接合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望月大嗣稻叶博隆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