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型心脏或血管补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2694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4 23: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型心脏或血管补片,包括阻血层、弹性体层和织物增强层,所述阻血层为补片的内表面,织物增强层为补片的外表面,弹性体层位于阻血层和织物增强层的中间;所述阻血层、弹性体层和织物增强层上都分布有微孔,从阻血层到织物增强层,微孔的尺寸逐渐增大。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心脏或血管补片具有很好的抗渗透性、抗血栓性、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各层的阻血性能、组织长入性能、抗血栓性能、机械强度和厚度均呈梯度变化,阻血性能从外层到内层呈增大趋势;细胞长入性能从外层到内层呈降低趋势;抗血栓性能,从外层到内层呈增强趋势;机械强度,从外层到内层呈降低趋势。

A composite heart or vascular pat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型心脏或血管补片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复合型心脏或血管补片,属于医用材料

技术介绍
心脏补片是先天性心脏病等手术中常用到的一种耗材,心脏补片是用来修补心脏的心室间隔缺损及室壁修复等心室疾病的修补手术,同时也常常应用于心房间隔缺损等心房疾病的修补手术,可根据缺损情况进行任意裁剪,裁剪后的产品也常作为各种手术的缝合垫片使用。血管补片是用来修补由于血管瘤、血管狭窄等原因造成的血管的瘘口,血管补片一般都要求具备易缝合、易止血等特点,一般主动脉和颈动脉修补应用较多。人体自身材料虽然是该类手术最理想的心、血管补片材料,但其来源非常有限,基本无法满足医疗手术的需求。目前已商业化的补片,仍存在着各类问题。如涤纶补片对心室间隔缺损或血管修补后,一旦发生术后残余漏,较易引起溶血、细菌或真菌感染;再者,涤纶补片在生理盐水或血液浸润后弹性下降,涤纶补片因涤纶纤维之间存在微孔,常易出现漏血。聚四氟乙烯补片,缝合处易形成针眼,造成漏血。牛心包补片,则存在易钙化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型心脏或血管补片,克服了现有补片易发生漏血的缺陷,解决了提高补片生物相容性、抗渗透性,增强补片柔顺性和缝合强度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复合型心脏或血管补片,包括阻血层、弹性体层和织物增强层,所述阻血层为补片的内表面,织物增强层为补片的外表面,弹性体层位于阻血层和织物增强层的中间;所述阻血层、弹性体层和织物增强层上都分布有微孔,从补片内表面到外表面,微孔的尺寸逐渐增大。进一步地,所述阻血层由膨体聚四氟乙烯、聚四氟乙烯纳米纤维、聚氨酯纳米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混合制成,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不易形成血栓,具有很好的抗血栓性能。进一步地,所述阻血层的孔隙率为10%~80%,阻血层上微孔的平均孔径为0.1μm~10μm。孔隙可以降低补片重量,较小的孔径能确保补片的阻血性能,使术中和术后不渗血,微孔的存在还有利于内皮细胞在补片内表面的粘附。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体层由微孔硅胶、微孔聚氨酯、聚氨酯纳米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混合制成,具有很好的弹性,使补片具有很好的柔顺性。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体层的孔隙率为20%~90%,弹性体层上微孔的平均孔径为0.5μm~100μm。孔隙可以降低补片的重量,孔径不宜过大,孔径过大不利于中间层保持良好的弹性;平均孔径0.5μm~100μm有利于人体细胞从补片外表面三维长入中间层或粘附在外表面与中间层的交界处。进一步地,所述织物增强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蚕丝、聚氨酯纤维、聚丙烯纤维、聚乙烯纤维或聚四氟乙烯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纺织而成,纺织工艺包含但不限于经编、纬编、梭织、编织。进一步地,所述织物增强层的孔隙率为30%~70%,织物增强层上微孔的平均孔径为20μm~200μm,该孔径范围内细胞和组织液可以从补片的外表面三维渗入。进一步地,所述阻血层厚度为10μm~300μm,可以确保阻血性能;弹性体层厚度为35μm~800μm,确保补片柔顺性的情况下确保补片不过厚;织物增强层厚度为40μm~900μm,确保补片具有足够的强度,同时确保补片不过厚。从织物增强层到阻血层,厚度逐渐降低,即外层织物增强层最厚,中间层弹性体层次之,内层阻血层厚度最小。进一步地,补片的厚度为400μm~1600μm,厚度大于400μm,确保补片的强度,使其在体内使用时,不会因为强度不够而破损,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厚度小于1600μm,在确保基本性能的情况下,补片不过厚,由于补片在体内属于异物,过厚的补片会给患者造成不适感,也不利于缝合。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复合型心脏或血管补片,由阻血层、弹性体层和织物增强层组成,阻血层作为心脏或血管补片的内表面,使补片在术中和术后不渗血,且具有很好的抗血栓性能;弹性体层作为补片中间层,是补片具有很好的柔顺性,且弹性体层可以起到补片内表面与外表面的粘接作用;利用纤维纺织加工得到的织物作为心脏或血管补片的外表面,使补片具有很好的缝合强度,且织物增强层上较大的孔径可使细胞和组织液三维渗入到补片的外表面,更好地组织融合为一体。本专利技术的复合型心脏或血管补片,生物相容性好,不渗血,具有很好的抗血栓性能,柔顺性好,缝合强度高,合适的孔径分布是细胞能够在补片实现三维长入,促进补片假体与周围人体组织一体化。本专利技术的心脏或血管补片可在心血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经济效益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复合型心脏或血管补片,包括阻血层1、弹性体层2和织物增强层3,所述阻血层1为补片的内表面,织物增强层3为补片的外表面,弹性体层2位于阻血层1和织物增强层3的中间;所述阻血层1、弹性体层2和织物增强层3上都分布有微孔,从补片内表面到外表面,微孔的尺寸逐渐增大。补片的阻血性能从外表面到内表面呈增大趋势;补片的细胞长入性能从外表面到内表面呈降低趋势;补片的抗血栓性能从外表面到内表面呈增强趋势。补片的规格为:6mm×100mm、8mm×75mm、10mm×90mm、20mm×140mm、50×75mm。实施例一一种复合型心脏或血管补片,补片尺寸为20mm×140mm,补片厚度为565μm;补片厚度是指致密的阻血层1、弹性体层2、织物增强层3的总厚度。内层阻血层1为聚四氟乙烯纳米纤维,厚度144μm,孔隙率为82%,平均孔径0.9μm。中间层弹性体层2为微孔聚氨酯层,厚度205μm,孔隙率为50%,平均孔径40μm。外层织物增强层3位蚕丝通过经编加工形成的织物,厚度216μm,孔隙率为52%,平均孔径150μm。补片厚度和补片各层的厚度通过测厚仪在压强17.5kPa,压脚面积50mm2条件下测试获得:横向和纵向每隔2cm测一个点,共测量5个点,所有测量点求平均值。补片各层的孔隙率通过液体取代的方法测试:用乙醇作为取代液,将材料放入到已知体积V1的乙醇溶液中,10分钟后,记录乙醇和材料的混合体积V2,将材料从乙醇溶液中取出,记录剩余乙醇溶液的体积V3,该材料的孔隙率ρ按如下公式计算:ρ(%)=[(V1-V3)/(V2-V3)]*100%。补片各层的孔径采用PMI孔径仪测量,具体为:将待测量的样品剪成直径为1.5cm左右的圆,用润湿液润湿样品后,将样品放入适配盘中;密封,打开进气阀,将气体通入测试箱中,随着压力的增大,样品的最大孔径(或称为泡点孔径)先被打开,接着越来越小的孔被打开,测试界面显示出一条干曲线和一条湿曲线,取干曲线上各点数值的二分之一做出一条半干曲线,根据此半干曲线和对应湿曲线的交叉点上的压力值即可算出平均孔径。补片渗水性能的测试:将补片固定在渗水仪上,在水压达到(16.0±0.3)kPa后,打开渗水仪的水阀,测量10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型心脏或血管补片,其特征在于:包括阻血层、弹性体层和织物增强层,所述阻血层为补片的内表面,织物增强层为补片的外表面,弹性体层位于阻血层和织物增强层的中间;所述阻血层、弹性体层和织物增强层上都分布有微孔,从补片内表面到外表面,微孔的尺寸逐渐增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型心脏或血管补片,其特征在于:包括阻血层、弹性体层和织物增强层,所述阻血层为补片的内表面,织物增强层为补片的外表面,弹性体层位于阻血层和织物增强层的中间;所述阻血层、弹性体层和织物增强层上都分布有微孔,从补片内表面到外表面,微孔的尺寸逐渐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心脏或血管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血层由膨体聚四氟乙烯、聚四氟乙烯纳米纤维、聚氨酯纳米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混合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心脏或血管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血层的孔隙率为10%~80%,阻血层上微孔的平均孔径为0.1μm~1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心脏或血管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层由微孔硅胶、微孔聚氨酯、聚氨酯纳米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混合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心脏或血管补片,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剑锋杜广武胡运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畅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