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造粒喷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24949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4 22:59
一种造粒喷嘴,包括喷嘴外管、设置在喷嘴外管内部的喷嘴内管,喷嘴外管与喷嘴内管之间形成气流通道,所述喷嘴外管内装设有与喷嘴内管出口相连通的混合旋内芯,该混合旋内芯包括相连通的过渡管段、收缩管段以及出口管段,该出口管段与喷嘴外管和混合旋内芯之间所形成的混合室相连通,所述混合旋内芯沿圆周方向开设多个与气流通道及混合室相通的旋流通孔,且多个旋流通孔均朝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倾斜设置;喷嘴外管的出口端设有盖帽及位于盖帽周围且呈圆周均布设置的喷孔,盖帽内壁朝混合室内部方向设有与出口管段相对的分流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高速旋转行进的气流带动并撞击介质从而实现高速旋转和雾化,降低喷嘴堵塞的同时使雾化颗粒更加均匀。

A kind of granulating nozz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造粒喷嘴
本技术属于喷嘴
,特别涉及一种造粒喷嘴。
技术介绍
现有的造粒喷嘴一般都是将需要雾化的液体类介质通过喷嘴内部设置的旋流通道高速旋转,再与雾化气体高速碰撞、剪切、摩擦从而实现雾化。但是旋流通道有可能出现堵塞或者长时间使用后磨损严重,致使更换频率增高。其次,现有的造粒喷嘴一般是单喷孔设计,雾化效果不佳、雾化颗粒不均匀;有的即使采用圆形多孔设计,也存在雾化角度小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结构的造粒喷嘴,其采用高速旋转行进的气流带动并撞击介质从而实现高速旋转和雾化,降低堵塞的同时使雾化颗粒更加均匀。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造粒喷嘴,包括喷嘴外管、设置在喷嘴外管内部的喷嘴内管,喷嘴外管与喷嘴内管之间形成气流通道,所述喷嘴外管内装设有与喷嘴内管出口相连通的混合旋内芯,该混合旋内芯包括相连通的过渡管段、收缩管段以及出口管段,该出口管段与喷嘴外管和混合旋内芯之间所形成的混合室相连通,所述混合旋内芯沿圆周方向开设多个与气流通道及混合室相通的旋流通孔,且多个旋流通孔均朝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倾斜设置;所述喷嘴外管的出口端设有盖帽及位于盖帽周围且呈圆周均布设置的喷孔,所述盖帽内壁朝混合室内部方向设有与出口管段相对的分流锥,该分流锥的母线与喷孔的轴线平行。本技术的目的还采用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造粒喷嘴,其中所述喷嘴内管与混合旋内芯的入口端面通过台阶配合相抵接从而实现密封装配。前述的造粒喷嘴,其中所述分流锥轴线与出口管段轴线重合。前述的造粒喷嘴,其中所述喷孔为腰形喷孔。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采用高速旋转、行进的气流带动并撞击介质从而实现介质高速旋转和初次雾化,降低了喷嘴内堵塞的情况;其次,本技术通过分流锥将介质导流至多个腰形喷孔高速喷出并与外界气体接触形成二次雾化,不仅使得雾化颗粒更加均匀,腰形喷孔的结构设计相较于圆形喷孔雾化角度更大。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右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2,本技术的一种造粒喷嘴,包括喷嘴外管1、套装在喷嘴外管1内部的喷嘴内管2,喷嘴外管1与喷嘴内管2之间形成气流通道3,其中喷嘴内管2用于输送需要雾化的介质,气流通道3通入高速行进的气体。所述喷嘴外管1内装设有与喷嘴内管2出口相连通的混合旋内芯4,该混合旋内芯4包括相连通的过渡管段41、收缩管段42以及出口管段43,其中出口管段43与喷嘴外管1和混合旋内芯4之间所形成的混合室5相连通,收缩管段42起到对介质的加速作用,收缩管段42和出口管段43两管段的外壁呈锥面从而对气体起到导流作用。所述混合旋内芯4与喷嘴外管1相连接的大端径部分沿圆周方向开设多个与气流通道以及混合室相通的旋流通孔6,且多个旋流通孔6均朝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倾斜设置,以便于来自气流通道3的气体从旋流通孔6喷出后呈高速螺旋状态。所述喷嘴外管1的出口端设有盖帽7及位于盖帽7周围且呈圆周均布设置的喷孔8,为了增加喷嘴雾化角度,喷孔8可设计为腰形喷孔,但本技术不限于此。所述盖帽7内壁朝混合室5内部方向设有与出口管段43相对的分流锥9,且分流锥9的母线与喷孔8的轴线平行。较佳的,所述喷嘴内管2与混合旋内芯4的入口端面通过台阶配合相抵接从而实现密封装配。作为优选,该分流锥9的轴线与出口管段的轴线重合,以便于介质由混合旋内芯高速喷出后均匀打在分流锥的锥面上,并最终均匀的从各腰形喷孔喷出。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所述:需要雾化的介质通入喷嘴内管2,压缩气体通入气流通道3,介质经过混合旋内芯4的收缩管段42实现加速并由出口管段43喷出进入混合室5,同时气体经过多个旋流通孔6的导向作用后呈高速螺旋气流状态进入混合室5,气体与介质在混合室5内高速撞击实现初次雾化,介质也将在螺旋气流带动下呈旋流状态前进,最后在分流锥9的导向作用下从各腰形喷孔均匀高速喷出,与外界气体再次产生碰撞、剪切、摩擦等作用以实现二次雾化,使介质的雾化颗粒更加均匀的同时增加了雾化角度。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造粒喷嘴,包括喷嘴外管(1)、设置在喷嘴外管(1)内部的喷嘴内管(2),喷嘴外管(1)与喷嘴内管(2)之间形成气流通道(3),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外管(1)内装设有与喷嘴内管(2)出口相连通的混合旋内芯(4),该混合旋内芯(4)包括相连通的过渡管段(41)、收缩管段(42)以及出口管段(43),该出口管段(43)与喷嘴外管(1)和混合旋内芯(4)之间所形成的混合室(5)相连通,所述混合旋内芯(4)沿圆周方向开设多个与气流通道(3)及混合室(5)相通的旋流通孔(6),且多个旋流通孔(6)均朝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倾斜设置;所述喷嘴外管(1)的出口端设有盖帽(7)及位于盖帽(7)周围且呈圆周均布设置的喷孔(8),所述盖帽(7)内壁朝混合室内部方向设有与出口管段(43)相对的分流锥(9),该分流锥(9)的母线与喷孔(8)的轴线平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造粒喷嘴,包括喷嘴外管(1)、设置在喷嘴外管(1)内部的喷嘴内管(2),喷嘴外管(1)与喷嘴内管(2)之间形成气流通道(3),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外管(1)内装设有与喷嘴内管(2)出口相连通的混合旋内芯(4),该混合旋内芯(4)包括相连通的过渡管段(41)、收缩管段(42)以及出口管段(43),该出口管段(43)与喷嘴外管(1)和混合旋内芯(4)之间所形成的混合室(5)相连通,所述混合旋内芯(4)沿圆周方向开设多个与气流通道(3)及混合室(5)相通的旋流通孔(6),且多个旋流通孔(6)均朝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倾斜设置;所述喷嘴外管(1)的出口端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迪刘秀卿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帝博石化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