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高压漏电的内绕式定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1326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1 17: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止高压漏电的内绕式定子,包括铁芯,铁芯由多片相同金属环片堆叠组成,铁芯上开设有若干绕其轴线环形阵列分布的绕线孔,相邻两绕线孔间形成绕线柱;下护套,设于铁芯下方,下护套包括贴设在铁芯下端面的下护片,下护片上开设有与绕线孔对应的下过线孔,下过线孔上具有垂直向上延伸且供伸入绕线孔的下套筒,下套筒上开设有下过线间隙;上护套,设于铁芯上方,上护套包括贴设在铁芯上端面的上护片,上护片上开设有与绕线孔对应的上过线孔,上过线孔上具有垂直向下延伸且供伸入绕线孔的上套筒,上套筒上开设有上过线间隙。该内绕式定子具有易绕线,防漏电,安全性高的特点。

An inner winding stator to prevent high voltage leaka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止高压漏电的内绕式定子
本技术涉及电机制造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防止高压漏电的内绕式定子。
技术介绍
现有用于电机的定子,多采用内绕式结构,其绕线效率高,便于绕线。但这类内绕式定子在给予线圈通电后,易漏电,并且线圈不易固定,使用不佳,危险性高,整体效果不佳。据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防止高压漏电的内绕式定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止高压漏电的内绕式定子,该内绕式定子具有易绕线,防漏电,安全性高的特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所涉及的一种防止高压漏电的内绕式定子,包括:铁芯,铁芯由多片相同金属环片堆叠组成,所述铁芯上开设有若干绕其轴线环形阵列分布的绕线孔,相邻两绕线孔间形成绕线柱;下护套,设于铁芯下方,所述下护套包括贴设在铁芯下端面的下护片,下护片上开设有与所述绕线孔对应的下过线孔,下过线孔上具有垂直向上延伸且供伸入绕线孔的下套筒,下套筒上开设有下过线间隙;上护套,设于铁芯上方,所述上护套包括贴设在铁芯上端面的上护片,上护片上开设有与所述绕线孔对应的上过线孔,上过线孔上具有垂直向下延伸且供伸入绕线孔的上套筒,上套筒上开设有上过线间隙。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过线间隙的两侧设有向下过线孔内侧延伸的下延边,下延边伸入所述上过线间隙,所述上过线间隙的两侧设有向上过线孔内侧延伸的上延边,上延边贴设于所述下延边。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护片上具有垂直向下延伸的下挡片,所述上护片上具有垂直向上延伸的上挡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挡片和上挡片上均具有倒圆角。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相邻两上过线孔间设有开设在上护片上的下缠线槽,下缠线槽连通所述铁芯的内外侧,所述下缠线槽的上方还设有开设在上挡片的上缠线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绕线柱的至少一侧设有设置在上护片上的起始缠线柱。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绕线柱的两侧均设有垂直向上延伸的起始缠线柱。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绕线柱的端部具有向两侧分别延伸的限位支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铁芯的侧面具有定位槽。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相邻绕线柱间具有间隙,方便线圈绕线,便于铜线穿过;其端部限位支板的增设,防止铜线缠绕后脱落,起到了对缠绕铜线的定位和防脱落作用;2.下套筒与上套筒套接,实现套筒间双层折叠过渡,防止高压漏电;3.上延边与下延边的配合设置,避免侧向漏电,也起到了防止高压漏电的作用;4.上挡片和下挡片的配合设置,避免缠绕至一定直径的线圈从绕线柱上滑落,起到了对缠绕铜线的定位和防脱落作用,配合限位支板一同使用;5.下挡片和上挡片上设置倒圆角,便于铜线滑入绕线孔,方便线圈绕线;6.上缠线槽和下缠线槽的配合设置,用于穿入扎带,由扎带将绕完的铜线进行扎紧固定,避免振动导致松弛,影响定子的后续组装;7.起始缠线柱的增设,用于对缠绕线圈前的铜线端部进行固定;设置两起始缠线柱,还具有防止铜线在绕线过程中扰乱,起到了挡线的作用;8.定位槽的开设,便于多片相同金属环片堆叠成铁芯过程中的定位安装。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验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技术专利要求的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至2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防止高压漏电的内绕式定子,包括:铁芯10,铁芯10由多片相同金属环片堆叠组成,所述铁芯10上开设有若干绕其轴线环形阵列分布的绕线孔11,相邻两绕线孔11间形成绕线柱12;下护套20,设于铁芯10下方,所述下护套20包括贴设在铁芯10下端面的下护片21,下护片21上开设有与所述绕线孔11对应的下过线孔22,下过线孔22上具有垂直向上延伸且供伸入绕线孔11的下套筒23,下套筒23上开设有下过线间隙24;上护套30,设于铁芯10上方,所述上护套30包括贴设在铁芯10上端面的上护片31,上护片31上开设有与所述绕线孔11对应的上过线孔32,上过线孔32上具有垂直向下延伸且供伸入绕线孔11的上套筒33,上套筒33上开设有上过线间隙34。在本实施方案中,相邻绕线柱12间具有间隙,方便线圈绕线,便于铜线穿过;下套筒23与上套筒33套接,实现套筒间双层折叠过渡,防止高压漏电。进一步的,所述下过线间隙24的两侧设有向下过线孔22内侧延伸的下延边25,下延边25伸入所述上过线间隙34,所述上过线间隙34的两侧设有向上过线孔32内侧延伸的上延边35,上延边35贴设于所述下延边25,上延边35与下延边25的配合设置,避免侧向漏电,也起到了防止高压漏电的作用。进一步的,所述下护片21上具有垂直向下延伸的下挡片26,所述上护片31上具有垂直向上延伸的上挡片36,上挡片36和下挡片26的配合设置,避免缠绕至一定直径的线圈从绕线柱12上滑落,起到了对缠绕铜线的定位和防脱落作用,配合限位支板13一同使用。进一步的,所述下挡片26和上挡片36上均具有倒圆角,下挡片26和上挡片36上设置倒圆角,便于铜线滑入绕线孔11,方便线圈绕线。进一步的,相邻两上过线孔32间设有开设在上护片31上的下缠线槽37,下缠线槽37连通所述铁芯10的内外侧,所述下缠线槽37的上方还设有开设在上挡片36的上缠线槽38,上缠线槽38和下缠线槽37的配合设置,用于穿入扎带,由扎带将绕完的铜线进行扎紧固定,避免振动导致松弛,影响定子的后续组装。进一步的,所述绕线柱12的至少一侧设有设置在上护片上31的起始缠线柱39;所述绕线柱12的两侧均设有垂直向上延伸的起始缠线柱39,起始缠线柱39的增设,用于对缠绕线圈前的铜线端部进行固定;设置两起始缠线柱39,还具有防止铜线在绕线过程中扰乱,起到了挡线的作用。进一步的,所述绕线柱12的端部具有向两侧分别延伸的限位支板13,其端部限位支板13的增设,防止铜线缠绕后脱落,起到了对缠绕铜线的定位和防脱落作用。进一步的,所述铁芯10的侧面具有定位槽14,便于多片相同金属环片堆叠成铁芯10过程中的定位安装。本技术所涉及的防止高压漏电的内绕式定子,通过将相邻绕线柱间具有间隙,方便线圈绕线,便于铜线穿过;其端部限位支板的增设,防止铜线缠绕后脱落,起到了对缠绕铜线的定位和防脱落作用;通过下套筒与上套筒套接,实现套筒间双层折叠过渡,防止高压漏电;通过上延边与下延边的配合设置,避免侧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止高压漏电的内绕式定子,其特征在于,包括:/n铁芯,铁芯由多片相同金属环片堆叠组成,所述铁芯上开设有若干绕其轴线环形阵列分布的绕线孔,相邻两绕线孔间形成绕线柱;/n下护套,设于铁芯下方,所述下护套包括贴设在铁芯下端面的下护片,下护片上开设有与所述绕线孔对应的下过线孔,下过线孔上具有垂直向上延伸且供伸入绕线孔的下套筒,下套筒上开设有下过线间隙;/n上护套,设于铁芯上方,所述上护套包括贴设在铁芯上端面的上护片,上护片上开设有与所述绕线孔对应的上过线孔,上过线孔上具有垂直向下延伸且供伸入绕线孔的上套筒,上套筒上开设有上过线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止高压漏电的内绕式定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铁芯,铁芯由多片相同金属环片堆叠组成,所述铁芯上开设有若干绕其轴线环形阵列分布的绕线孔,相邻两绕线孔间形成绕线柱;
下护套,设于铁芯下方,所述下护套包括贴设在铁芯下端面的下护片,下护片上开设有与所述绕线孔对应的下过线孔,下过线孔上具有垂直向上延伸且供伸入绕线孔的下套筒,下套筒上开设有下过线间隙;
上护套,设于铁芯上方,所述上护套包括贴设在铁芯上端面的上护片,上护片上开设有与所述绕线孔对应的上过线孔,上过线孔上具有垂直向下延伸且供伸入绕线孔的上套筒,上套筒上开设有上过线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高压漏电的内绕式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过线间隙的两侧设有向下过线孔内侧延伸的下延边,下延边伸入所述上过线间隙,所述上过线间隙的两侧设有向上过线孔内侧延伸的上延边,上延边贴设于所述下延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止高压漏电的内绕式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护片上具有垂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伟平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市华俊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