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山东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气动扳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0442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1 15: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动扳手,包括开合部、传动部、气动部和把手,开合部连接把手,气动部位于把手内,气动部通过传动部连接并驱动开合部;其中,开合部包括相铰接的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第一夹持件或第二夹持件通过传动部连接气动部,气动部能够带动第一夹持件或第二夹持件绕铰接点转动;第一夹持件的自由端与第二夹持部的自由端能够固定连接;所述传动部包括能够嵌合的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本发明专利技术使用能够精确传导力矩的传动部件,使得气动扳手在能够开合的前提下依然能够传递符合需要的力矩。

A kind of pneumatic wren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动扳手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气动扳手。
技术介绍
气动扳手的动力源是压缩空气,其能够利用压缩空气带动夹持部运动,进而开展工作,气动扳手在优势在于,由于其以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源和动力传递介质,其能量损失较小,能够以较小的消耗提供高扭矩输出,气动扳手被广泛应用在许多行业,如汽车修理,重型设备维修,产品装配(通常称为“脉冲工具”和专为精确的扭矩输出),重大建设项目,安装钢丝螺套,以及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的高扭矩输出需要。现有的气动扳手具有多种形式和种类,专利技术人认为,第一,现有的气动扳手主要用于输出扭矩,如气动内六角扳手,针对某一型号的轴或螺栓进行设计,其对于其他型号的轴或螺栓缺乏抱死能力;第二,现有的气动扳手在具体使用时,由于其设计一般是支架在轴向方向配合待扭的零部件,而现有的气动扳手在气动气路上缺乏拓展能力,不能利用其作为改造的基础。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的气动扳手缺乏针对不同型号零部件的抱死能力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气动扳手,其采用可以开合的抱死部件,并使用能够精确传导力矩的传动部件,使得气动扳手在能够开合的前提下依然能够传递符合需要的力矩。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动扳手。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下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动扳手,包括开合部、传动部、气动部和把手,开合部连接把手,气动部位于把手内,气动部通过传动部连接并驱动开合部;其中,开合部包括相铰接的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第一夹持件或第二夹持件通过传动部连接气动部,气动部能够带动第一夹持件或第二夹持件绕铰接点转动;第一夹持件的自由端与第二夹持部的自由端能够固定连接;所述传动部包括能够嵌合的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进一步,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均呈半圆状;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的外侧分别设有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进一步,所述第一齿条紧贴于所述第一夹持件的外侧,所述第二齿条紧贴于所述第二夹持件的外侧。进一步,所述传动部还包括齿轮,齿轮能够于第一齿条或第二齿条啮合;所述传动部的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分别为销轴和传动杆,传动杆的端部具有凹槽,销轴能够嵌合于凹槽内。进一步,所述销轴的末端呈扁平状;所述传动杆的靠近第一端的杆段膨大形成膨大部,所述传动杆的第一端的端面具有于所述销轴嵌合的凹槽,所述凹槽的侧面在膨大部的侧面开口;所述膨大部后侧的杆段的一部分的截面呈方形,截面呈方形的杆端设有贯穿的定位孔。进一步,所述定位孔连通一气动部的管路。进一步,所述第一夹持件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自由端配合,所述第一夹持件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自由端均呈阶梯状,所述第一夹持件的自由端包括第一阶梯面和第二阶梯面,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自由端包括第三阶梯面和第四阶梯面,第一阶梯面于第三阶梯面能够相抵,第二阶梯面与第四阶梯面能够相抵。进一步,所述第一夹持件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自由端均开设通孔;所述气动部连接销轴,销轴能够穿过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部的通孔从而锁止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部的相对位置。进一步,所述气动部包括气压马达、第一换向阀、第一溢流阀、气缸、第二换向阀、第二溢流阀和第三溢流阀,气压马达连接第一换向阀的第一连接位,第一换向阀的第二连接位连接第一溢流阀,第一换向阀的第二连接位还连接第二溢流阀,第二溢流阀连接第三溢流阀,第二换向阀的第二连接位连接第二溢流阀于第三溢流阀之间的管路,第二换向阀的第一连接位连接气缸进一步,所述第一换向阀为两位四通手动换向阀或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所述第一换向阀的输出端连接气压马达,气压马达连接并带动传动部的齿轮旋转,所述第一换向阀能够至少控制气压马达的启闭;所述第二换向阀为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所述气缸的活塞杆轴向连接传动部的第一传动部以控制传动部的轴向运动。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为,扳手夹紧时,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部抱死,第一夹持件内侧或第二夹持部的内侧设有轴向销轴,轴向销轴插入工件的销孔之中,起到工件和扳手周向固定的作用。第一抱夹部和第二抱夹部抱夹的动力源是通过气动部带动齿轮,齿轮带动第一抱夹部或第二抱夹部;第一抱夹部和第二抱夹部在抱夹后,销轴通过气动管路带动从而插入第一抱夹部和第二抱夹部的通孔,使第一抱夹部和第二抱夹部抱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的气动扳手的不足,使用抱夹部提供抱夹力,能够在提供足够的扭矩的同时,满足多种型号的零件的抱夹拧紧需求。2)本专利技术中,第一抱夹部和第二抱夹部通过齿轮之间的啮合传动,从而实现抱夹部于气动部之间的精确传动,整个过程中,由于使用齿轮传动,相对来说传动效率较高,利于抱死。3)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传动部的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分别为销轴和传动杆,传动杆的端部具有凹槽,销轴能够嵌合于凹槽内,也即第一传动部于第二传动部之间是可以离合的,保证了传动的安全性。4)本专利技术中,第一溢流阀连接销轴并控制销轴的运动,起到的作用是保证只有销轴与传动轴配合,且推动销轴的传动轴处于收回状态的时候,气压马达才能工作,否则会在此处泄压。5)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膨大部后侧的杆段的一部分的截面呈方形,截面呈方形的杆端设有贯穿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连通一气动部的管路,管路的一端连接气源提供气压,一端连接第一溢流阀控制口k输出气压,如果小孔没有被堵死则管路中会泄压,使得控制口k泄压,进而使气压马达和第一换向阀泄压,此时气压马达无法运作;而因为传动轴的结构,只有销轴插入槽中且传动轴处于收回状态的时候定位孔才会被堵死,故只有这时扳手才能工作,起到了保障安全的作用。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图1为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中的传动杆与把手配合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中的第一传动部于第二传动部放大图,图4为实施例中的气动部示意图。图中,11、第一夹持件,111、第一齿条,112、第二齿条,12、第二夹持件,2、铰接点,3、插销,104、齿轮,5、把手,51、第一容纳部,52、第二容纳部,53、第三容纳部,61、气压马达,62、第一换向阀,63、第一溢流阀,64、第二溢流阀,65、第三溢流阀,66、第二换向阀,67、气缸,101、扁平部,102、凹槽,103、截面呈方形的杆段。具体实施方式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专利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动扳手,包括开合部、传动部、气动部和把手,开合部连接把手,气动部位于把手内,气动部通过传动部连接并驱动开合部;/n其中,开合部包括相铰接的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第一夹持件或第二夹持件通过传动部连接气动部,气动部能够带动第一夹持件或第二夹持件绕铰接点转动;第一夹持件的自由端与第二夹持部的自由端能够固定连接;/n所述传动部包括能够嵌合的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动扳手,包括开合部、传动部、气动部和把手,开合部连接把手,气动部位于把手内,气动部通过传动部连接并驱动开合部;
其中,开合部包括相铰接的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第一夹持件或第二夹持件通过传动部连接气动部,气动部能够带动第一夹持件或第二夹持件绕铰接点转动;第一夹持件的自由端与第二夹持部的自由端能够固定连接;
所述传动部包括能够嵌合的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均呈半圆状;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的外侧分别设有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条紧贴于所述第一夹持件的外侧,所述第二齿条紧贴于所述第二夹持件的外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还包括齿轮,齿轮能够于第一齿条或第二齿条啮合;所述传动部的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分别为销轴和传动杆,传动杆的端部具有凹槽,销轴能够嵌合于凹槽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的末端呈扁平状;所述传动杆的靠近第一端的杆段膨大形成膨大部,所述传动杆的第一端的端面具有于所述销轴嵌合的凹槽,所述凹槽的侧面在膨大部的侧面开口;所述膨大部后侧的杆段的一部分的截面呈方形,截面呈方形的杆端设有贯穿的定位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孔连通气动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平张逸飞魏晓宇周秋乐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