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公园山林环境中的雨水调蓄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0245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1 14: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公园山林环境中的雨水调蓄工具,包括雨水调蓄池和排水系统,雨水调蓄池的池底从下至上依次设有地基层、中砂找平层、第一无纺布层、防水卷材层、第二无纺布层和砂质土层,雨水调蓄池的池壁自下而上依次包括毛石砌块挡土墙和天然石块压顶,雨水调蓄池的四周池壁高度不等,高的池壁顶部与山坡相连且相连的山坡上铺设有山体天然石块,低的池壁顶部与排水系统相连;排水系统包括雨水收集井盖和雨水管,低的池壁中的天然石块压顶设有天然石块溢水口,天然石块溢水口与雨水调蓄池连通,且与雨水收集井盖连通,雨水收集井盖与雨水管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解决公园山体环境中雨水调蓄问题,且具有景观效果。

A rainwater regulation and storage tool suitable for Park Mountain Forest Environ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公园山林环境中的雨水调蓄工具
本技术用于园林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公园山林环境中的雨水调蓄工具。
技术介绍
目前,景观雨水调蓄池广泛应用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对洪涝季节的雨水起到暂时性存储、调蓄的作用。雨水调蓄池是一种雨水收集设施,主要是把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留期内,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从调蓄池中将雨水慢慢地排出。但是,在城市公园山体环境中,雨水径流高峰期的水经自然坡体流进河道或水池的过程中,山体上的水经地表径流往往较大,雨水径流在陡峭的坡体带走大量泥土,另一方面原有公园的道路排水系统仅是简单地通过排水沟及排入市政管网中,对雨水并不能做到一个有效地景观利用。目前,雨水调蓄池的两种常规做法,常规做法一,底部流槽式调蓄池池顶进水,池底出水,该做法平时池内不储存水,降雨时池内蓄水量可随雨量大小的变化动态调蓄。但出水管标高较进水管低约2~5m,适合于出水管对标高要求不高的场所。常规做法二,水泵提升式调蓄池池顶进水,装满后池顶溢流出水。可做到出水管与进水管标高相同,适合于进出水管对标高要求较高的场所,如地下室顶板等区域。降雨时调蓄量固定,降雨后通过提升泵排空或转接雨水处理设备。但是上述两种常规做法的雨水调蓄池均不适用于山林环境的雨水调蓄。显然在山体雨水调蓄过程中,山体本身坡度较大,工程难度系数高,因此更适合于通过坡度汇集雨水于调蓄池中进行简单地净化,然后投入公园用水中去。综上所述,目前还没有一种能解决城市公园山体环境中雨水调蓄问题,且能达到景观效果的雨水调蓄工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公园山林环境中的雨水调蓄工具,本适用于公园山林环境中的雨水调蓄工具能够解决公园山体环境中雨水调蓄控制问题,能够削减雨水管渠峰值流量,且具有景观效果。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适用于公园山林环境中的雨水调蓄工具,包括建造在山体边坡上的雨水调蓄池和排水系统,所述雨水调蓄池的池底从下至上依次设有地基层、中砂找平层、第一无纺布层、防水卷材层、第二无纺布层和砂质土层,所述地基层由山体边坡找平后并碾压密实形成,所述中砂找平层铺设在碾压密实的地基层上,所述第一无纺布层铺筑在中砂找平层上,所述防水卷材层铺设在第一无纺布层上,所述第二无纺布层铺设在防水卷材层上,所述砂质土层铺设在第二无纺布层上;所述雨水调蓄池的池壁自下而上依次包括毛石砌块挡土墙和天然石块压顶,所述雨水调蓄池的池底四周的山体边坡上开挖有挡墙基坑,所述毛石砌块挡土墙砌筑在挡墙基坑内且毛石砌块挡土墙的上表面铺设有天然石块压顶从而形成雨水调蓄池的池壁;所述雨水调蓄池的四周池壁高度不等,其中高的池壁顶部与山坡相连且相连的山坡上铺设有山体天然石块,其中低的池壁顶部与排水系统相连;所述排水系统包括雨水收集井盖和雨水管,所述雨水调蓄池低的池壁中的天然石块压顶设有天然石块溢水口,其中天然石块溢水口的一端与雨水调蓄池连通,另一端与雨水收集井盖连通,所述雨水收集井盖与雨水管连通,所述雨水管铺设于山体边坡旁的路面下方。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中砂找平层的厚度为50mm。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无纺布层和第二无纺布层均采用200g/m2的无纺布。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毛石砌块挡土墙采用M10水泥砂浆砌筑毛石砌块挡土墙,所述天然石块压顶通过水泥浆粘结在毛石砌块挡土墙的上表面。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防水卷材层采用高分子自黏胶膜防水卷材。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砂质土层的厚度为300mm。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雨水收集井盖采用孔径为60mm的光面青石雨水收集井盖,所述雨水收集井盖的厚度为80mm。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雨水管采用直径为300mm的雨水管。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雨水调蓄池内部设有沉水植物层和/或景观植物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通过雨水调蓄池和排水系统能解决城市公园山体环境中雨水调蓄问题,即削减了雨水管渠峰值流量,且雨水调蓄池设于公园内具有景观效果。雨水可在雨水调蓄池中暂时地储存,即将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存于雨水调蓄池中,待雨水存满后,通过低的池壁中的天然石块溢水口慢慢流经雨水收集井盖,雨水收集井盖通过自身孔径过滤山石泥沙后,进入雨水管,最终排入市政管道或流入入湖口,实现雨水调蓄过程。其中山体天然石块铺设在高于雨水调蓄池的山坡上,可有效的防止山坡的水土流失。雨水调蓄池内的植物和雨水收集井盖的孔径可有效地起到水体的净化作用,同时,雨水调蓄池也能达到较好地景观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图1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出进一步说明:一种适用于公园山林环境中的雨水调蓄工具,包括雨水调蓄池和排水系统。本实施例的雨水调蓄池建造在公园山林环境中路面旁的山体边坡上,排水系统建造在雨水调蓄池与山体边坡旁的路面之间。雨水调蓄池在雨季储存雨水,当雨水达到一定量时(即汇满水池)溢出,经排水系统的雨水收集井盖10简单过滤进入雨水管11,最终汇入湖区或接市政管道。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雨水调蓄池的池底从下至上依次设有地基层4、中砂找平层5、第一无纺布层6、防水卷材层7、第二无纺布层8和砂质土层9,所述地基层4由原有山体边坡找平后并碾压密实形成,所述中砂找平层5铺设在碾压密实的地基层4上,所述第一无纺布层6铺筑在中砂找平层5上,所述防水卷材层7铺设在第一无纺布层6上,所述第二无纺布层8铺设在防水卷材层7上,所述砂质土层9铺设在第二无纺布层8上。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雨水调蓄池的池壁自下而上依次包括毛石砌块挡土墙2和天然石块压顶3,所述雨水调蓄池的池底四周的山体边坡上开挖有挡墙基坑,所述毛石砌块挡土墙2砌筑在挡墙基坑内且毛石砌块挡土墙2的上表面铺设有天然石块压顶3从而形成雨水调蓄池的池壁;所述雨水调蓄池的四周池壁高度不等,其中高的一侧池壁顶部与山体边坡上的山坡相连且相连的山坡上铺设有山体天然石块1,其中低的一侧池壁顶部通过排水系统与山体边坡旁的路面相连。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排水系统包括雨水收集井盖10和雨水管11,所述雨水调蓄池低的一侧池壁中的天然石块压顶3设有天然石块溢水口(即天然石块上设有溢水口),其中天然石块溢水口的一端与雨水调蓄池连通,另一端与雨水收集井盖10连通,所述雨水收集井盖10与雨水管11连通(雨水收集井盖10下面通过混凝土包封雨水管11,即指用砼完全包裹,将雨水管11端部完全埋入砼里面,达到保护雨水管11,固定雨水管11,防止雨水管11上浮的目的),雨水管11铺设于山体边坡旁的路面下方。本实施例中,所述中砂找平层5的厚度为50mm。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无纺布层6和第二无纺布层8均采用200g/m2的无纺布。本实施例中,所述毛石砌块挡土墙2采用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公园山林环境中的雨水调蓄工具,包括建造在山体边坡上的雨水调蓄池和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n所述雨水调蓄池的池底从下至上依次设有地基层、中砂找平层、第一无纺布层、防水卷材层、第二无纺布层和砂质土层,所述地基层由山体边坡找平后并碾压密实形成,所述中砂找平层铺设在碾压密实的地基层上,所述第一无纺布层铺筑在中砂找平层上,所述防水卷材层铺设在第一无纺布层上,所述第二无纺布层铺设在防水卷材层上,所述砂质土层铺设在第二无纺布层上;/n所述雨水调蓄池的池壁自下而上依次包括毛石砌块挡土墙和天然石块压顶,所述雨水调蓄池的池底四周的山体边坡上开挖有挡墙基坑,所述毛石砌块挡土墙砌筑在挡墙基坑内且毛石砌块挡土墙的上表面铺设有天然石块压顶从而形成雨水调蓄池的池壁;所述雨水调蓄池的四周池壁高度不等,其中高的池壁顶部与山坡相连且相连的山坡上铺设有山体天然石块,其中低的池壁顶部与排水系统相连;/n所述排水系统包括雨水收集井盖和雨水管,所述雨水调蓄池低的池壁中的天然石块压顶设有天然石块溢水口,其中天然石块溢水口的一端与雨水调蓄池连通,另一端与雨水收集井盖连通,所述雨水收集井盖与雨水管连通,所述雨水管铺设于山体边坡旁的路面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公园山林环境中的雨水调蓄工具,包括建造在山体边坡上的雨水调蓄池和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雨水调蓄池的池底从下至上依次设有地基层、中砂找平层、第一无纺布层、防水卷材层、第二无纺布层和砂质土层,所述地基层由山体边坡找平后并碾压密实形成,所述中砂找平层铺设在碾压密实的地基层上,所述第一无纺布层铺筑在中砂找平层上,所述防水卷材层铺设在第一无纺布层上,所述第二无纺布层铺设在防水卷材层上,所述砂质土层铺设在第二无纺布层上;
所述雨水调蓄池的池壁自下而上依次包括毛石砌块挡土墙和天然石块压顶,所述雨水调蓄池的池底四周的山体边坡上开挖有挡墙基坑,所述毛石砌块挡土墙砌筑在挡墙基坑内且毛石砌块挡土墙的上表面铺设有天然石块压顶从而形成雨水调蓄池的池壁;所述雨水调蓄池的四周池壁高度不等,其中高的池壁顶部与山坡相连且相连的山坡上铺设有山体天然石块,其中低的池壁顶部与排水系统相连;
所述排水系统包括雨水收集井盖和雨水管,所述雨水调蓄池低的池壁中的天然石块压顶设有天然石块溢水口,其中天然石块溢水口的一端与雨水调蓄池连通,另一端与雨水收集井盖连通,所述雨水收集井盖与雨水管连通,所述雨水管铺设于山体边坡旁的路面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公园山林环境中的雨水调蓄工具,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源周翔宇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林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