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导向式平交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28410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15: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导向式平交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所述内导向式平交道岔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一动梁和第二动梁,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交叉设置,第一动梁在移入第二通道以填补第一通道的A1缺口的A1位置、和移入第一通道以填补第一通道的A2缺口的A2位置之间可运动,第二动梁在移入第二通道以填补第二通道的B1缺口的B1位置、和移入第一通道以填补第二通道的B2缺口的B2位置之间可运动。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内导向式平交道岔,体积小巧、转辙轻便、成本低、经济合理。

Internal guided level crossing turnout and its rail transit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导向式平交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
,尤其是涉及一种内导向式平交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的内导向式道岔,在转辙时需要移动整体道岔梁,也就是说,将具有通行槽道的道岔梁整体从一个位置搬运到另一个位置,以使列车变换到其他轨道上行进,但是由于道岔梁笨重,致使移动道岔梁的操作费时费力,而且搬运的过程中,道岔梁整体容易损坏,需要经常维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在于提出一种内导向式平交道岔,所述内导向式平交道岔体积小巧、转辙轻便、成本低、经济合理。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内导向式平交道岔的轨道交通系统。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内导向式平交道岔,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横向一侧在交叉前侧具有A1缺口,所述第一通道的横向另一侧在交叉后侧具有B1缺口,所述第二通道的横向一侧在交叉前侧具有A2缺口,所述第二通道的横向另一侧在交叉后侧具有B2缺口;第一动梁,所述第一动梁位于交叉前侧,且在移入所述第二通道以填补所述A1缺口的A1位置、和移入所述第一通道以填补所述A2缺口的A2位置之间可运动;第二动梁,所述第二动梁位于交叉后侧,在移入所述第二通道以填补所述B1缺口的B1位置、和移入所述第一通道以填补所述B2缺口的B2位置之间可运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内导向式平交道岔,体积小巧、转辙轻便、成本低、经济合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轨道交通系统,包括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内导向式平交道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轨道交通系统,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内导向式平交道岔,从而提高了轨道交通系统的整体性能。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固定梁和第二固定梁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内导向式平交道岔呈现第一通车状态的平面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内导向式平交道岔呈现第二通车状态的平面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内导向式平交道岔呈现第一通车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内导向式平交道岔呈现第二通车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内导向式平交道岔的立体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内导向式平交道岔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驱动装置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第一驱动机构的示意图;图1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传动机构的示意图;图11(a)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一驱动机构的示意图;图11(b)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再一个实施例的第一驱动机构的示意图;图11(c)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第二驱动机构的示意图;图11(d)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二驱动机构的示意图;图1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驱动装置的示意图。附图标记:内导向式平交道岔100;基准线X-X;第一固定梁1;A1边梁11;A1缺口110;A1边梁交叉前侧段111;A1边梁交叉后侧段112;B1边梁12;B1缺口120;B1边梁交叉前侧段121;B1边梁交叉后侧段122;第一通道13;A1导向侧面1311;A1支撑顶面1312;B1导向侧面1321;B1支撑顶面1322;第二固定梁2;A2边梁21;A2缺口210;A2边梁交叉前侧段211;A2边梁交叉后侧段212;B2边梁22;B2缺口220;B2边梁交叉前侧段221;B2边梁交叉后侧段222;第二通道23;A2导向侧面2311;A2支撑顶面2312;B2导向侧面2321;B2支撑顶面2322;第一动梁3;A1子梁31;第一表面310;A2子梁32;第二表面320;A1位置301;A2位置302;第二动梁4;B1子梁41;第三表面410;B2子梁42;第四表面420;B1位置401;B2位置402;驱动装置5;驱动电机51;传动机构52;主动齿轮521;从动齿轮522;第一驱动机构53;第一传动轴531;第一齿条532;第一齿轮533;第一齿轮轴534;第一联轴器535;第一支架536;第一轴承537;第二驱动机构54;第二传动轴541;第二齿条542;第二齿轮543;第二齿轮轴544;第二联轴器545;第二支架546;第二轴承547;第一台车55;第二台车56;第一电机571;第二电机572;齿轮齿条机构6;第一齿轮611;第一齿条612;第二齿轮621;第二齿条622;蜗轮蜗杆机构7;第一蜗轮711;第一蜗杆712;第二蜗轮721;第二蜗杆722;第一驱动缸81;第二驱动缸8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专利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此外,本专利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内导向式平交道岔100。具体而言,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内导向式平交道岔100可以用于轨道交通系统,从而设置有该内导向式平交道岔100的轨道交通系统,可以具有与内导向式平交道岔100相同的优势。其中,轨道交通系统的概念以及其他构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例如地铁系统、轻轨系统等,这里不作赘述。如图1所示,内导向式平交道岔100可以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通道13和第二通道23,第一通道13的横向一侧(例如图1中所示的A1边梁11)在交叉前侧具有A1缺口110,第一通道13的横向另一侧(例如图1中所示的B1边梁12)在交叉后侧具有B1缺口120,第二通道23的横向一侧(例如图1中所示的A2边梁21)在交叉前侧具有A2缺口210,第二通道23的横向另一侧(例如图1中所示的B2边梁22)在交叉后侧具有B2缺口220。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道13和第二通道23交叉设置”指的是:第一通道13的中心延伸线与第二通道23的中心延伸线相交。另外,“交叉前侧”和“交叉后侧”仅为相对概念,而非指示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例如,当图1中所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导向式平交道岔,其特征在于,包括:/n交叉设置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横向一侧在交叉前侧具有A1缺口,所述第一通道的横向另一侧在交叉后侧具有B1缺口,所述第二通道的横向一侧在交叉前侧具有A2缺口,所述第二通道的横向另一侧在交叉后侧具有B2缺口;/n第一动梁,所述第一动梁位于交叉前侧,且在移入所述第二通道以填补所述A1缺口的A1位置、和移入所述第一通道以填补所述A2缺口的A2位置之间可运动;/n第二动梁,所述第二动梁位于交叉后侧,在移入所述第二通道以填补所述B1缺口的B1位置、和移入所述第一通道以填补所述B2缺口的B2位置之间可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导向式平交道岔,其特征在于,包括:
交叉设置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横向一侧在交叉前侧具有A1缺口,所述第一通道的横向另一侧在交叉后侧具有B1缺口,所述第二通道的横向一侧在交叉前侧具有A2缺口,所述第二通道的横向另一侧在交叉后侧具有B2缺口;
第一动梁,所述第一动梁位于交叉前侧,且在移入所述第二通道以填补所述A1缺口的A1位置、和移入所述第一通道以填补所述A2缺口的A2位置之间可运动;
第二动梁,所述第二动梁位于交叉后侧,在移入所述第二通道以填补所述B1缺口的B1位置、和移入所述第一通道以填补所述B2缺口的B2位置之间可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导向式平交道岔,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固定梁,包括平行设置以限定出所述第一通道的A1边梁和B1边梁;
第二固定梁,包括平行设置以限定出所述第二通道的A2边梁和B2边梁;
所述A1边梁穿入所述第二通道内的部分截去形成所述A1缺口;
所述B1边梁穿入所述第二通道内的部分截去形成所述B1缺口;
所述A2边梁穿入所述第一通道内的部分截去形成所述A2缺口;
所述B2边梁穿入所述第一通道内的部分截去形成所述B2缺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导向式平交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梁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的延伸方向与所述A1边梁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表面延伸方向与所述A2边梁的延伸方向相同,
在所述A1位置时,所述第一动梁移入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一表面衔接所述A1边梁位于所述A1缺口两侧的侧壁,
在所述A2位置时,所述第一动梁移入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表面衔接所述A2边梁位于所述A2缺口两侧的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导向式平交道岔,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A1位置时,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B2边梁面接触抵接,
在所述A2位置时,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B1边梁面接触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3-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导向式平交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梁包括:A1子梁和A2子梁,所述第一表面形成在所述A1子梁面向所述B1边梁的一侧表面上,所述第二表面形成在所述A2子梁面向所述B2边梁的一侧表面上,
在所述A1位置时,所述A1子梁填补所述A1缺口以衔接所述A1边梁位于所述A1缺口两侧的两段;
在所述A2位置时,所述A2子梁填补所述A2缺口以衔接所述A2边梁位于所述A2缺口两侧的两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导向式平交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A1子梁的梁宽大于等于所述A1边梁的梁宽,所述A2子梁的梁宽大于等于所述A2边梁的梁宽。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导向式平交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动梁包括: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的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晓斌温亚孙洪蕾牛茹茹曾浩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