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固定式矿用液压起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28224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14: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固定式矿用液压起吊装置,包括第一承重框架、第二承重框架、平行的第一承重梁和第二承重梁与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通过可拆卸的连接构成矩形框架结构;矩形框架结构上架设着跑车框架,该跑车框架的中部通过平移液压伸缩杆与第一连接梁或第二连接梁连接;跑车框架与第一连接梁、第二连接梁同向的两个侧边上分别设置两组相同结构的第一起吊组件和第二起吊组件。有益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多种折叠和可拆卸的方式实现了把尺寸较大的起吊装置化整为零的通过罐笼送到地下;采用液压伸缩缸的组合控制,实现起吊部件的空间位移;且实现双轨平行安全作业。

A new type of fixed hydraulic lifting device for m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固定式矿用液压起吊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矿山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固定式矿用液压起吊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现代化综采生产的主要设备的液压支架,其发挥的作用非常突出,目前我国大部分煤矿都需要在地面将支架解体才能下井,然后在井下硐室再进行组装。但受提升罐笼尺寸的限制,以及煤矿井下硐室条件有限,在井下安装起吊组装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随着液压支架使用的材料越来越好,在井下服务的工作时间也越来越久,部分煤矿选择液压支架不升井直接在井下转面使用,这就要求煤矿井下能提供一个永久或者半永久的组装硐室,能实现对液压支架的修理与组装。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井下安装、拆解和维修液压支架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固定式矿用液压起吊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固定式矿用液压起吊装置,包括,结构相同且展开后均为门式结构的第一承重框架和第二承重框架;所述第一承重框架包括:第一承重梁;所述第一承重梁通过直角旋转限位器与第一液压支腿和第二液压支腿铰接;所述第一液压支腿第二液压支腿分别通过两根扶柱液压伸缩臂与第一承重梁铰接;所述第二承重框架包括:第二承重梁;所述第二承重梁通过直角旋转限位器与第三液压支腿和第四液压支腿铰接;所述第三液压支腿第四液压支腿分别通过两根扶柱液压伸缩臂与第二承重梁铰接;平行的第一承重梁和第二承重梁与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通过可拆卸的连接构成矩形框架结构;且第一连接梁两端通过限位杆分别与第一液压支腿、第三液压支腿连接,第二连接梁两端通过限位杆分别与第二液压支腿、第四液压支腿连接;所述矩形框架结构上架设着通过车轮沿着第一承重梁直线移动的矩形跑车框架,该跑车框架的中部通过平移液压伸缩杆与第一连接梁或第二连接梁连接。跑车框架与第一连接梁、第二连接梁同向的两个侧边上分别设置两组相同结构的第一起吊组件和第二起吊组件;所述第一起吊组件包括:第一外上液压推杆、第二外下液压推杆、第三内上液压推杆和第四内下液压推杆;第一外上液压推杆和第二外下液压推杆上下相对布置的自由端分别设有两个第一滑轮;两个第一滑轮上缠绕第一拉线,且第一拉线一端固定,另一端与吊装重物一侧的一个端部连接;第三内上液压推杆和第四内下液压推杆上下相对布置的自由端分别设有两个第二滑轮两个第二滑轮上缠绕第二拉线,且第二拉线一端固定,另一端与吊装重物一侧的另一端部连接;所述第二起吊组件包括:第五外上液压推杆、第六外下液压推杆、第七内上液压推杆和第八内下液压推杆;第五外上液压推杆和第六外下液压推杆上下相对布置的自由端分别设有两个第三滑轮;两个第三滑轮上缠绕第三拉线,且第三拉线一端固定,另一端与吊装重物另一侧的一端部连接;第七内上液压推杆和第八内下液压推杆的上下相对布置的自由端分别设有两个第四滑轮;两个第四滑轮上缠绕第四拉线,且第四拉线一端固定,另一端与吊装重物另一侧的另一端部连接。本专利技术中的第一承重梁和/或第二承重梁为可拆卸拼接结构,其中,所述拼接结构包括:与第一承重左梁或第二承重左梁固定拼接A侧,以及与第一承重右梁或第二承重右梁固定的拼接B侧,在拼接A侧一端固定有凸起,所述凸起与拼接B侧的空腔相适应,且空腔与凸起通过卡销可拆卸的贯穿连接。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液压支腿和第三液压支腿的底端固定在一根基础梁上;第二液压支腿和第四液压支腿的底端固定在另一根基础梁上。其中,所述直角旋转限位器包括:在第一液压支腿、第二液压支腿、第三液压支腿和第四液压支腿的顶端及顶部侧边分别固定插片和旋转吊耳;所述旋转吊耳通过销轴与第一承重梁和第二承重梁铰接且在90度角内摆动;所述插片与第一承重梁和第二承重梁的端部插接,且通过定位销固定。在本专利技术中,第一液压支腿、第二液压支腿、第三液压支腿、第四液压支腿、平移液压伸缩杆、扶柱液压伸缩臂、第一外上液压推杆、第二外下液压推杆、第三内上液压推杆、第四内下液压推杆、第五外上液压推杆、第六外下液压推杆、第七内上液压推杆和第八内下液压推杆均与液压控制系统连接。其中,液压控制系统包括:液压动力泵站和控制液压执行元件的电磁阀;所述液压动力泵站和电磁阀均与控制站电信号连接。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承重框架和第二承重框架的空间中并排平行设有第一吊装轨道和第二吊装轨道,且第一吊装轨道的两端在弯曲后通过卡轨器与第二吊装轨道重合;所述第一吊装轨道上架设着第一吊装板车,该第一吊装板车的顶面放置待组装部件;所述第二吊装轨道上架设着第二吊装板车,该第二吊装板车的顶面放置起吊部件。其中,所述第一承重梁和第二承重梁相对的内侧壁分别固定两根供车轮运动的卡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多种折叠和可拆卸的方式实现了把尺寸较大的起吊装置化整为零的通过罐笼送到地下;同时,采用液压伸缩缸的组合控制,实现起吊部件的整体平移、起吊、角度的倾斜等操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在使用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整体框架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跑车框架与起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第一承重框架折叠后的示意图;图5为第一起吊组件工作时的状态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一起吊组件的受力示意图;图7位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吊装轨道和第二吊装轨道的布置图。图中,1第一承重框架、1.1第一液压支腿、1.2第二液压支腿、1.3第一承重梁、1.3.1第一承重左梁、1.3.2第一承重右梁、2第二承重框架、2.1第三液压支腿、2.2第四液压支腿、2.3第二承重梁、2.3.1第二承重左梁、2.3.2第二承重右梁、3基础梁、4.1第一连接梁、4.2第二连接梁、5平移液压伸缩杆、6跑车框架、6.1车轮、6.1.1卡轨、6.2扶柱液压伸缩臂、6.3卡销、6.4旋转吊耳、6.5插片、6.5.1定位销、6.6限位杆、7第一起吊组件、7.1第一外上液压推杆、7.2第二外下液压推杆、7.3第三内上液压推杆、7.4第四内下液压推杆、7.5第一滑轮、7.5.1第一拉线、7.6第二滑轮、7.6.1第二拉线、8第二起吊组件、8.1第五外上液压推杆、8.2第六外下液压推杆、8.3第七内上液压推杆、8.4第八内下液压推杆、8.5第三滑轮、8.5.1第三拉线、8.6第四滑轮、8.6.1第四拉线、9.1第一吊装轨道、9.1.1第一吊装板车、9.2第二吊装轨道、9.2.1第二吊装板车、10.1待组装部件、10.2起吊部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新型固定式矿用液压起吊装置,包括,结构相同且展开后均为门式结构的第一承重框架1和第二承重框架2;其中门式的第一承重框架1和第二承重框架2对整个装置起到支撑作用。其中,第一承重框架1包括:第一承重梁1.3;所述第一承重梁1.3通过直角旋转限位器与第一液压支腿1.1和第二液压支腿1.2铰接;所述第一液压支腿1.1第二液压支腿1.2分别通过两根扶柱液压伸缩臂6.2与第一承重梁1.3铰接。所述第二承重框架2包括:第二承重梁2.3;所述第二承重梁2.3通过直角旋转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固定式矿用液压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结构相同且展开后均为门式结构的第一承重框架(1)和第二承重框架(2);/n所述第一承重框架(1)包括:第一承重梁(1.3);所述第一承重梁(1.3)通过直角旋转限位器与第一液压支腿(1.1)和第二液压支腿(1.2)铰接;所述第一液压支腿(1.1)第二液压支腿(1.2)分别通过两根扶柱液压伸缩臂(6.2)与第一承重梁(1.3)铰接;/n所述第二承重框架(2)包括:第二承重梁(2.3);所述第二承重梁(2.3)通过直角旋转限位器与第三液压支腿(2.1)和第四液压支腿(2.2)铰接;所述第三液压支腿(2.1)第四液压支腿(2.2)分别通过两根扶柱液压伸缩臂(6.2)与第二承重梁(2.3)铰接;/n平行的第一承重梁(1.3)和第二承重梁(2.3)与第一连接梁(4.1)和第二连接梁(4.2)通过可拆卸的连接构成矩形框架结构;且第一连接梁(4.1)两端通过限位杆(6.6)分别与第一液压支腿(1.1)、第三液压支腿(2.1)连接,第二连接梁(4.2)两端通过限位杆(6.6)分别与第二液压支腿(1.2)、第四液压支腿(2.2)连接;所述矩形框架结构上架设着通过车轮(6.1)沿着第一承重梁(1.3)直线移动的矩形跑车框架(6),该跑车框架(6)的中部通过平移液压伸缩杆(5)与第一连接梁(4.1)或第二连接梁(4.2)连接;/n跑车框架(6)与第一连接梁(4.1)、第二连接梁(4.2)同向的两个侧边上分别设置两组相同结构的第一起吊组件(7)和第二起吊组件(8);/n所述第一起吊组件(7)包括:第一外上液压推杆(7.1)、第二外下液压推杆(7.2)、第三内上液压推杆(7.3)和第四内下液压推杆(7.4);/n第一外上液压推杆(7.1)和第二外下液压推杆(7.2)上下相对布置的自由端分别设有两个第一滑轮(7.5);两个第一滑轮(7.5)上缠绕第一拉线(7.5.1),且第一拉线(7.5.1)一端固定,另一端与吊装重物一侧的一个端部连接;/n第三内上液压推杆(7.3)和第四内下液压推杆(7.4)上下相对布置的自由端分别设有两个第二滑轮(7.6)两个第二滑轮(7.6)上缠绕第二拉线(7.6.1),且第二拉线(7.6.1)一端固定,另一端与吊装重物一侧的另一端部连接;/n所述第二起吊组件(8)包括:第五外上液压推杆(8.1)、第六外下液压推杆(8.2)、第七内上液压推杆(8.3)和第八内下液压推杆(8.4);/n第五外上液压推杆(8.1)和第六外下液压推杆(8.2)上下相对布置的自由端分别设有两个第三滑轮(8.5);两个第三滑轮(8.5)上缠绕第三拉线(8.5.1),且第三拉线(8.5.1)一端固定,另一端与吊装重物另一侧的一端部连接;/n第七内上液压推杆(8.3)和第八内下液压推杆(8.4)的上下相对布置的自由端分别设有两个第四滑轮(8.6);两个第四滑轮(8.6)上缠绕第四拉线(8.6.1),且第四拉线(8.6.1)一端固定,另一端与吊装重物另一侧的另一端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固定式矿用液压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结构相同且展开后均为门式结构的第一承重框架(1)和第二承重框架(2);
所述第一承重框架(1)包括:第一承重梁(1.3);所述第一承重梁(1.3)通过直角旋转限位器与第一液压支腿(1.1)和第二液压支腿(1.2)铰接;所述第一液压支腿(1.1)第二液压支腿(1.2)分别通过两根扶柱液压伸缩臂(6.2)与第一承重梁(1.3)铰接;
所述第二承重框架(2)包括:第二承重梁(2.3);所述第二承重梁(2.3)通过直角旋转限位器与第三液压支腿(2.1)和第四液压支腿(2.2)铰接;所述第三液压支腿(2.1)第四液压支腿(2.2)分别通过两根扶柱液压伸缩臂(6.2)与第二承重梁(2.3)铰接;
平行的第一承重梁(1.3)和第二承重梁(2.3)与第一连接梁(4.1)和第二连接梁(4.2)通过可拆卸的连接构成矩形框架结构;且第一连接梁(4.1)两端通过限位杆(6.6)分别与第一液压支腿(1.1)、第三液压支腿(2.1)连接,第二连接梁(4.2)两端通过限位杆(6.6)分别与第二液压支腿(1.2)、第四液压支腿(2.2)连接;所述矩形框架结构上架设着通过车轮(6.1)沿着第一承重梁(1.3)直线移动的矩形跑车框架(6),该跑车框架(6)的中部通过平移液压伸缩杆(5)与第一连接梁(4.1)或第二连接梁(4.2)连接;
跑车框架(6)与第一连接梁(4.1)、第二连接梁(4.2)同向的两个侧边上分别设置两组相同结构的第一起吊组件(7)和第二起吊组件(8);
所述第一起吊组件(7)包括:第一外上液压推杆(7.1)、第二外下液压推杆(7.2)、第三内上液压推杆(7.3)和第四内下液压推杆(7.4);
第一外上液压推杆(7.1)和第二外下液压推杆(7.2)上下相对布置的自由端分别设有两个第一滑轮(7.5);两个第一滑轮(7.5)上缠绕第一拉线(7.5.1),且第一拉线(7.5.1)一端固定,另一端与吊装重物一侧的一个端部连接;
第三内上液压推杆(7.3)和第四内下液压推杆(7.4)上下相对布置的自由端分别设有两个第二滑轮(7.6)两个第二滑轮(7.6)上缠绕第二拉线(7.6.1),且第二拉线(7.6.1)一端固定,另一端与吊装重物一侧的另一端部连接;
所述第二起吊组件(8)包括:第五外上液压推杆(8.1)、第六外下液压推杆(8.2)、第七内上液压推杆(8.3)和第八内下液压推杆(8.4);
第五外上液压推杆(8.1)和第六外下液压推杆(8.2)上下相对布置的自由端分别设有两个第三滑轮(8.5);两个第三滑轮(8.5)上缠绕第三拉线(8.5.1),且第三拉线(8.5.1)一端固定,另一端与吊装重物另一侧的一端部连接;
第七内上液压推杆(8.3)和第八内下液压推杆(8.4)的上下相对布置的自由端分别设有两个第四滑轮(8.6);两个第四滑轮(8.6)上缠绕第四拉线(8.6.1),且第四拉线(8.6.1)一端固定,另一端与吊装重物另一侧的另一端部连接。


2.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刚袁敦鹏程新明赵国琪李美四顾伟金祖进孟雨彤孙旭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中衡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