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272235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12: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包括设定养殖场环境、养殖设施、培育饲养、病害防治这四个部分。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养殖环境选择、培育设施设计、培育饲养(包括种鲵选择与培育、产卵、鲵卵孵化、雉鲵培育、幼鲵培育至完成变态、成鲵培育,还包括饲料培育及管理等)、病害防控这四大部分的设计,通过设置不同的养殖池、养殖密度、饵料种类及投喂量,控制一定的孵化条件,结合不同发育阶段的疾病治疗方式,得到了一套完整的义乌小鲵养殖技术,使义乌小鲵的孵化率、幼鲵成活率、幼鲵上岸率、成鲵成活率均达90%以上。

Artificial culture method of salamander in Yiwu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义乌小鲵的人工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义乌小鲵(Hynobiusyiwuensis)隶属两栖纲,有尾目,小鲵科,小鲵属,属于中国稀有两栖动物,仅分布于镇海、义乌、温岭等浙江少数地区。义乌小鲵主要生活在海拔100m~300m的丘陵山地内,除繁殖季节外,营陆栖生活,多见于疏松潮湿的泥土、石块或枯枝烂叶下,食性以蚯蚓、蜈蚣、马陆等小型节肢动物为主。其性成熟为2龄,繁殖季节为11月中旬至翌年2月,为一年一次产卵类型,雌鲵每次产一对卵胶袋,其怀卵量因个体大小、水温及性腺发育状况而有差异,平均怀卵量在85粒/对~96粒/对。义乌小鲵体背呈黑褐色,繁殖季节变为淡草绿色,体腹面灰白色,皮肤光滑无疣粒。头部卵圆形,躯干圆柱状,腹面有明显颈褶,尾基部近圆形,末端钝圆。幼鲵具3对外鳃,背部具深色斑点,腹面乳白色,尾肌不发达。完成变态过程需3个月,雄鲵体全长比雌鲵长,前肢粗壮,尾鳍褶更发达。在繁殖期,雄鲵肛两侧的泡状突起尤显,肛裂前缘有一小乳突,而雌鲵无此特征。由于义乌小鲵栖息地狭窄,且分布区割裂,目前已经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14)评为“易危”等级。近年来,因其生存环境和繁殖生境受到人为破坏及污染等影响,以外加保护区建设滞后等原因,导致义乌小鲵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从而对其种群的生存带来极大威胁。因此,寻求一种义乌小鲵的人工养殖方法对复壮其野外种群,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201811153137.5的专利技术《大鲵养殖技术》告知了一种大鲵的养殖方法,但是义乌小鲵与大鲵存在着栖息环境、水质要求、体型大小、饵料种类、生长温度间、繁殖期上的本质区别,因此,上述大鲵的养殖方法并不适用于义乌小鲵的养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包括设定养殖场环境、养殖设施、培育饲养、病害防治这四个部分。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的改进:一、养殖场环境:通自来水的丘陵山地内;养殖环境具体为:选在环境安静、阴凉潮湿的丘陵山地内,周围树木茂盛,郁闭度≥50%,环境尽量独立为宜;采用曝气至少24h后的自来水;二、养殖设施:养殖设施包括养殖池以及与养殖池进水口相连的蓄水池,养殖池由产卵池、孵化池、稚鲵培育池、幼鲵培育池、成鲵培育池、种鲵培育池这6类池组成,每个养殖池的进水口与蓄水池相连;成鲵培育池、种鲵培育池的水陆比为1:(2±0.2);孵化池中设有孵化筛;将蓄水池内曝气≥24h的自来水加注至消毒后的养殖池内:产卵池水深5cm~10cm;孵化池水深5cm~6cm;稚鲵培育池水深5cm~8cm;幼鲵培育池水深7cm~10cm;成鲵培育池最深处水位高3cm~5cm;种鲵培育池最深处水位高3cm~5cm;一般而言:产卵池、孵化池为长方形框,稚鲵培育池、幼鲵培育池为圆盆;成鲵培育池、种鲵培育池为长方形框;各养殖池使用前(相应阶段的小鲵投放前5d),需进行消毒;三、种鲵选择与培育:各阶段小鲵(包括卵袋)放入相应培育池前需进行消毒;3.1、种鲵培育:选用鲵龄2龄~4龄,雌鲵体长≥80mm,雄鲵体长≥90mm的亲本,按雌、雄比1:1的数量(个数)比例分养于种鲵培育池;放养密度控制在10尾/平方米~15尾/平方米,种鲵培育池的水温控制在10℃~15℃;当雄性义乌小鲵出现繁殖期性特征时(泄殖腔孔周围明显肿胀隆起,泄殖腔孔纵裂,其前沿有一圆锥状浅色突起),结束此种鲵培育;3.2、产卵:将出现繁殖期性特征的雄性义乌小鲵连同同期培育的雌性义乌小鲵一同放入产卵池内(即,合养于产卵池),放养密度控制在6尾/平方米~12尾/平方米,产卵池水温控制在(10±1)℃;至雌性义乌小鲵产卵,待卵袋产出后4h~5h,从种鲵培育池取出卵袋;3.3、鲵卵孵化:将卵袋移至孵化池内的孵化筛中孵化,孵化密度控制在3000颗/平方米~4000颗/平方米;设置微流水(每小时水的更换量约为孵化池水量的5%~10%)的孵化条件,孵化水温(15±1)℃,光照强度(1500±200)lx,每天光照12h(7:00-19:00),其余时间均黑暗处理(用黑布遮光);水中的溶氧为10毫克/升~12毫克/升;直至受精卵孵化出膜(胚胎孵化);3.4、稚鲵培育将受精卵孵化出膜形成的鲵种投放至稚鲵培育池培育:养殖密度为(30±3)尾/升水,水温为22℃~25℃,水中的溶氧为10毫克/升~12毫克/升;当培育至第7天(体长约为10mm~12mm),结束此稚鲵培育(转入幼鲵培育池);3.5、幼鲵培育在幼鲵培育池内的培育分成以下3个阶段,水温均为22℃~25℃,:阶段一,从放入幼鲵培育池内起至1月龄幼鲵:养殖密度为(20±2)尾/升水;阶段二、从阶段一结束至所得幼鲵的体长为30mm~40mm(为约2月龄~3月龄的幼鲵):养殖密度为(10±1)尾/升水;阶段三、从阶段二结束至完成变态(外鳃基本消失,呼吸器官基本转变,为3月龄~4月龄幼鲵):养殖密度4~5尾/升水;3.6、成鲵培育成鲵在成鲵池中培育:分成以下2个阶段:阶段一,从完成变态(变态完的小鲵)~18月龄成鲵:放养密度为45~50尾/平方米;水温在23℃~25℃;阶段二,从18月龄成鲵~24月龄成鲵:放养密度为10尾/平方米~15尾/平方米,水温在20℃~2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四、病害防治包括以下:①、水霉病雉鲵:病变个体每天使用浓度为2.5%~3.5%的食盐溶液浸浴5min,直至病愈(一般连续3~4d);幼鲵:病变个体每天使用浓度在3%~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5min,直至病愈(一般连续3~4d);②、气泡病雉鲵:将病变个体移入水质清新(指蓄水池内曝气大于等于24h的自来水)的水域中暂养至病愈(一般2d~3d),控制水中的溶氧10mg/L~12mg/L,水深为50~80mm;一般而言,高温期间(即,温度≥29℃时)每隔1d~2d加注清水,从而保持该水深;幼鲵:将病变个体移入水质清新的水域中暂养至病愈(一般1d~2d),控制水深为60~100mm;一般而言,高温期间(即,温度≥29℃时)每隔1d~2d加注清水,从而保持该水深;③、腹水病雉鲵:先停食1d~2d,且每周对养殖容器(养殖池)进行消毒1次~2次,直至病愈;消毒方式为:使用浓度为13%(质量%)聚维酮碘溶液作为消毒溶液对养殖容器浸泡消毒,浸泡时间为10min~20min;浸泡结束后先排空消毒溶液,再用水将养殖容器冲洗干净;作为常识,消毒时需将雉鲵转移,消毒2小时后移入池中;幼鲵:在相应饵料中投喂氟呱酸,(1.5±0.3)克氟呱酸/千克饵料,投喂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定养殖场环境、养殖设施、培育饲养、病害防治这四个部分。/n

【技术特征摘要】
1.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定养殖场环境、养殖设施、培育饲养、病害防治这四个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
一、养殖场环境:
通自来水的丘陵山地内;
二、养殖设施:
养殖设施包括养殖池以及与养殖池进水口相连的蓄水池,养殖池由产卵池、孵化池、稚鲵培育池、幼鲵培育池、成鲵培育池、种鲵培育池这6类池组成,每个养殖池的进水口与蓄水池相连;
成鲵培育池、种鲵培育池的水陆比为1:(2±0.2);
孵化池中设有孵化筛;
将蓄水池内曝气≥24h的自来水加注至消毒后的养殖池内:产卵池水深5cm~10cm;孵化池水深5cm~6cm;稚鲵培育池水深5cm~8cm;幼鲵培育池水深7cm~10cm;成鲵培育池最深处水位高3cm~5cm;种鲵培育池最深处水位高3cm~5cm;
三、种鲵选择与培育:
3.1、种鲵培育:
选用鲵龄2龄~4龄,雌鲵体长≥80mm,雄鲵体长≥90mm,按雌、雄比1:1的数量比例分养于种鲵培育池;
放养密度控制在10尾/平方米~15尾/平方米,种鲵培育池的水温控制在10℃~15℃;
当雄性义乌小鲵出现繁殖期性特征时,结束此种鲵培育;
3.2、产卵:
将出现繁殖期性特征的雄性义乌小鲵连同同期培育的雌性义乌小鲵一同放入产卵池内,放养密度控制在6尾/平方米~12尾/平方米,产卵池水温控制在(10±1)℃;至雌性义乌小鲵产卵,待卵袋产出后4h~5h,从种鲵培育池取出卵袋;
3.3、鲵卵孵化:
将卵袋移至孵化池内的孵化筛中孵化,孵化密度控制在3000颗/平方米~4000颗/平方米;设置微流水的孵化条件,孵化水温(15±1)℃,光照强度(1500±200)lx,每天光照12h,其余时间均黑暗处理;水中的溶氧为10毫克/升~12毫克/升;
直至受精卵孵化出膜;
3.4、稚鲵培育
将受精卵孵化出膜形成的鲵种投放至稚鲵培育池培育:
养殖密度为(30±3)尾/升水,水温为22℃~25℃,水中的溶氧为10毫克/升~12毫克/升;
当培育至第7天,结束此稚鲵培育;
3.5、幼鲵培育
在幼鲵培育池内的培育分成以下3个阶段,水温均为22℃~25℃,:
阶段一,从放入幼鲵培育池内起至1月龄幼鲵:养殖密度为(20±2)尾/升水;
阶段二、从阶段一结束至所得幼鲵的体长为30mm~40mm:养殖密度为(10±1)尾/升水;
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荣泉费潇鸣张丹丹谢净倍孙帆宋静李卓颖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