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修复内衬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6922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1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非开挖管道修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管道修复内衬,包括内衬管,所述内衬管的内壁上连接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与内衬管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套、固定连接在固定套内壁上的多个撑杆及与多个撑杆的端部铰接的导流块,多个撑杆均向靠近内衬管进水端的一侧倾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流体流动时,导流块受到与流体流动方向一致的作用力,导流块受到的作用力传递至其周侧铰接位置处,此时撑杆转动一定的角度,以此将固定套向靠近内衬管的周侧挤压,进而可将内衬整体向靠近待修复管道的周侧挤压,使内衬与待修复管道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进而保证了管道修复的效果。

A kind of pipe repair lin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道修复内衬
本技术涉及非开挖管道修复
,特别涉及一种管道修复内衬。
技术介绍
非开挖是指利用各种岩土钻掘设备和技术手段,通过导向、定向钻进等方式在地表极小部分开挖的情况下(一般指入口和出口小面积开挖),敷设、更换和修复各种地下管线的施工新技术,不会阻碍交通,不会破坏绿地、植被,不会影响商店,医院,学校和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解决了传统开挖施工对居民生活的干扰,对交通,环境,周边建筑物基础的破坏和不良影响,因此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效果。目前,公告号为CN207796400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管道修复内衬,包括自外而内依次设置的防护层、加固结构、化学保护层和透光层,所述加固结构采用附着有光媒触发剂、乙烯基酯树脂的玻璃纤维布,所述化学保护层采用耐腐蚀材料制成。上述技术方案中加固结构的玻璃纤维布一方面能够提升加固结构的强度,另一方面可便于乙烯基酯树脂附着,能够使加固结构具有均匀的厚度和内部结构,提高了加固结构的强度,但存在以下缺陷:加固结构与待修复管道之间连接不够紧密,进而影响了管道修复的效果;为此,亟需一种管道修复内衬,增强了内衬与待修复管道连接的紧密性,进而保证了管道修复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道修复内衬,可增强内衬与待修复管道连接的紧密性,保证管道修复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管道修复内衬,包括内部中空的外衬管和设置在外衬管内部用于输送流体的内衬管,所述内衬管的内壁上连接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与内衬管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套、固定连接在固定套内壁上的多个撑杆及与多个撑杆的端部铰接的导流块,多个撑杆均向靠近内衬管进水端的一侧倾斜。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支撑结构设为固定套、撑杆及导流块的组合,流体由内衬管进水端进入后流动至导流块位置时,导流块受到与流体流动方向一致的作用力,导流块受到的作用力传递至其周侧铰接位置处,此时导流块周侧铰接的撑杆进行一定的转动,以此减小了撑杆与固定套之间的夹角,撑杆将固定套向靠近内衬管的周侧挤压,进而可将内衬整体向靠近待修复管道的周侧挤压,使内衬与待修复管道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进而保证了管道修复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流块背离内衬管进水端的一端直径逐渐增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流体流动至导流块位置处时,由导流块直径较小的端部流动至直径较大的端部,流体的流动通道面积减小,以此逐渐增大了流体与导流块接触所产生的作用力,使导流块与撑杆铰接位置受力增大,进而使撑杆转动角度增加,进一步增强了内衬与待修复管道之间连接的紧密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撑杆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由撑杆靠近内衬管进水端的一侧延伸至背离内衬管进水端的一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流体可通过通孔进行流动,同时流体可通过相邻撑杆之间的间隙流动,保证内衬管内部流体的正常流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撑杆上固定连接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靠近固定套的一侧上固定连接有流线部。流体流经撑杆所在区域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导流板接触的流体的流动速度较慢,产生的压力大,而流线部接触的流体的流动速度快,产生的压力小,因此压力的方向朝向靠近流线部一侧;由于流线部靠近固定套,以此可增大了固定套所受的压力,使固定套进一步向内衬管处挤压,进而使固定套与内衬管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撑杆靠近固定套的端部一体成型有限位块,所述固定套与撑杆连接位置处开设有与限位块卡接的限位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块的设置增大了撑杆与固定套之间的接触面积,且限位块与限位槽之间卡接配合,使撑杆与固定套之间的连接更加地稳固,提高了撑杆的稳定性,保证了导流结构的正常工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衬管与所述内衬管之间设有加固结构,所述加固结构包括与外衬管内壁连接的多个加固组件及固定连接在相邻加固组件之间的加固棉,所述加固棉由玻璃纤维棉制成,所述加固组件包括与外衬管内壁固定连接的第一支腿、与第一支腿靠近内衬管端部固定连接的限位环及分别与限位环两端部固定连接的两个第二支腿,所述限位环的内部设有加强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棉的机械强度高,可增强内衬的抗压性能;同时设有加固组件,且将加固组件设为第一支撑、第二支腿及限位环的组合;第一支撑及第二支撑可起到支撑限位环的作用,且二者呈三角形分布,稳定性较高;加强筋卡紧在限位环内,进一步提高了加固组件的加固性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支腿及所述第二支腿的端部均固定连接有凸起。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支腿上的凸起的设置增大了其与外衬筒内壁的接触面积,以此使第一支腿更加稳定;第二支腿上的凸起增大了其与内衬筒外壁的接触面积,以此使第二支腿更加稳定;进而提高了加固组件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衬管的外壁上涂覆有防护层,所述防护层由耐磨涂料涂覆在外衬管的外壁上形成,所述内衬管的内壁上涂覆有防腐蚀层,所述防腐蚀层由防腐蚀涂料涂覆在内衬管的内壁上形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护层可增大外衬管的耐磨性能,防止其在运输搬运过程中因磨损造成毁坏;防腐蚀层增加了内衬管的防腐蚀性能,可避免腐蚀性流体对内衬管的毁坏,延长了修复内衬的使用寿命。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本方案中将支撑结构设为固定套、撑杆及导流块的组合,流体由内衬管进水端进入后流动至导流块位置时,导流块受到与流体流动方向一致的作用力,导流块受到的作用力传递至其周侧铰接位置处,此时导流块周侧铰接的撑杆进行一定的转动,以此减小了撑杆与固定套之间的夹角,撑杆将固定套向靠近内衬管的周侧挤压,进而可将内衬整体向靠近待修复管道的周侧挤压,使内衬与待修复管道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进而保证了管道修复的效果;2.本方案中流体流动至导流块位置处时,由导流块直径较小的端部流动至直径较大的端部,流体的流动通道面积减小,以此逐渐增大了流体与导流块接触所产生的作用力,使导流块与撑杆铰接位置受力增大,进而使撑杆转动角度增加,进一步增强了内衬与待修复管道之间连接的紧密性;3.本方案中防护层可增大外衬管的耐磨性能,防止其在运输搬运过程中因磨损造成毁坏;防腐蚀层增加了内衬管的防腐蚀性能,可避免腐蚀性流体对内衬管的毁坏,延长了修复内衬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中加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中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图中:1、外衬管;11、防护层;2、加固结构;21、加固组件;211、第一支腿;212、限位环;213、第二支腿;214、加强筋;215、凸起;22、加固棉;3、内衬管;31、防腐蚀层;4、支撑结构;41、导流块;42、撑杆;421、通孔;422、限位块;43、导流板;431、流线部;44、固定套;441、限位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道修复内衬,包括内部中空的外衬管(1)和设置在外衬管(1)内部用于输送流体的内衬管(3),其特征是:所述内衬管(3)的内壁上连接有支撑结构(4),所述支撑结构(4)包括与内衬管(3)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套(44)、固定连接在固定套(44)内壁上的多个撑杆(42)及与多个撑杆(42)的端部铰接的导流块(41),多个撑杆(42)均向靠近内衬管(3)进水端的一侧倾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道修复内衬,包括内部中空的外衬管(1)和设置在外衬管(1)内部用于输送流体的内衬管(3),其特征是:所述内衬管(3)的内壁上连接有支撑结构(4),所述支撑结构(4)包括与内衬管(3)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套(44)、固定连接在固定套(44)内壁上的多个撑杆(42)及与多个撑杆(42)的端部铰接的导流块(41),多个撑杆(42)均向靠近内衬管(3)进水端的一侧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修复内衬,其特征是:所述导流块(41)背离内衬管(3)进水端的一端直径逐渐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修复内衬,其特征是:所述撑杆(42)上开设有多个通孔(421),所述通孔(421)由撑杆(42)靠近内衬管(3)进水端的一侧延伸至背离内衬管(3)进水端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修复内衬,其特征是:所述撑杆(42)上固定连接有导流板(43),所述导流板(43)靠近固定套(44)的一侧上固定连接有流线部(43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修复内衬,其特征是:所述撑杆(42)靠近固定套(44)的端部一体成型有限位块(422),所述固定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涛彭立钧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昊宇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