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供暖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4880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5 0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供暖结构,包括固定于建筑楼顶板上的加热箱、固定于所述加热箱内的水泵、埋设于建筑楼顶板内的供暖管、设置于所述加热箱上的加热装置以及设置于建筑楼顶板上的用于为所述加热装置供电的风力发电装置,所述加热箱内设有循环水;所述供暖管一端穿出建筑楼顶板上表面以及所述加热箱底面并与所述水泵连通,所述供暖管另一端穿出建筑楼顶板上表面并与所述加热箱内部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该建筑供暖结构节为房屋建筑内的住户提供了适宜的温度环境,节能环保。

A building heating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供暖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节能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供暖结构。
技术介绍
居住的楼房建筑中,保证安全的居住环境和适宜的居住温度是衡量住房情况的重要标准,而在夏冬季节自然的温度并不适合住户居住,尤其是冬天温度较低,如果不能提升温度将严重影响住户的正常生活。而对于居住在气温常年较低或冬季特别寒冷区域的人们,若仅靠电取暖或化石燃料取暖,会耗费大量的能源,不符合现当代的绿色环保理念。为此,亟需一种建筑供暖结构,该建筑供暖结构节为房屋建筑内的住户提供了适宜的温度环境,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供暖结构,该建筑供暖结构节为房屋建筑内的住户提供了适宜的温度环境,节能环保。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建筑供暖结构,包括固定于建筑楼顶板上的加热箱、固定于所述加热箱内的水泵、埋设于建筑楼顶板内的供暖管、设置于所述加热箱上的加热装置以及设置于建筑楼顶板上的用于为所述加热装置供电的风力发电装置,所述加热箱内设有循环水;所述供暖管一端穿出建筑楼顶板上表面以及所述加热箱底面并与所述水泵连通,所述供暖管另一端穿出建筑楼顶板上表面并与所述加热箱内部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建筑外起风时,风力发电装置启动,并为加热装置供电,而当冬季建筑内的温度降低时,加热装置工作,使得加热箱内的循环水升温,与此同时,水泵工作,驱动加热箱内加热过的循环水进入供暖管内,并在供暖管与加热箱内形成循环,使得加热箱内的热量不断传递至建筑楼顶板,从而提高了建筑室内的温度,为建筑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而风力发电装置的设置,与传统的火力发电取暖的相比,节省了能源,保护了环境。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热箱包括与建筑楼顶板上表面固定的导热池以及由保温材料制成的保温盖,所述导热池开口朝上设置,所述保温盖开口朝下并套设于所述导热池上;所述保温盖开口与建筑楼顶板上表面固定,且所述保温盖四周内侧壁与所述导热池四周外侧壁贴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加热装置工作时,导热池内的循环水升温,导热池直接与建筑楼顶板上表面固定,使得循环水上的热量通过导热池辐射至建筑室内,改善了建筑室内的温度环境,而保温盖由保温材料制成,有效防止了导热池内热量的消散,保证了该供暖结构的供暖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固定于所述导热池内侧壁上的加热管以及固定于所述保温盖上的蓄电池,所述加热管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蓄电池开启时,加热管通电,使得导热池内的循环水的温度上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固定于所述保温盖上的第一控制器以及固定于所述保温盖内顶壁上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第一控制器电连接,且所述第一控制器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加热装置内的温度过高时,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加热箱内的温度信号并发送至第一控制器,第一控制器关闭蓄电池,使得加热箱内的循环水降温,而当加热箱内的温度过低时,第一控制器控制蓄电池开启,从而使得加热箱内的温度恒定,使得该建筑供暖结构对建筑室内的供暖工作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温盖顶部固定有泄压阀。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泄压阀的设置,稳定了加热箱内的气压,有效避免了加热箱内的气压过高,防止加热箱损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温盖顶部设有竖直设置的加水管,所述加水管下端与所述保温盖上表面固定并与所述加热箱内连通,所述加水管上端固定有手阀。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水管的设置,方便了维护人员添加导热池内的循环水。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水管上端弯曲至竖直朝下,且所述加水管连接所述手阀的一端上套设并固定有喇叭管;所述喇叭管较大的开口朝下设置,且所述手阀设置于所述喇叭管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手阀设置于开口朝下的喇叭管内,有效防止了手阀长期暴露在外界而锈蚀损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风力发电装置包括固定于建筑楼顶板上的固定杆、竖直设置于所述固定杆上的安装杆、固定于所述安装杆上并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的风力发电机以及调节部,所述安装杆下端与所述固定杆上端转动连接,所述安装杆的转动轴线与所述固定杆的轴线重合;所述调节部包括固定于所述安装杆上的风向传感器、固定于所述安装杆上的第二控制器、固定于所述固定杆上的防水电机、套设于所述安装杆下端并与之固定的从动齿轮以及固定于所述防水电机输出轴上的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啮合;所述风向传感器与所述第二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器与所述防水电机电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外界起风时,风力发电机工作,使得蓄电池充电,而当外界风向改变时,风向传感器检测到风向信号并发送至第二控制器,第二控制器控制防水电机工作,带动主动齿轮以及从动齿轮转动,从而使得安装杆转动,调节了风力发电机的朝向,提高了风力发电机的发电效率。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建筑外起风时,风力发电装置启动,并为加热装置供电,而当冬季建筑内的温度降低时,加热装置工作,使得加热箱内的循环水升温,与此同时,水泵工作,驱动加热箱内加热过的循环水进入供暖管内,并在供暖管与加热箱内形成循环,使得加热箱内的热量不断传递至建筑楼顶板,从而提高了建筑室内的温度,为建筑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而风力发电装置的设置,与传统的火力发电取暖的相比,节省了能源,保护了环境;2.手阀设置于开口朝下的喇叭管内,有效防止了手阀长期暴露在外界而锈蚀损坏;3.当外界起风时,风力发电机工作,使得蓄电池充电,而当外界风向改变时,风向传感器检测到风向信号并发送至第二控制器,第二控制器控制防水电机工作,带动主动齿轮以及从动齿轮转动,从而使得安装杆转动,调节了风力发电机的朝向,提高了风力发电机的发电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加热箱;11、导热池;111、循环水;12、保温盖;121、加水管;1211、手阀;1212、喇叭管;122、泄压阀;2、水泵;3、供暖管;4、加热装置;41、加热管;42、蓄电池;43、第一控制器;44、温度传感器;5、风力发电装置;51、固定杆;52、安装杆;53、风力发电机;54、调节部;541、风向传感器;542、第二控制器;543、防水电机;544、从动齿轮;545、主动齿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建筑供暖结构,包括加热箱1、水泵2、供暖管3、加热装置4以及风力发电装置5。加热箱1包括导热池11以及保温盖12,导热池11为矩形池状结构,由不锈钢材料制成,其开口朝上设置,且其底面与建筑楼顶板上表面固定。保温盖12的开口呈矩形,由无机保温材料制成,其开口朝下并套设于导热池11上,保温盖12的开口与楼顶板的上表面固定,且保温盖12的四周内侧壁分别与导热池11的四周外侧壁贴合。水泵2为耐高温型泵体,其固定于导热池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供暖结构,其特征是:包括固定于建筑楼顶板上的加热箱(1)、固定于所述加热箱(1)内的水泵(2)、埋设于建筑楼顶板内的供暖管(3)、设置于所述加热箱(1)上的加热装置(4)以及设置于建筑楼顶板上的用于为所述加热装置(4)供电的风力发电装置(5),所述加热箱(1)内设有循环水(111);所述供暖管(3)一端穿出建筑楼顶板上表面以及所述加热箱(1)底面并与所述水泵(2)连通,所述供暖管(3)另一端穿出建筑楼顶板上表面并与所述加热箱(1)内部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供暖结构,其特征是:包括固定于建筑楼顶板上的加热箱(1)、固定于所述加热箱(1)内的水泵(2)、埋设于建筑楼顶板内的供暖管(3)、设置于所述加热箱(1)上的加热装置(4)以及设置于建筑楼顶板上的用于为所述加热装置(4)供电的风力发电装置(5),所述加热箱(1)内设有循环水(111);所述供暖管(3)一端穿出建筑楼顶板上表面以及所述加热箱(1)底面并与所述水泵(2)连通,所述供暖管(3)另一端穿出建筑楼顶板上表面并与所述加热箱(1)内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供暖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加热箱(1)包括与建筑楼顶板上表面固定的导热池(11)以及由保温材料制成的保温盖(12),所述导热池(11)开口朝上设置,所述保温盖(12)开口朝下并套设于所述导热池(11)上;所述保温盖(12)开口与建筑楼顶板上表面固定,且所述保温盖(12)四周内侧壁与所述导热池(11)四周外侧壁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供暖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加热装置(4)包括固定于所述导热池(11)内侧壁上的加热管(41)以及固定于所述保温盖(12)上的蓄电池(42),所述加热管(41)与所述蓄电池(42)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供暖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加热装置(4)还包括固定于所述保温盖(12)上的第一控制器(43)以及固定于所述保温盖(12)内顶壁上的温度传感器(44),所述温度传感器(44)与所述第一控制器(43)电连接,且所述第一控制器(43)与所述蓄电池(42)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供暖结构,其特征是: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明李希栋林昌华林长钢宋义胜严子光张燕清
申请(专利权)人:皓耀时代福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