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3856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4 18: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层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包括:第一热交换区、第二热交换区、马达、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以及散热模块。第一热交换区的底部固定于CPU上;第二热交换区固定于第一热交换区的顶部;第一热交换区与第二热交换区通过第一连接管及第二连接管进行连通;散热模块固定于第二热交换区的顶部;冷却液从第一热交换区的第一进水口进入第一热交换区,且依次流经第一热交换区、第一连接管、第二热交换区、第二连接管,并从第一热交换区的第一出水口流出,且流进散热排的进水口,并从散热排的出水口流出,且流入至第一热交换区的第一进水口,从而形成冷却循环。借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双层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大大提升了散热效率。

The water head of a double layer radi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层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电脑CPU的水冷散热器
,特别是关于一种双层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计算机内部的集成电路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不但会导致系统运行不稳,使用寿命缩短,甚至有可能使某些部件烧毁,所以,需要设置散热器将这些热量吸收,保证计算机部件的温度正常。而普遍用于电脑处理器散热的液冷散热器,是通过冷却液循环将热量散去。冷却液会在发热端带走热量,在散热段释放热量,从而达到散热的目的。现有方案全部装置包括水冷头、管道、散热排等。在水冷头内部的水泵的驱动下,冷却液依次流经水冷头、管道、散热排等组件。根据散热需求匹配不同规格的水冷头和散热排。散热能力取决于散热排的散热面积,面积越大散热能力越好。但是,现有方案受限于兼容性,散热排的大小往往受限于机箱大小和安装位置排布,系统散热能力被散热排的大小限制。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其能够大大提升散热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层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包括:第一热交换区、第二热交换区、马达、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以及散热模块。第一热交换区的底部固定于CPU上;第二热交换区固定于第一热交换区上;马达设置于第一热交换区与第二热交换区之间;第一热交换区与第二热交换区通过第一连接管及第二连接管进行连通;以及散热模块固定于第二热交换区的顶部;其中,冷却液从第一热交换区的第一进水口进入第一热交换区,且依次流经第一热交换区、第一连接管、第二热交换区、第二连接管,并从第一热交换区的第一出水口流出,且流进散热排的进水口,并从散热排的出水口流出,且流入至第一热交换区的第一进水口,从而形成冷却循环;其中,散热模块用以对流经第二热交换区的冷却液进行散热。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双层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还包括风扇,固定于散热模块上,且风扇用以对散热模块进行散热。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热交换区包括:换热铜底以及铜底仓。换热铜底的底部固定于CPU上,用以吸收CPU的热量;以及铜底仓固定于换热铜底上,且铜底仓包括上水区、回水区;其中,第一进水口与第一出水口开设于铜底仓的侧壁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热交换区包括叶轮仓、叶轮、分水板及散热盖板,叶轮设置于叶轮仓中,分水板盖设于叶轮上,散热盖板盖设于分水板上并与叶轮仓的顶部固定连接,散热模块的底部固定于散热盖板的顶部上,且散热盖板用以密封第二热交换区;其中,叶轮仓具有第二进水口及第二出水口。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热交换区的外部具有外壳。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双层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还包括:进水嘴以及出水嘴。进水嘴的一端与第一进水口固定连接并连通,且进水嘴的另一端与散热排的出水口相连通;以及出水嘴与第一出水口固定连接并连通,且出水嘴的另一端与散热排的进水口相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双层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在不改变散热排规格的情况下,增加了散热模块和风扇,大大提升了系统的散热效率,使电脑系统更好的运行。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双层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双层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双层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的第二热交换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换热铜底,2-铜底仓,21-上水区,22-回水区,23-第一进水口,24-第一出水口,3-叶轮仓,4-马达,5-叶轮,6-分水板,61-分水片,7-散热模块,8-第一连接管,9-第二连接管,10-风扇,11-散热排,12-外壳,13-进水嘴,14-出水嘴,15-散热盖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双层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一种双层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包括:第一热交换区、第二热交换区、马达4,、第一连接管8和第二连接管9以及散热模块7。第一热交换区的底部固定于CPU上;第二热交换区固定于第一热交换区上;马达4设置于第一热交换区与第二热交换区之间;第一热交换区与第二热交换区通过第一连接管8及第二连接管9进行连通;以及散热模块7固定于第二热交换区上;其中,冷却液从第一热交换区的第一进水口23进入第一热交换区,且依次流经第一热交换区、第一连接管8、第二热交换区、第二连接管9,并从第一热交换区的第一出水口24流出第一热交换区且流进散热排11的进水口,并从散热排11的出水口流出,且流入至第一热交换区的第一进水口23,从而形成冷却循环;其中,散热模块7用以对流经第二热交换区的冷却液进行散热;其中,双层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还包括风扇10,固定于散热模块7上,且风扇10用以对散热模块7进行散热;其中,第一热交换区的外部具有外壳12。如图1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双层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还包括:进水嘴13以及出水嘴14。进水嘴13的一端与第一进水口23固定连接并连通,且进水嘴13的另一端与散热排11的出水口相连通;以及出水嘴14与第一出水口24固定连接并连通,且出水嘴14的另一端与散热排11的进水口相连通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双层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热交换区包括:换热铜底1以及铜底仓2。换热铜底1的底部固定于CPU上,用以吸收CPU的热量;以及铜底仓2固定于换热铜底1上,且铜底仓2包括上水区21、回水区22;其中,第一进水口23与第一出水口24开设于铜底仓2的侧壁上。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双层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的第二热交换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热交换区包括叶轮仓3、叶轮5、分水板6、分水片61及散热盖板15,马达4设置于叶轮仓3的下部,叶轮5设置于叶轮仓3中,分水板6盖设于叶轮5上,分水片61设置于分水板6上,散热盖板15盖设于分水板6上并与叶轮仓3的顶部固定连接,散热模块7的底部固定于散热盖板15的顶部上,且散热盖板15用以密封第二热交换区。在实际应用中,本专利技术的双层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第一热交换区内的冷却液接触换热铜底1,冷却液会吸收CPU传给换热铜底1的热量,进而带有热量的冷却液经过上水区21及第一连接管8流向第二热交换区,当冷却液经过第二热交换区时,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层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热交换区,所述第一热交换区的底部固定于CPU上;/n第二热交换区,固定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区上;/n马达,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区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区之间;/n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热交换区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区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及所述第二连接管进行连通;以及/n散热模块,固定于所述第二热交换区的顶部;/n其中,冷却液从所述第一热交换区的第一进水口进入所述第一热交换区,且依次流经所述第一热交换区、所述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二热交换区、所述第二连接管,并从所述第一热交换区的第一出水口流出,且流进散热排的进水口,并从所述散热排的出水口流出,且流入至所述第一热交换区的所述第一进水口,从而形成冷却循环;/n其中,所述散热模块用以对流经所述第二热交换区的所述冷却液进行散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热交换区,所述第一热交换区的底部固定于CPU上;
第二热交换区,固定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区上;
马达,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区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区之间;
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热交换区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区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及所述第二连接管进行连通;以及
散热模块,固定于所述第二热交换区的顶部;
其中,冷却液从所述第一热交换区的第一进水口进入所述第一热交换区,且依次流经所述第一热交换区、所述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二热交换区、所述第二连接管,并从所述第一热交换区的第一出水口流出,且流进散热排的进水口,并从所述散热排的出水口流出,且流入至所述第一热交换区的所述第一进水口,从而形成冷却循环;
其中,所述散热模块用以对流经所述第二热交换区的所述冷却液进行散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扇,固定于所述散热模块上,且所述风扇用以对所述散热模块进行散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区包括: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鑫全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