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整体转辙式单轨道岔驱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23357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4 15: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跨座式单轨交通领域,公开了一种整体转辙式单轨道岔驱动方法,采用钢丝绳驱动装置实现道岔梁体的驱动转辙,所述钢丝绳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组件、旋转组件、传动组件和若干固定桩,所述固定桩分别设置在道岔梁体的两侧,且所述固定桩与所述传动组件连接,所述驱动组件通过联轴器与所述传动组件动力耦合连接,所述旋转组件固定连接在道岔梁体内部,所述驱动组件通过连接板与所述旋转组件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组件和传动组件通过旋转组件进行转动以调整位置,使得所述传动组件的传动轴垂直于或近似垂直于钢丝绳,以减小或消除驱动过程中钢丝绳给传动组件及驱动组件的轴向力。本发明专利技术简单紧凑,可以缓冲道岔启停和转辙过程中的动载波动。

A driving method of integral switch type monorail turnou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整体转辙式单轨道岔驱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跨座式单轨交通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整体转辙式单轨道岔驱动方法。
技术介绍
跨座式单轨道岔是跨座式单轨交通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是一种使车辆从一条线路转到另一条线路的转辙设备,主要铺设在车站、车辆段和车厂线路上。道岔装置采用电力驱动道岔梁,使道岔梁与道岔梁、或与轨道梁对接从而形成岔道,满足列车换线、折返、出入库等要求。目前,国内的单轨道岔转辙时,主要采用减速机带动转臂回转,通过转臂上的滚轮作用于滑槽将驱动力传递给道岔梁体以实现道岔转辙,道岔转辙时需较大的外力来驱动,驱动装置结构复杂,维护不便,制造成本高、占地空间大。且道岔梁体启停时惯性和冲击载荷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制造成本低、可以缓冲动载波动的整体转辙式单轨道岔驱动方式。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整体转辙式单轨道岔驱动方式,采用钢丝绳驱动装置来实现单轨道岔的驱动转辙。所述钢丝绳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组件、旋转组件、传动组件和若干固定桩,所述固定桩分别设置在道岔梁体的两侧,且所述固定桩通过钢丝绳与所述传动组件连接,所述驱动组件通过联轴器与所述传动组件动力耦合连接,所述旋转组件固定连接在道岔梁体内部,所述驱动组件通过连接板与所述旋转组件固定连接。道岔驱动过程中,驱动组件驱动传动组件相对固定桩向左或向右移动,从而带动与驱动组件固定连接的旋转组件向左或向右移动,由于旋转组件固定连接在道岔梁体的内部,因此拉动道岔梁体运动以实现转辙。所述驱动组件通过连接板与所述旋转组件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组件和传动组件通过旋转组件进行转动以调整位置,使得所述传动组件的传动轴垂直于或近似垂直于钢丝绳,以减小或消除驱动过程中钢丝绳给传动组件及驱动组件的轴向力。这里传动轴近似垂直于钢丝绳是指传动轴与钢丝绳的角度在85°~95°之间。作为优化,所述旋转组件包括轴座、转轴、限位杆、限位块、电气双向自锁器、平面轴承和球轴承,所述轴座固定连接在所述道岔梁体内部,具体为所述道岔梁体底板内表面上,优选地,轴座设计为圆柱体结构,与所述道岔梁体的连接方式为焊接。所述转轴通过所述球轴承和平面轴承安装在所述轴座内部,能在轴座内部实现回转运动。所述限位杆固定连接在所述转轴的上部,所述限位块固定连接在所述轴座上,优选地,限位杆与转轴、限位块与轴座的连接方式为焊接。所述限位块分别位于所述限位杆的两端的左右两侧,限位块能限制限位杆在一定范围内转动,从而限制转轴在一定范围内转动,以防止固定连接在所述旋转组件下部的驱动组件与传动组件在道岔梁体启停或道岔装置发生故障时大角度转动对所述驱动装置或道岔梁体造成损坏,在道岔转辙过程中,转轴及固定连接在转轴底部的驱动组件与传动组件能绕转轴中心线转动,轴座对转轴起到支撑限位作用。所述电气双向自锁器安装在所述道岔梁体的底板外表面上,且所述电气双向自锁器与所述转轴同轴设置,其主要结构为齿向相反布置的双棘轮结构,所述双棘轮结构包括两个竖向同轴设置的棘轮以及与两个棘轮对应的棘爪,所述转轴与两个棘轮固定连接,通过电信号控制两电气棘爪的伸缩,使得始终只有其中一个电气棘爪与对应的棘轮构成棘轮结构,对所述转轴起到反向限位的作用。作为优化,还包括密封罩,所述密封罩与所述轴座可拆卸连接。密封罩通过螺钉或螺栓连接在所述轴座上,防止灰尘等杂物落入所述平面轴承和球轴承中。作为优化,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减速器和编码器,所述驱动电机通过连接板固定连接在所述转轴的底部,所述减速器的输入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减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离合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离合器的输出端和所述联轴器的一端连接,优选地,驱动电机、减速器和离合器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为键连接。所述编码器安装在所述驱动电机上。驱动组件通过连接板固连在转轴下部,在道岔转辙过程中,与转轴同步运动。在驱动过程中,所述编码器将驱动电机的转动角度转换为电信号,实时传递给控制装置,以判断道岔梁体是否转辙到位。控制装置中的控制器可以为现有的任何控制装置,例如PLC控制器、ARM控制器、51单片机等。作为优化,还包括与所述驱动电机可拆卸连接的罩壳,优选地,所述罩壳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连接方式为螺栓或螺钉连接,以便传动组件出现故障时能拆除罩壳进行维修,所述罩壳上开有腰型孔,所述传动组件设置在所述罩壳内。所述罩壳由两半凹槽结构组成,连接在所述驱动电机上,对所述传动组件起到保护作用,防止灰尘杂物等进入传动组件,避免传动组件发生故障,延长使用寿命。所述罩壳上开有腰型孔,以供钢丝绳穿过。作为优化,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传动轴、若干卷盘、分别缠绕在卷盘上的钢丝绳、挡块、端部挡块和端面封板,所述传动轴的一端与所述联轴器连接,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端面封板连接,所述端面封板与端部挡块可拆卸地连接,优选地,端部挡块与端面封板通过螺栓进行连接。所述端部挡块与其中一个卷盘固定连接,优选地,端部挡块与卷盘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若干卷盘的形状大小均相同且均连接在传动轴上,优选地,传动轴与联轴器、传动轴与卷盘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为键连接。若干所述卷盘之间通过所述挡块连接,所述钢丝绳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卷盘上,所述钢丝绳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对应的固定桩上;位于同一侧的固定桩对应的钢丝绳的缠绕方式相同,且与另一侧的钢丝绳缠绕方向相反。所有的钢丝绳在卷盘上缠绕完毕后,均从卷盘的上部或均从卷盘的下部绕出。钢丝绳始终处于绷紧状态,道岔梁体两侧钢丝绳总绷紧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驱动转辙过程中,道岔梁体一侧的钢丝绳绕进(绕出)卷盘的长度与另一侧钢丝绳绕出(绕进)卷盘的长度相等,故钢丝绳始终处于绷紧状态,当道岔梁体沿一侧的钢丝绳方向转辙运动时,另一侧的钢丝绳起到拉紧限位作用。在传动过程中,驱动电机输出的驱动力矩经过减速器及联轴器传递给传动轴,带动卷盘转动,卷盘作用于钢丝绳的反作用力拉动道岔梁体运动,实现道岔转辙。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小,制造成本低;本专利技术采用钢丝绳驱动装置,可以缓冲道岔启停和转辙过程中的动载波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整体转辙式单轨道岔驱动方式的装配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整体转辙式单轨道岔驱动方式的钢丝绳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D向视图;图4是图2的B-B剖视图;图5是图2的C-C剖视图;图6是图2的A向剖视图(限位杆和限位块结构示意图);图7是电气双向自锁器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的E向剖视图;图9是图7的F-F剖视图。附图中,旋转组件1、驱动组件2、传动组件3、道岔梁底板4、轴座5、密封罩6、限位块7、限位杆8、转轴9、平面轴承10、球轴承11、连接板12、编码器13、驱动电机14、减速器15、联轴器16、卷盘Ⅰ17、挡块18、卷盘Ⅱ19、卷盘Ⅲ20、端部挡块21、端部封板22、罩壳23、钢丝绳Ⅰ24、钢丝绳Ⅱ25、钢丝绳Ⅲ26、传动轴27、固定桩28、电气双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整体转辙式单轨道岔驱动方法,采用钢丝绳驱动装置实现道岔梁体的驱动转辙,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绳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组件、旋转组件、传动组件和若干固定桩,所述固定桩分别设置在道岔梁体的两侧,且所述固定桩通过钢丝绳与所述传动组件连接,所述驱动组件通过联轴器与所述传动组件动力耦合连接,所述旋转组件固定连接在道岔梁体内部,所述驱动组件通过连接板与所述旋转组件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组件和传动组件通过旋转组件进行转动以调整位置,使得所述传动组件的传动轴垂直于或近似垂直于钢丝绳,以减小或消除驱动过程中钢丝绳给传动组件及驱动组件的轴向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整体转辙式单轨道岔驱动方法,采用钢丝绳驱动装置实现道岔梁体的驱动转辙,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绳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组件、旋转组件、传动组件和若干固定桩,所述固定桩分别设置在道岔梁体的两侧,且所述固定桩通过钢丝绳与所述传动组件连接,所述驱动组件通过联轴器与所述传动组件动力耦合连接,所述旋转组件固定连接在道岔梁体内部,所述驱动组件通过连接板与所述旋转组件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组件和传动组件通过旋转组件进行转动以调整位置,使得所述传动组件的传动轴垂直于或近似垂直于钢丝绳,以减小或消除驱动过程中钢丝绳给传动组件及驱动组件的轴向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整体转辙式单轨道岔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组件包括轴座、转轴、限位杆、限位块、电气双向自锁器、平面轴承和球轴承,所述轴座固定连接在所述道岔梁体内部,所述转轴通过所述球轴承和平面轴承安装在所述轴座内部,所述限位杆固定连接在所述转轴的上部,所述限位块固定连接在所述轴座上,且所述限位块分别位于所述限位杆的两端的左右两侧,所述电气双向自锁器安装在所述道岔梁体的底板外表面上,且所述电气双向自锁器与所述转轴同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整体转辙式单轨道岔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双向自锁器包括齿向相反布置的双棘轮结构,所述双棘轮结构包括两个竖向同轴设置的棘轮以及与两个棘轮对应的棘爪,所述转轴与两个棘轮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整体转辙式单轨道岔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罩,所述密封罩与所述轴座可拆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小科吴宝昌杨再强杨云刘伟罗浪杨华胜龚洪超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华渝重工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