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外墙保温性能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227431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1 0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外墙保温性能检测装置,涉及建筑工程检测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对称安装在外墙体两侧的两个保温机构;保温机构包括内保温壳体和外保温壳体;内保温壳体内设有用于检测外墙体靠近内保温壳体一侧的第一温度感应模块,内保温壳体还安装有第一加热模块;外保温壳体内设有用于检测外保温壳体和内保温壳体之间区域温度的第二温度感应模块,外保温壳体内还设有一第二加热模块以及用于使外保温壳体和内保温壳体之间区域的气体产生对流的风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外保温壳体和内保温壳体配合,同时通过温度感应模块和加热模块构成恒温控制系统,使得位于墙体两侧分别处于恒定的温度范围下进行检测,降低外界环境因素对检测的干扰。

Testing device for thermal insulation performance of building exterior wa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外墙保温性能检测装置
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检测
,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外墙保温性能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新建建筑物对保温隔热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物中墙体的热交换占房屋整体热交换的比例较大,所以墙体的保温性能也就成为了评定房屋保温隔热性能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建筑工程检测的重要内容。现有的墙体保温性能检测方法需要持续的时间往往较长,而现有的墙体保温性能检测装置需要人工长期值守和测算读数,即耗费人力,检测精度也容易受到各种误差的影响,导致检测结果不精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外墙保温性能检测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墙体保温性能检测装置耗费人力、检测结果不精确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为一种建筑外墙保温性能检测装置,包括对称安装在外墙体两侧的两个保温机构;所述保温机构包括内保温壳体和外保温壳体;所述内保温壳体内设有用于检测所述外墙体靠近所述内保温壳体一侧的第一温度感应模块,所述内保温壳体还安装有一第一加热模块;所述外保温壳体内设有用于检测外保温壳体和内保温壳体之间区域温度的第二温度感应模块,所述外保温壳体内还设有一第二加热模块以及用于使外保温壳体和内保温壳体之间区域的气体产生气体对流的风机;位于所述外保温壳体的两端部分别设有一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内保温壳体外底部与外保温壳体内顶部之间连接有若干弹性伸缩杆。进一步地,所述外保温壳体的底部滑动配合有一升降平台,所述升降平台固定在一移动小车顶部;所述移动小车的一侧设有一L型限位板并沿所述L型限位板长度方向上设有若干限位杆;所述移动小车顶部靠近L型限位板的一侧还设有一支柱,所述支柱由下至上等间隙设有至少两个紧固螺杆。进一步地,所述外保温壳体的底侧面设有若干滑块,所述升降平台上表面设有与滑块相配合滑动的滑槽。进一步地,所述移动小车的底部设有自带刹车的地脚轮。进一步地,所述内保温壳体内设有一第一气压传感器,所述外保温壳体内设有一第二气压传感器。进一步地,所述内保温壳体与外墙体接触侧开口处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外保温壳体与外墙体接触侧开口处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结构相同。进一步地,所述保温机构还包括一单片机,所述单片机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有风机、第一加热模块、第二加热模块、触摸显示屏;所述单片机的信号接收端连接有第一气压传感器、第二气压传感器、第二温度感应模块和第一温度感应模块。进一步地,所述升降平台为一液压升降平台;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伸缩杆包括相互套接的内杆体和外套杆,所述内杆体和外套杆之间设有弹簧。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外保温壳体和内保温壳体配合,同时通过温度感应模块和加热模块构成恒温控制系统,使得位于墙体两侧分别处于一个恒定的温度范围下进行检测,降低外界环境因素对检测的干扰,同时本技术通过移动小车、升降平台和紧固螺杆组成的保温机构安装结构,使得安装操作方便简单。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保温性能检测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恒温系统控制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2所示,本技术为一种建筑外墙保温性能检测装置,包括对称安装在外墙体1两侧的两个保温机构;保温机构包括内保温壳体2和外保温壳体3;内保温壳体2内设有用于检测外墙体1靠近内保温壳体2一侧的第一温度感应模块21,内保温壳体2还安装有一第一加热模块;外保温壳体3内设有用于检测外保温壳体3和内保温壳体2之间区域温度的第二温度感应模块35,外保温壳体3内还设有一第二加热模块以及用于使外保温壳体3和内保温壳体2之间区域的气体产生气体对流的风机32;位于外保温壳体3的两端部分别设有一进气口34和出气口31;内保温壳体2外底部与外保温壳体3内顶部之间连接有若干弹性伸缩杆33。优选地,外保温壳体3的底部滑动配合有一升降平台5,升降平台5固定在一移动小车4顶部;移动小车4的一侧设有一L型限位板42并沿L型限位板42长度方向上设有若干限位杆43;移动小车4顶部靠近L型限位板42的一侧还设有一支柱44,支柱44由下至上等间隙设有至少两个紧固螺杆45。优选地,外保温壳体3的底侧面设有若干滑块,升降平台5上表面设有与滑块相配合滑动的滑槽。优选地,移动小车4的底部设有自带刹车的地脚轮41。优选地,内保温壳体2内设有一第一气压传感器,外保温壳体3内设有一第二气压传感器。优选地,内保温壳体2与外墙体1接触侧开口处设有第一密封圈,外保温壳体3与外墙体1接触侧开口处设有第二密封圈,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结构相同。优选地,保温机构还包括一单片机,单片机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有风机32、第一加热模块、第二加热模块、触摸显示屏;单片机的信号接收端连接有第一气压传感器、第二气压传感器、第二温度感应模块35和第一温度感应模块21。优选地,升降平台5为一液压升降平台;优选地,弹性伸缩杆33包括相互套接的内杆体和外套杆,内杆体和外套杆之间设有弹簧。优选地,第二温度感应模块35和第一温度感应模块21均采用PT100温度传感器;单片机14为可编程89S51单片机;第一气压传感器和第二气压传感器均采用LC-QA1型号;第一加热模块和第二加热模块的功率均从0~500W可渐调;风机32的尺寸为97*94*33mm,选用台达9733涡轮鼓风机。使用时包括:A、先在外墙体1的外侧安装上述保温机构,并通过拧动紧固螺杆45使得内保温壳体2和外保温壳体3密封贴合在外墙体上,并在外墙体1和外保温壳体3结合部位刷覆密封胶,通过外保温壳体3上的进气口34向外保温壳体3内充气使得外保温壳体3内的气压等于1.2倍外界大气压,此时停止供气,等待3分钟后检测外保温壳体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建筑外墙保温性能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安装在外墙体(1)两侧的两个保温机构;所述保温机构包括内保温壳体(2)和外保温壳体(3);/n所述内保温壳体(2)内设有用于检测所述外墙体(1)靠近所述内保温壳体(2)一侧的第一温度感应模块(21),所述内保温壳体(2)还安装有一第一加热模块;/n所述外保温壳体(3)内设有用于检测外保温壳体(3)和内保温壳体(2)之间区域温度的第二温度感应模块(35),所述外保温壳体(3)内还设有一第二加热模块以及用于使外保温壳体(3)和内保温壳体(2)之间区域的气体产生气体对流的风机(32);位于所述外保温壳体(3)的两端部分别设有一进气口(34)和出气口(31);/n所述内保温壳体(2)外底部与外保温壳体(3)内顶部之间连接有若干弹性伸缩杆(33)。/n

【技术特征摘要】
1.建筑外墙保温性能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安装在外墙体(1)两侧的两个保温机构;所述保温机构包括内保温壳体(2)和外保温壳体(3);
所述内保温壳体(2)内设有用于检测所述外墙体(1)靠近所述内保温壳体(2)一侧的第一温度感应模块(21),所述内保温壳体(2)还安装有一第一加热模块;
所述外保温壳体(3)内设有用于检测外保温壳体(3)和内保温壳体(2)之间区域温度的第二温度感应模块(35),所述外保温壳体(3)内还设有一第二加热模块以及用于使外保温壳体(3)和内保温壳体(2)之间区域的气体产生气体对流的风机(32);位于所述外保温壳体(3)的两端部分别设有一进气口(34)和出气口(31);
所述内保温壳体(2)外底部与外保温壳体(3)内顶部之间连接有若干弹性伸缩杆(3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外墙保温性能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保温壳体(3)的底部滑动配合有一升降平台(5),所述升降平台(5)固定在一移动小车(4)顶部;所述移动小车(4)的一侧设有一L型限位板(42)并沿所述L型限位板(42)长度方向上设有若干限位杆(43);
所述移动小车(4)顶部靠近L型限位板(42)的一侧还设有一支柱(44),所述支柱(44)由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礼良
申请(专利权)人:青海诺安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青海;6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