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芯体吸收物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18574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31 23: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吸收人体排泄物且一次性使用的复合芯体吸收物品,包括透液性面层、不透液性底层以及设于两者之间的复合芯体,所述复合芯体包括第一吸收芯、第二吸收芯、第三吸收芯以及亲水面层,所述第一吸收芯与第二吸收芯设于所述第三吸收芯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吸收芯与第二吸收芯两者之间的横向间隔为5~30mm,所述亲水面层的横向两侧沿向下向内折叠以包裹住所述第一吸收芯、第二吸收芯以及第三吸收芯,所述第一吸收芯和第二吸收芯的纵向长度一样,所述第一吸收芯与第三吸收芯的纵向长度比为0.5~1:1,所述亲水面层的下表面位于所述第一吸收芯和第二吸收芯横向间隔部分与第三吸收芯上表面固接。

A compound core absorption art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芯体吸收物品
本技术涉及一次性卫生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芯体吸收物品。
技术介绍
传统的纸尿裤主要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叠层设置的透液性面层、吸收体及不透液性底层,该吸收体用于吸收和保持人体排泄液,透液性面层用于与身体接触时提供舒适和干爽的感觉,同时允许液体自由通过,进入下层的吸收体,不透液性底层用于将吸收液体保持在吸收体中,从而防止被吸收的液体弄脏穿戴者的裤子。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吸收物品中的芯体在制作过程中,材料多为高分子吸水树脂和绒毛桨的混合,芯体在吸收排泄物时,芯体表面的高分子吸水树脂与绒毛桨能够在第一时间对排泄物进行吸收,但存在于芯体内部的吸水材料却无法发挥其作用,导致吸收效果不佳,无法保证或提高芯体的吸收量,且导致生产材料的浪费。如申请日为2016年10月28日的中国专利CN106510971A公开了一种复合芯体及使用该复合芯体的一次性护理卫生用品,包括:表层、底层和第一吸收层,所述第一吸收层设置于所述表层与所述底层之间;所述第一吸收层上沿其宽度方向依次划分有第一吸水区、通道区和第二吸水区;所述第一吸水区内和所述第二吸水区内均含有高分子吸水树脂,所述通道区内含有绒毛桨。该技术方案将吸收芯划分成多个区域,将高分子吸水树脂与绒毛桨分区布置,但该结构仍然无法使位于下方的芯体材料被充分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复合芯体吸收物品,其主要解决了现有吸收物品中芯体利用率低、吸收效果差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复合芯体吸收物品,包括透液性面层、不透液性底层以及设于两者之间的复合芯体,定义所述透液性面层具有沿着宽度方向的横向及沿着长度方向的纵向,位于所述透液性面层上表面横向两侧分别设有防漏隔边,所述复合芯体包括第一吸收芯、第二吸收芯、第三吸收芯以及亲水面层,所述第一吸收芯与第二吸收芯设于所述第三吸收芯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吸收芯与第二吸收芯两者之间的横向间隔为5~30mm,所述亲水面层的横向两侧沿向下向内折叠以包裹住所述第一吸收芯、第二吸收芯以及第三吸收芯,所述第一吸收芯和第二吸收芯的纵向长度一样,所述第一吸收芯与第三吸收芯的纵向长度比为0.5~1:1,所述亲水面层的下表面位于所述第一吸收芯和第二吸收芯横向间隔部分与第三吸收芯上表面固接。进一步的改进是:上述复合芯体吸收物品,所述第一吸收芯、第二吸收芯均由绒毛桨和吸水树脂的混合物组成。进一步的改进是:上述复合芯体吸收物品,所述第三吸收芯由上层材料、膨松无纺布及下层材料依次层叠设置而成,所述膨松无纺布上下两个侧面喷洒有吸水树脂。进一步的改进是:上述复合芯体吸收物品,所述第三吸收芯的上层材料与下层材料均是无纺布、无尘纸和卫生纸中的一种材料。进一步的改进是:上述复合芯体吸收物品,所述亲水面层下表面与第三吸收芯上表面的固接部分设有2~3层粘胶层。进一步的改进是:上述复合芯体吸收物品,所述第一吸收芯与第二吸收芯之间设有第四吸收芯和/或第五吸收芯,且相邻两个吸收芯的横向间隔介于5~10mm。进一步的改进是:上述复合芯体吸收物品,所述第一吸收芯与第二吸收芯两者之间的横向间隔为10~20mm。进一步的改进是:上述复合芯体吸收物品,所述透液性面层其液体可透过部分的纵向长度比复合芯体的纵向长度长15~30mm。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传统由绒毛桨与吸水树脂混合制得的芯体有其自身的吸收速度快、导流效果好等优点,同时也有反渗量相对较大、芯体强度低等弱点;特别是在采用复合芯体结构时,低平方克重的绒毛桨与吸水树脂混合物在成形与转移时当线速度超过每分钟400片时表现得非常不稳定,这是因为传统的芯体剥离工艺及输送工艺所导致的,本技术通过利用传统芯体的吸收快、导流好的特点,同时利用第三吸收芯吸收量大、成本低、强度高等优点,使得传统吸收物品芯体结构的固有矛盾通过复合芯体得到明显的缓和,既保留的吸收速度和导流效果,芯体吸收液体后的湿强度也到明显的提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复合芯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复合芯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实施例参考图1、图2及图3,一种复合芯体吸收物品,包括透液性面层1、不透液性底层2以及设于两者之间的复合芯体3,定义所述透液性面层1具有沿着宽度方向的横向及沿着长度方向的纵向,位于所述复合芯体3横向两侧的所述透液性面层1其横向两侧分别设有防漏隔边4,所述复合芯体3包括吸收芯31、吸收芯32、吸收芯33以及亲水面层34,所述吸收芯31与吸收芯32设于所述吸收芯33的上表面,所述吸收芯31与吸收芯32两者之间的横向间隔a为10mm,所述亲水面层34的横向两侧沿向下向内折叠以包裹住所述吸收芯33,所述吸收芯31和吸收芯32沿纵向方向的长度比吸收芯33短20mm,所述亲水面层位于横向间隔a的位置与吸收芯33上表面固接,这里所述的固接是由三层胶层实现,即在固接之前,在亲水面层34的下表面对应固接的位置通过三道施胶工艺形成三层胶层,然后再与吸收芯33的上表面固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吸收芯33由上至下由上层无尘纸331、膨松无纺布333及下层无尘纸332依次层叠设置而成,所述膨松无纺布333上下两侧面分别喷洒吸水树脂,所述吸收芯31、吸收芯32都是由绒毛桨和吸水树脂的混合物组成,所述透液性面层1中其液体可通过部分的纵向长度比复合芯体3的纵向长度长30mm,这样当透液性面层1与不透液性底层2在纵向两端固接时,复合芯体3的纵向两端被包裹在透液性面层1和不透液性底层2之间。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吸收芯31与吸收芯32两者之间的横向间隔a为5~30mm均可,优选10~20mm,具体可根据需求选择,在该区间内的数值均为本技术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参考图4,实施例二公开另一种复合芯体结构,其与实施例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所述复合芯体中,吸收芯33上表面沿横向并列设有三个吸收芯,其分别为吸收芯31’、吸收芯32’、吸收芯36’,该三个吸收芯彼此的横向间隔a’为8mm。位于各横向间隔a’的位置,所述亲水面层34与吸收芯3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设置。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技术,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技术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芯体吸收物品,包括透液性面层、不透液性底层以及设于两者之间的复合芯体,定义所述透液性面层具有沿着宽度方向的横向及沿着长度方向的纵向,位于所述透液性面层上表面横向两侧分别设有防漏隔边,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芯体包括第一吸收芯、第二吸收芯、第三吸收芯以及亲水面层,所述第一吸收芯与第二吸收芯设于所述第三吸收芯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吸收芯与第二吸收芯两者之间的横向间隔为5~30mm,所述亲水面层的横向两侧沿向下向内折叠以包裹住所述第一吸收芯、第二吸收芯以及第三吸收芯,所述第一吸收芯和第二吸收芯的纵向长度一样,所述第一吸收芯与第三吸收芯的纵向长度比为0.5~1:1,所述亲水面层的下表面位于所述第一吸收芯和第二吸收芯横向间隔部分与第三吸收芯上表面固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芯体吸收物品,包括透液性面层、不透液性底层以及设于两者之间的复合芯体,定义所述透液性面层具有沿着宽度方向的横向及沿着长度方向的纵向,位于所述透液性面层上表面横向两侧分别设有防漏隔边,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芯体包括第一吸收芯、第二吸收芯、第三吸收芯以及亲水面层,所述第一吸收芯与第二吸收芯设于所述第三吸收芯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吸收芯与第二吸收芯两者之间的横向间隔为5~30mm,所述亲水面层的横向两侧沿向下向内折叠以包裹住所述第一吸收芯、第二吸收芯以及第三吸收芯,所述第一吸收芯和第二吸收芯的纵向长度一样,所述第一吸收芯与第三吸收芯的纵向长度比为0.5~1:1,所述亲水面层的下表面位于所述第一吸收芯和第二吸收芯横向间隔部分与第三吸收芯上表面固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芯体吸收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收芯、第二吸收芯均由绒毛桨和吸水树脂的混合物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芯体吸收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吸收芯由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宗哲叶俊鸿谢锡佳利莉蔡光合王添辉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茵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