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恒温手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17386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31 2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恒温手套,基于现有手套结构进行创新设计,引入智能化控制结构,在温控模块(3)的协调控制下,实现所设计发热片(4)与温度传感器模块(5)的组合应用,能够针对手套实现温度调节与恒温控制,如此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在达到最佳温度时持续保温,保温效果好,用户使用体验良好,无论是在户外还是在寒冷的北方,都能够使使用者手部保持温暖,提升使用感受。

A kind of intelligent constant temperature glov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恒温手套
本技术涉及一种智能恒温手套,属于保暖理疗

技术介绍
在寒冷的冬天,手套是人们用来取暖的必需品,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人们对于手套的取暖保温的性能要求更高,但是常规的手套只能通过使用者的体温来获取热量,不能产生热量,只能通过增加手套的厚度来加强手套保温效果,这使得手套笨重不灵活,并且不容易脱戴。专利号CN201521023262.6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加热手套,包括手套本体、碳纤维发热丝、控制模块、锂电池,所述手套本体包括手套外层和内衬双层结构;所述碳纤维发热丝设于手套外层和内衬之间手背和沿着手指侧边的位置;碳纤维发热丝与控制模块、锂电池电路连接,人体穿上手套,碳纤维发热丝产生远红外光波辐射至手指侧面产生热量。所述手套外层的手掌面对应大拇指和食指位置缝制一层金属导电丝网,人体穿上手套对应大拇指和食指通过金属导电丝网这一层实现触摸屏的控制。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控制电路板和设于控制电路板上的单片机、蓝牙芯片、多功能按键和LED指示灯,控制电路板还设有充放电电路和设有DC接头的连接线。但是该种碳纤维加热手套,通过碳纤维发热丝对手进行加热,由于手套内部空气不流动,长时间使用,手上会出汗,保温效果变差,并且这种加热手套不能实现智能化控制,带上手套之后就无法调整手套设定的温度,无法满足使用者的弹性需求,所以仍有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拥有智能化控制结构,能够实现调温,提升使用感受的智能恒温手套。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智能恒温手套,包括手套本体、电源模块和温控模块,以及分别与温控模块相连接的发热片、温度传感器模块、控制按键;电源模块分别与上述各装置相连进行供电;手套本体包括内外对接的表层结构与内衬结构;发热片和温度传感器模块固定设置于手套本体上、手背部位所对应表层结构与内衬结构之间的位置;电源模块和温控模块固定设置于手套本体上、手腕部位所对应表层结构与内衬结构之间的位置,控制按键固定设置于手套本体上、手腕部位所对应的外表面位置。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与所述温控模块相连接的LED屏显模块,LED屏显模块固定设置于所述手套本体上、手腕部位所对应的外表面位置。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移动终端、以及与所述温控模块相连接的无线通信模块,温控模块经无线通信模块外接移动终端。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源模块提供3.3V电压和5V电压,所述温控模块为STM32f103ZET6芯片,温控模块的所有VDD引脚均对接电源模块所提供3.3V电压,温控模块的所有VSS引脚均接地;温控模块的PC14-OSC32_IN引脚和PC15_OSC32_OUT引脚分别对接晶振Y2的两端,同时晶振Y2的两端分别连接瓷片电容C13的其中一端、瓷片电容C14的其中一端,瓷片电容C13的另一端与瓷片电容C14的另一端彼此对接、并接地;温控模块的VDDA引脚串联电阻R10后对接电源模块所提供3.3V电压,同时,温控模块的VDDA引脚与VSSA引脚之间并联电容C11和电容C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源模块包括HLK-PM01隔离开关电源芯片、电容C1、充电电池、AMS1117-3.3稳压芯片、电容C2和极性电容C3,其中,HLK-PM01隔离开关电源芯片输入端分别对接电网火线与电网零线,用于外接220V交流电源;HLK-PM01隔离开关电源芯片的接地端接地、并对接所述充电电池的负极,HLK-PM01隔离开关电源芯片输出端对接充电电池的正极,向充电电池正极输出5V直流电,同时,HLK-PM01隔离开关电源芯片输出端与接地端之间连接电容C1;HLK-PM01隔离开关电源芯片输出端对接AMS1117-3.3稳压芯片的输入端,同时向外提供5V电压输出,AMS1117-3.3稳压芯片的接地端与HLK-PM01隔离开关电源芯片的接地端相连,AMS1117-3.3稳压芯片的其中一输出端向外提供3.3V电压输出,同时该端分别对接电容C2的其中一端、极性电容C3的正极,电容C2的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3的负极相连、并接地。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串口转USB电路,所述发热片为USB接口发热片,串口转USB电路包括PNP型三极管Q4、NPN型三极管Q3、二极管D1、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晶振Y1、CH340G芯片和USB接口;CH340G芯片的TXD引脚连接温控模块的PA9引脚,CH340G芯片的RXD号引脚连接温控模块的PA10引脚,CH340G芯片的VCC引脚对接电源模块所提供5V电压,同时CH340G芯片的VCC引脚分别对接电容C6的其中一端、电容C7的其中一端,电容C6的另一端与电容C7的另一端相连、并接地,CH340G芯片的RTS引脚分别连接NPN型三极管Q3的E极、电阻R8的其中一端,CH340G芯片的DTR引脚串联电阻R7后、对接NPN型三极管Q3的B极,CH340G芯片的V3引脚串联电容C8后、与CH340G芯片的GND引脚相连、并接地,CH340G芯片的XI引脚与XO引脚分别对接晶振Y1的两端,同时CH340G芯片的XI引脚与XO引脚分别对接电容C9的其中一端、电容C10的其中一端,电容C9的另一端与电容C10的另一端相连并接地;CH340G芯片的D+引脚与D-引脚对接USB接口,USB接口发热片连接USB接口;NPN型三极管Q3的C极分别连接电阻R5的其中一端、二极管D1的阴极,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电源模块所提供3.3V电压,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温控模块的NRST引脚,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PNP型三极管Q4的B极,PNP型三极管Q4的E极连接电源模块所提供3.3V电压,PNP型三极管Q4的C极串联电阻R9后、对接温控模块的BOOT0引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温度传感器模块包括DS18B20温度传感器和电阻R6,其中,DS18B20温度传感器的VCC端分别连接电源模块所提供3.3V电压、以及电阻R6的其中一端,DS18B20温度传感器的DQ端分别对接电阻R6的另一端、以及温控模块的PB0引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LED屏显模块为18pin接口屏显模块,LED屏显模块的1号引脚接地,LED屏显模块的2号引脚对接电源模块所提供3.3V电压,且1号引脚和2号引脚分别对接电容C5的两端;LED屏显模块的I2C总线时钟引脚连接温控模块的PD3号引脚;LED屏显模块的FIFO写复位引脚连接温控模块的PD6引脚,LED屏显模块的I2C数据引脚连接温控模块的PG13号引脚,LED屏显模块的FIFO度复位引脚连接温控模块的PG14号引脚,LED屏显模块的FIFO使能引脚连接温控模块的PG15引脚;LED屏显模块的各个并口数据引脚分别对接温控模块上的各个输出引脚;LED屏显模块的FIFO读时钟引脚连接温控模块的PB4引脚,LED屏显模块的FIFO写使能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恒温手套,其特征在于:包括手套本体(1)、电源模块(2)和温控模块(3),以及分别与温控模块(3)相连接的发热片(4)、温度传感器模块(5)、控制按键(6);电源模块(2)分别与上述各装置相连进行供电;手套本体(1)包括内外对接的表层结构与内衬结构;发热片(4)和温度传感器模块(5)固定设置于手套本体(1)上、手背部位所对应表层结构与内衬结构之间的位置;电源模块(2)和温控模块(3)固定设置于手套本体(1)上、手腕部位所对应表层结构与内衬结构之间的位置,控制按键(6)固定设置于手套本体(1)上、手腕部位所对应的外表面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恒温手套,其特征在于:包括手套本体(1)、电源模块(2)和温控模块(3),以及分别与温控模块(3)相连接的发热片(4)、温度传感器模块(5)、控制按键(6);电源模块(2)分别与上述各装置相连进行供电;手套本体(1)包括内外对接的表层结构与内衬结构;发热片(4)和温度传感器模块(5)固定设置于手套本体(1)上、手背部位所对应表层结构与内衬结构之间的位置;电源模块(2)和温控模块(3)固定设置于手套本体(1)上、手腕部位所对应表层结构与内衬结构之间的位置,控制按键(6)固定设置于手套本体(1)上、手腕部位所对应的外表面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智能恒温手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温控模块(3)相连接的LED屏显模块(7),LED屏显模块(7)固定设置于所述手套本体(1)上、手腕部位所对应的外表面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智能恒温手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移动终端、以及与所述温控模块(3)相连接的无线通信模块,温控模块(3)经无线通信模块外接移动终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智能恒温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2)提供3.3V电压和5V电压,所述温控模块(3)为STM32f103ZET6芯片,温控模块(3)的所有VDD引脚均对接电源模块(2)所提供3.3V电压,温控模块(3)的所有VSS引脚均接地;温控模块(3)的PC14-OSC32_IN引脚和PC15_OSC32_OUT引脚分别对接晶振Y2的两端,同时晶振Y2的两端分别连接瓷片电容C13的其中一端、瓷片电容C14的其中一端,瓷片电容C13的另一端与瓷片电容C14的另一端彼此对接、并接地;温控模块(3)的VDDA引脚串联电阻R10后对接电源模块(2)所提供3.3V电压,同时,温控模块(3)的VDDA引脚与VSSA引脚之间并联电容C11和电容C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智能恒温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2)包括HLK-PM01隔离开关电源芯片、电容C1、充电电池、AMS1117-3.3稳压芯片、电容C2和极性电容C3,
其中,HLK-PM01隔离开关电源芯片输入端分别对接电网火线与电网零线,用于外接220V交流电源;HLK-PM01隔离开关电源芯片的接地端接地、并对接所述充电电池的负极,HLK-PM01隔离开关电源芯片输出端对接充电电池的正极,向充电电池正极输出5V直流电,同时,HLK-PM01隔离开关电源芯片输出端与接地端之间连接电容C1;HLK-PM01隔离开关电源芯片输出端对接AMS1117-3.3稳压芯片的输入端,同时向外提供5V电压输出,AMS1117-3.3稳压芯片的接地端与HLK-PM01隔离开关电源芯片的接地端相连,AMS1117-3.3稳压芯片的其中一输出端向外提供3.3V电压输出,同时该端分别对接电容C2的其中一端、极性电容C3的正极,电容C2的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3的负极相连、并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智能恒温手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串口转USB电路,所述发热片(4)为USB接口发热片,串口转USB电路包括PNP型三极管Q4、NPN型三极管Q3、二极管D1、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甜甜郭迎庆冯皓荻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林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