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恒温控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恒温控制
,特别涉及一种智能恒温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恒温控制装置,是一款用于自动控制温度的仪器,采用微电脑全自动仿智逻辑设计,可编程定时、温度选择,当加热设备温度超过预置的过热保护温度时,温控器自动切断加热设备电源。现有的恒温控制装置在使用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恒温控制误差较大;二是恒温控制装置难以收放线路和固定,不仅复杂而且繁琐,由于恒温控制装置不仅有线路还有磁性头,所以收放起来较为麻烦,且较为耗费时间,如若直接取走则会使得线路断裂,同时恒温控制装置固定较为复杂,不仅浪费了时间,同时增加了工作难度,带来了经济损失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智能恒温控制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恒温控制装置,通过设计恒温控制模块降低控温误差以及收纳机构用于收放线路和固定,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恒温控制装置在使用时存在着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智能恒温控制装置,包括恒温控制装置主体,所述恒温控制装置主体的中间设置有外壳,所述恒温控制装置主体的一侧设置有收纳机构,所述收纳机构包括收纳筒,且收纳筒固定安装于外壳的一侧,所述收纳筒的内壁固定安装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上端固定安装有挤压弹簧,所述收纳筒的顶端设置有保护帽,所述收纳筒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导线,且导线贯穿于安装座、挤压弹簧与保护帽的内部,所述导线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磁性头,所述挤压弹簧的上端安装有卡圈,所述导线的圆周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卡块,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恒温控制装置,包括恒温控制装置主体(8),所述恒温控制装置主体(8)的中间设置有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控制装置主体(8)的一侧设置有收纳机构,所述收纳机构包括收纳筒(14),且收纳筒(14)固定安装于外壳(1)的一侧,所述收纳筒(14)的内壁固定安装有安装座(22),所述安装座(22)的上端固定安装有挤压弹簧(15),所述收纳筒(14)的顶端设置有保护帽(10),所述收纳筒(14)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导线(21),且导线(21)贯穿于安装座(22)、挤压弹簧(15)与保护帽(10)的内部,所述导线(2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磁性头(7),所述挤压弹簧(15)的上端安装有卡圈(23),所述导线(21)的圆周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卡块(24),且卡块(24)位于卡圈(23)的下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恒温控制装置,包括恒温控制装置主体(8),所述恒温控制装置主体(8)的中间设置有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控制装置主体(8)的一侧设置有收纳机构,所述收纳机构包括收纳筒(14),且收纳筒(14)固定安装于外壳(1)的一侧,所述收纳筒(14)的内壁固定安装有安装座(22),所述安装座(22)的上端固定安装有挤压弹簧(15),所述收纳筒(14)的顶端设置有保护帽(10),所述收纳筒(14)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导线(21),且导线(21)贯穿于安装座(22)、挤压弹簧(15)与保护帽(10)的内部,所述导线(2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磁性头(7),所述挤压弹簧(15)的上端安装有卡圈(23),所述导线(21)的圆周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卡块(24),且卡块(24)位于卡圈(23)的下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恒温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内部前端通过四组螺钉固定安装有PCB板(25),所述PCB板(25)的上端设置有恒温控制模块与中央处理器,所述电线(2)的一端与中央处理器连接,所述中央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恒温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显示屏(9)、操作按钮(4)与插座(5)的输出端均与中央处理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导线(21)的输入端与恒温控制模块的输出端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恒温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控制装置主体(8)的后端设置有拆卸机构,所述恒温控制模块包括熔断器F1~F3,变压器T1、T2,三极管Q1~Q4,双基二极管Q5,电阻R1~R11,二极管D1~D4,隔离开关QS1、QS2,电容C1、C2,发热元件EH,三极管Q5~Q7,滑动变阻器R12,稳压二极管D5~D7,可控硅整流器D8,热敏电阻Rt。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智能恒温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开关QS1连接有熔断器F1,所述隔离开关QS2连接有熔断器F2,所述隔离开关QS1、QS2的另一端分别接有外接接口,所述变压器T1一侧的顶端连接有熔断器F2,所述变压器T1一侧的底端连接有熔断器F3,所述熔断器F3的另一端连接有熔断器F1,所述变压器T1的另一侧的顶端连接有二极管D1的正极和二极管D3的负极,所述变压器T1的另一侧的底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和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2负极连接有二极管D1的负极和稳压二极管D5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有二极管D3的正极和稳压二极管D5的正极,所述稳压二极管D5的正极和负极分别连接有稳压二极管R6和电阻R1,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有热敏电阻Rt和滑动变阻器R12,所述滑动变阻器R12的滑杆和R12的另一端均与稳压二极管D6的正极相连,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有电阻R4,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有电阻R4,所述电阻R4连接有电阻R3,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有电阻R6,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电阻R3相连,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有电阻R2,所述电阻R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洪善,仝海燕,刘玉梅,蒋伟,贾爽,
申请(专利权)人: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