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外除湿一体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02966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4 19: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内外除湿一体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库房、除湿机本体,所述库房包括库房本体、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循环风机,所述第一隔板竖直内置于所述库房本体,该内外除湿一体机在使用时,用户可将转换门调节至靠近所述排气口的一侧,使得排气口闭合,并且将排湿口打开,开启电加热装置、空气源热泵、循环风机、排湿风机、蒸发风机,即可构成内循环模式;用户将转换门调节至远离排气口的一侧,使得排气口开启,并且将排湿口、第一新风口、第二新风口打开,关闭电加热装置,开启空气源热泵、循环风机、排湿风机、蒸发风机,即可构成外循环模式,使得一台机具有两种功能,根据需要切换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外除湿一体机
本技术涉及烘干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内外除湿一体机。
技术介绍
现在市场上的热泵烘干机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循环式烘干机,一种是内循环式烘干机,其中,外循环式烘干机的运行能效与外界温度有很大关系,一般情况下,当外界温度较高时,外循环式烘干机才可以正常运行,相反的,外界温度较低时,外循环式烘干机就无法进行正常工作,因此,对外界温度的要求较高;而内循环式烘干机的运行不受外界温度影响,适应性强,其主要升温方式来自于其他辅助热源,但是,当外界温度较高时,内循环式烘干机的能效比与外循环式烘干机相比就会较低,也就是说当外界温度较高时内循环式烘干机的使用成本会相对偏高,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内外除湿一体机,解决现有技术中热泵烘干机功能单一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内外除湿一体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库房、除湿机本体,所述库房包括库房本体、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循环风机,所述第一隔板竖直内置于所述库房本体,并且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库房本体内腔分隔成呈左右相对布置的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所述第一隔板的上端与所述库房本体内腔顶面之间设置有第一导气槽,所述第一导气槽连通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一隔板上开设有多个通风口,所述循环风机为多个,多个所述循环风机一一对应安装于多个所述通风口内;所述第二隔板水平内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并且所述第二隔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隔板的上端固定,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第二腔体分隔成呈上下相对布置的第二上腔体及第二下腔体,所述第二隔板的另一侧与所述库房本体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导气槽;所述第二导气槽连通所述第二上腔体与所述第二下腔体;所述除湿机本体包括机箱、排湿风机、第三隔板、换热芯体、空气源热泵、蒸发风机、转换门,所述机箱的一侧靠近所述库房本体的一侧布置;所述第三隔板内置于所述机箱,且所述第三隔板将所述机箱的内腔分隔成左右相对布置的第三腔体及第四腔体,所述蒸发风机内置于所述第四腔体,且所述蒸发风机将所述第四腔体分隔成呈上下布置的第四上腔体及第四下腔体,所述蒸发风机的出风端朝上布置;所述换热芯体设置于所述第三腔体的中部,并且所述换热芯体将所述第三腔体分隔成呈上下布置的第三上腔体及第三下腔体,所述换热芯体内设置有第一换热管及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上腔体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下腔体连通;所述第三隔板的下端与所述机箱本体内腔底面之间设置有第三导气槽,所述第三导气槽连通所述第三下腔体与所述第四下腔体;所述空气源热泵包括压缩机、蒸发器及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内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并且所述冷凝器将所述第一腔体分隔成呈上下布置的第一上腔体及第一下腔体,所述第一下腔体内设置有电加热装置;所述蒸发器内置于所述第三导气槽,所述压缩机设置于所述第四下腔体;所述第三上腔体顶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一上腔体连通的排湿口;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下腔体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上腔体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外壁贴敷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布置;所述排湿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三上腔体,并且排湿风机设置于所述换热芯体的上方,所述排湿风机的出风端朝下布置;所述转换门内置于所述第四上腔体,所述转换门的上端与所述第四上腔体的顶面铰接,所述第四上腔体靠近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一侧开设有新风口,所述第四上腔体远离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一侧开设有排气口,所述转换门运动至所述排气口一侧时,所述排气口闭合;所述转换门运动至远离所述排气口一侧时,所述排气口开启,并且此时所述第二换热管与所述蒸发风机之间的气流断开;所述新风口及所述排湿口均可单独开启/闭合;其中,所述通风口连通所述第一下腔体与所述第二下腔体;所述循环风机的吹风端相对所述第二下腔体布置;所述第一导气槽连通所述第一上腔体与所述第二上腔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该内外除湿一体机在使用时,用户可将所述转换门调节至靠近所述排气口的一侧,使得所述排气口闭合,并且将所述排湿口打开,开启所述电加热装置、空气源热泵、循环风机、排湿风机、蒸发风机,即可构成内循环模式;用户将所述转换门调节至远离所述排气口的一侧,使得所述排气口开启,并且将所述排湿口、第一新风口、第二新风口打开,关闭所述电加热装置,开启空气源热泵、循环风机、排湿风机、蒸发风机,即可构成外循环模式,使得一台机具有两种功能,根据需要切换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内循环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外循环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内循环模式中缩小被加热空间后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外除湿一体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库房1、除湿机本体2,所述库房包括库房本体11、第一隔板12、第二隔板13、循环风机14。所述第一隔板12竖直内置于所述库房本体11,并且所述第一隔板12将所述库房本体11内腔分隔成呈左右相对布置的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所述第一隔板12的上端与所述库房本体11内腔顶面之间设置有第一导气槽12a,所述第一导气槽12a连通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一隔板12上开设有多个通风口,所述循环风机14为多个,多个所述循环风机14一一对应安装于多个所述通风口内;所述第二隔板13水平内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并且所述第二隔板13的一侧与所述第一隔板12的上端固定,所述第二隔板13将所述第二腔体分隔成呈上下相对布置的第二上腔体b1及第二下腔体b2,所述第二隔板13的另一侧与所述库房本体11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导气槽13a;所述第二导气槽13a连通所述第二上腔体b1与所述第二下腔体b2。所述除湿机本体2包括机箱21、排湿风机22、第三隔板23、换热芯体24、空气源热泵、蒸发风机25、转换门26,所述机箱21的一侧靠近所述库房本体11的一侧布置;所述第三隔板23内置于所述机箱21,且所述第三隔板23将所述机箱21的内腔分隔成左右相对布置的第三腔体及第四腔体,所述蒸发风机25内置于所述第四腔体,且所述蒸发风机25将所述第四腔体分隔成呈上下布置的第四上腔体d1及第四下腔体d2,所述蒸发风机25的出风端朝上布置;所述换热芯体24设置于所述第三腔体的中部,并且所述换热芯体24将所述第三腔体分隔成呈上下布置的第三上腔体c1及第三下腔c2体,所述换热芯体24内设置有第一换热管24a及第二换热管24b,所述第一换热管24a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上腔体c1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24a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下腔体c2连通;所述第三隔板23的下端与所述机箱本体21内腔底面之间设置有第三导气槽23a,所述第三导气槽23a连通所述第三下腔体c2与所述第四下腔体d2;所述空气源热泵包括压缩机e、蒸发器f及冷凝器g,所述冷凝器g内置于所述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外除湿一体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库房、除湿机本体,所述库房包括库房本体、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循环风机,所述第一隔板竖直内置于所述库房本体,并且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库房本体内腔分隔成呈左右相对布置的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所述第一隔板的上端与所述库房本体内腔顶面之间设置有第一导气槽,所述第一导气槽连通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一隔板上开设有多个通风口,所述循环风机为多个,多个所述循环风机一一对应安装于多个所述通风口内;所述第二隔板水平内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并且所述第二隔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隔板的上端固定,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第二腔体分隔成呈上下相对布置的第二上腔体及第二下腔体,所述第二隔板的另一侧与所述库房本体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导气槽;所述第二导气槽连通所述第二上腔体与所述第二下腔体;所述除湿机本体包括机箱、排湿风机、第三隔板、换热芯体、空气源热泵、蒸发风机、转换门,所述机箱的一侧靠近所述库房本体的一侧布置;所述第三隔板内置于所述机箱,且所述第三隔板将所述机箱的内腔分隔成左右相对布置的第三腔体及第四腔体,所述蒸发风机内置于所述第四腔体,且所述蒸发风机将所述第四腔体分隔成呈上下布置的第四上腔体及第四下腔体,所述蒸发风机的出风端朝上布置;所述换热芯体设置于所述第三腔体的中部,并且所述换热芯体将所述第三腔体分隔成呈上下布置的第三上腔体及第三下腔体,所述换热芯体内设置有第一换热管及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上腔体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下腔体连通;所述第三隔板的下端与所述机箱本体内腔底面之间设置有第三导气槽,所述第三导气槽连通所述第三下腔体与所述第四下腔体;所述空气源热泵包括压缩机、蒸发器及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内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并且所述冷凝器将所述第一腔体分隔成呈上下布置的第一上腔体及第一下腔体,所述第一下腔体内设置有电加热装置,所述机箱侧壁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三下腔体与外部环境的第二新风口;所述蒸发器内置于所述第三导气槽,所述压缩机设置于所述第四下腔体;所述第三上腔体顶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一上腔体连通的排湿口;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下腔体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上腔体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外壁贴敷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布置;所述排湿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三上腔体,并且排湿风机设置于所述换热芯体的上方,所述排湿风机的出风端朝下布置;所述转换门内置于所述第四上腔体,所述转换门的上端与所述第四上腔体的顶面铰接,所述第四上腔体靠近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新风口,所述第四上腔体远离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一侧开设有排气口,所述转换门运动至所述排气口一侧时,所述排气口闭合;所述转换门运动至远离所述排气口一侧时,所述排气口开启,并且此时所述第二换热管与所述蒸发风机之间的气流断开;所述第一新风口、第二新风口及所述排湿口均可单独开启/闭合;/n其中,所述通风口连通所述第一下腔体与所述第二下腔体;所述循环风机的吹风端相对所述第二下腔体布置;所述第一导气槽连通所述第一上腔体与所述第二上腔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外除湿一体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库房、除湿机本体,所述库房包括库房本体、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循环风机,所述第一隔板竖直内置于所述库房本体,并且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库房本体内腔分隔成呈左右相对布置的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所述第一隔板的上端与所述库房本体内腔顶面之间设置有第一导气槽,所述第一导气槽连通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一隔板上开设有多个通风口,所述循环风机为多个,多个所述循环风机一一对应安装于多个所述通风口内;所述第二隔板水平内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并且所述第二隔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隔板的上端固定,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第二腔体分隔成呈上下相对布置的第二上腔体及第二下腔体,所述第二隔板的另一侧与所述库房本体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导气槽;所述第二导气槽连通所述第二上腔体与所述第二下腔体;所述除湿机本体包括机箱、排湿风机、第三隔板、换热芯体、空气源热泵、蒸发风机、转换门,所述机箱的一侧靠近所述库房本体的一侧布置;所述第三隔板内置于所述机箱,且所述第三隔板将所述机箱的内腔分隔成左右相对布置的第三腔体及第四腔体,所述蒸发风机内置于所述第四腔体,且所述蒸发风机将所述第四腔体分隔成呈上下布置的第四上腔体及第四下腔体,所述蒸发风机的出风端朝上布置;所述换热芯体设置于所述第三腔体的中部,并且所述换热芯体将所述第三腔体分隔成呈上下布置的第三上腔体及第三下腔体,所述换热芯体内设置有第一换热管及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上腔体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下腔体连通;所述第三隔板的下端与所述机箱本体内腔底面之间设置有第三导气槽,所述第三导气槽连通所述第三下腔体与所述第四下腔体;所述空气源热泵包括压缩机、蒸发器及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内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并且所述冷凝器将所述第一腔体分隔成呈上下布置的第一上腔体及第一下腔体,所述第一下腔体内设置有电加热装置,所述机箱侧壁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三下腔体与外部环境的第二新风口;所述蒸发器内置于所述第三导气槽,所述压缩机设置于所述第四下腔体;所述第三上腔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顶詹剑波
申请(专利权)人:随州市华剑烘干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