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机井填充沙子回灌雨水和储蓄水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188570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4 15:26
废机井填充沙子回灌雨水和储蓄水的方法,对废弃的枯井填入沙子,在离地面3~5米处,放入内径30~40公分长度3~5米的水泥管或塑料管,管内放沙子至井口,井口平整的低于地面,让雨水自然流进沙子井,雨水顺着沙子的缝隙渗入井下,水在井里碰到土壤就渗进土壤里,即是对地下土壤进行回灌,井底放入滤水柱,一根水管从滤水柱中心接通到地面上,接上水泵当需要水时,开动水泵就将水抽上来,即是一个地下蓄水池。

The method of filling sand in waste machine well to recharge rainwater and save wa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废机井填充沙子回灌雨水和储蓄水的方法
本技术属于地下深机井的领域。技术背景中国华北平原一带是半干旱地区,很多地方人口密度很大,农田开垦很多,由于雨水偏少,许多年份在庄稼正需要水时天不下雨,等到天下雨时,这一季庄稼要少收几成,多年来人们采用打井浇水,用这个方法来弥补庄稼的缺水,70年代起开始打井,用抽水机抽水,由于机井抽水浇地庄稼好,井越打越多,抽水也越来越先进,在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井越打越深,抽水机功率越来越大,其结果是只有20年左右,多数井没有水了,成为废弃井了。这一口井四十米深,直径四十厘米,计算容积约为五立方米多,也没有人对井进行回灌,就按现状回灌肯定不行,泥土渗水可以,泥土不能经水冲击或者水的搅拌,泥土在水运动冲击时会形成泥浆或者说河泥效应,泥浆或者说河泥是不透水的,另外井壁是垂直的,经过水流趟是会坍塌的,可能是因为这些原因多少年来枯井就这么遗弃了,没有人管了,没有再想别的方法加以利用,反而成为社会的一害。掉下人发生的很少,更多的是许多小生物小动物掉下去就完了。中国的打井技术已经非常完善和先进,近几年还到非洲的加纳,帮助加纳打了1000多口井,解决了当地人民的缺水问题,只是地下水是越取越少的,约旦的井已经打到8000米深,中国有无数地被抽干水的枯井,河水之所以永远在流淌,那是上游不断地下雨,在长江以南,很多地方的水井水位很高,也从来没有枯井一说,这是因为下的雨水充足,渗入到土壤的雨水多,超过了从井里提取的水,如果是干旱地区抽取的地下的井水很多,下雨的雨水不能及时补充到位,那么井水越抽越少,总有一天会抽干的亿万年来地球的自然演变,造就当今地球的面貌,是地球的自然造就了有着超级智慧的人类,人类也凭着自然的地球成为无可估量的智慧生物,但是许多人类的聪明变成了自私与愚昧,有意无意的破坏了地球的自然。人类是唯一破坏地球自然的生物,并且能立刻做到,是唯一产生不降解垃圾的生物,是唯一留给地球灾害的生物,并且是越聪明越发达的人破坏自然越多,制造的垃圾越多,留下的灾害越多。打井过度取水即是破坏自然的一项行为,放弃的枯井成为一害,在华北平原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可是到如今这里平原土地生产的粮食从质量到数量已经没有优势。过度开发地下水,肯定影响植物的生长,地下水本是地上的雨水渗透下去的。亿万年来下雨渗入地下的水分,自然形成了层次,即地表含水量,地下五十厘米的含水量,地下一米的含水量……,植物在这样的条件下长出适合的根,当地下几十米的水被抽光了,那么地面下一米层次的所含水分即加快向下渗,地面下五十厘米的水分加快向一米深的层次渗去……,可以肯定这里的土地上部的土层是缺水分或者是偏少水分的。当一场中雨或者大雨落下,原来土层可以保持N天水分,由于下部土壤过干,雨水下渗的速度加快,原来一场雨给植物的高速生长的生长期缩短了,因此保持地下水的含水量就是保持生物的自然生长。植物生长的周期是亿万年来植物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生长进化而来的。生物生长三要素,日出日落的阳光是恒定的,空气是永恒的,唯有下雨阴晴的变化,其中雨水对植物的影响最大,又是植物懒以生存的条件,而雨水在一个植物的生长周期中(一般为一年),雨水是不定期落下来的,间隔的时间有长有短,每次落下的雨水有多有少,下雨的时间有长有短,而植物是适应了这样的天气,当下雨多时植物就吸收水分多,生长速度快,碰到雨水少时就生长缓慢,碰到干旱时期植物会自身调节少蒸发水分,更有自动掉了叶子来适应干旱,树木的杆径有年轮大家都知道,是树生长快慢造成的,落叶树是很明显区别出来的,在南方没有四季,越南只有旱季雨季,树木都是长年绿叶,但是也有树杆的年轮,实际就是雨季树木生长快,旱季树木成长慢造成的。在华北平原地下土层水的自然含量被破坏了,庄稼亿万年来养成的习性被打乱了,当一场中雨或大雨过后,由于地下水快速渗干了,庄稼原本感受中雨或者大雨后的一个成长周期被缩短了,庄稼的产量一定收到影响,只是以后人们增加了许多其它提高产量的方法,如使用化肥,弥补了掩盖了这个缺陷,而其他方法是要成本、劳力的。黄河被称作中国的母亲河,可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发生连续多年的断流,并且断流天数越来越长,黄河上游修建了很多大坝,大坝只是蓄水,并不减少水量,黄河中上游人口增多,生活用水,农业、工业用水增加有一定关系,但是最重要的是,断流的黄河两岸有多少超深的机井,黄河是流动的河流,汛期流速还很快,泥土轻随河水流走了,河底沉淀了很多沙子,而沙子是渗水的,用这个理念可以解释黄河的断流,至少黄河两岸的超深机井是断流的原因之一,本世纪国家采取措施治理黄河,控制工业、农业、城市对黄河过度的抽水,还禁止黄河两岸打机井抽水,现在黄河不断流了,可见机井的影响有多大。最典型的是号称泉城的济南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济南市的泉水不冒了,通过检查研究发现是地下水开采的太多了,政府出台政策不准随意开采地下水,保护地下水,现在济南市的泉水又恢复向外冒了。许多城市包括国外的许多城市都在禁止随意开采地下水,并且提出建设海绵城市,南京市多年前就提出建设海绵城市,还有一些规划,也看到一些建设,建设了许多绿地,称为湿地的水塘,面积大一些的小湖,扩建河流的宽度等等,以及建设的很多道路是石子的渗水路面,目的都是多渗水到地下去。但是也有很多不足,渗水路面是近些年才发展的,像南京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把路面换掉,其成本是个因素,而目前中小城市实施渗水路面的少,渗水路面是靠石子之间的缝隙,水从缝隙渗到下面去,天长日久地面上的尘土以及各种垃圾是会慢慢将缝隙堵住,随着时间长久渗水路面的渗水速度慢慢下降,另外渗水路面渗下去的水,对路基多少有影响,目前只看到在人行道铺设的,高等级公路、行驶几十吨上百吨车辆的道路没有用渗水路面的。有水面积的河流、湖泊和小水面的塘,它们的水底面都有一层淤泥,也有称作河泥,这个淤泥或者称河泥是不透水的,许多除了雨水就没有水源的小塘、小湖泊长久不下雨也还是有水,就是不透水的淤泥保住了水不下渗。绿地的草本植物特别是一年生的,当植物枯掉更新时,枯掉的根腐烂在土壤内就是一个洞,这个洞下雨渗水最多,所以植物的植被地区是最好的渗水地,地理书说是最好的自然,即使这样,植物地渗水也是缓慢的,在南方每年的雨量多,渗水就多,在北方雨量本来就很少,植物再好也没用,没有雨水下渗,在南京市区看到建设的绿地比往年多了,可与城市的建筑物相比,比例还是小,在城市内绿地渗水的占比例也是非常少的。近些年来全世界的人都认识到保护地球自然的重要性,并且制定了许多公约、条约,禁止有害物质的排放,保护空气,保护水不被污染,保护土壤不被污染,保护森林不过度砍伐等等,并且在大力实施行动,保护地下水不被过度开采也有报道,只是极少的报道,保护行动就更少,像华北平原几乎就没有,只有少数城市发布过保护地下水不被过度开采的法规,只是为了保护城市的建筑,保护地面不下沉,从而保护建筑不因地面下沉遭到破坏。
技术实现思路
废机井填充沙子回灌雨水和储蓄水的方法,公布了将废弃的枯井填满沙子,让雨水流进井经过沙子对地下土壤进行回灌,井底设置滤水柱,一根水管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废机井填充沙子回灌雨水和储蓄水的方法,其特征是;先将枯井(5)井底的松散土壤、於泥、杂物清理干净,再把沙子(7)填入枯井(5)内,填入沙子(7)时每隔5米高,灌进一次水至沙子平面,让沙子沉淀,沙子(7)有水自然由下到上填实枯井(5),在离地面3~5米处,放入内径30~40公分长度3~5米的水泥管或塑料管的大管子(4),大管子(4)内外继续填入沙子(7),大管子(4)外圈在离地面1~1.5米处改填土壤(6)至井口(3),大管子(4)内填入沙子至井口(3),井口(3)低于地面(1),让地面(1)上的雨水自然流到井里,雨水通过沙子(7)的间隙下渗,碰到井壁和井底的土壤(6),就渗进土壤(6)内去了,达到回灌地下水。/n

【技术特征摘要】
1.废机井填充沙子回灌雨水和储蓄水的方法,其特征是;先将枯井(5)井底的松散土壤、於泥、杂物清理干净,再把沙子(7)填入枯井(5)内,填入沙子(7)时每隔5米高,灌进一次水至沙子平面,让沙子沉淀,沙子(7)有水自然由下到上填实枯井(5),在离地面3~5米处,放入内径30~40公分长度3~5米的水泥管或塑料管的大管子(4),大管子(4)内外继续填入沙子(7),大管子(4)外圈在离地面1~1.5米处改填土壤(6)至井口(3),大管子(4)内填入沙子至井口(3),井口(3)低于地面(1),让地面(1)上的雨水自然流到井里,雨水通过沙子(7)的间隙下渗,碰到井壁和井底的土壤(6),就渗进土壤(6)内去了,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黔萍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科森挤出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