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186154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4 14:34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及车辆。所述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包括第一连杆、第一曲柄、第一摇杆和车架共同构成的连杆机构。第一连杆的第一端的运动轨迹为近似直线。当车轮沿垂向上下颠簸时,车轮带动车桥上下运动,车桥带动第一端垂向运动,车架的位置不变。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通过连杆机构吸收了部分动能,提高车辆的稳定性。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通过第一电机控制第一曲柄旋转角度,进而控制第一连杆和第一摇杆转动角度,以减小车架的振动时间,提升车辆的减振性能,提高了车辆的平稳性。此外,所述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还可通过所述第一电机调整车辆姿态,提高舒适度和安全性。

Active vehicle attitude adjustment system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及车辆
本申请涉及车辆
,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车辆在多种不平整地形下行驶时,车轮带动车架发生垂向振动。垂向振动是影响汽车行驶平顺性以及人体舒适性的主要因素,作为物流运输行业也是影响运送物品安全程度的衡量标准之一。车辆在多种不同地形下行驶时,车辆的车身会随所在地形的路面情况而改变俯仰角和侧倾角,使得车身不处于水平的状态,从而导致车辆的载运货物和乘客处于非水平状态,带来一定的运载风险和不舒适性。如何才能保证车辆在非水平路面或不平整地形下的行驶时,车身和承载平台处于水平状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怎样才能保证车辆在非水平路面或不平整地形下的行驶时,车身和承载平台处于水平状态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及车辆。一种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包括第一减振机构。所述第一减振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一摇杆、第一曲柄和第一电机。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用于与车桥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摇杆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一连杆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三端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中点。所述第四端用于与车架转动连接。沿垂直于地面方向,所述第一曲柄与所述第一摇杆间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曲柄包括第五端和第六端,所述第五端与所述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设置于所述车架。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六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用于与整车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整车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电机控制所述第一曲柄旋转角度,进而控制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一摇杆转动角度,以减小所述车架的振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一长度,所述第五端和所述第六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二长度,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四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三长度,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四端之间的距离为第四长度,所述第一长度、所述第二长度、所述第三长度和所述第四长度的比例关系为5:1:2.5: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一曲柄和所述第一摇杆位于同一平面。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还包括主动控制液压杆。所述主动控制液压杆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一摇杆、所述第一曲柄或所述车架中的任意两个之间。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动控制液压杆的伸缩方向与所述地面的夹角为锐角。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还包括第二电机。沿垂直于所述地面方向,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一电机间隔设置于所述车架。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四端固定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还包括第二减振机构。所述第二减振机构的一端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第二减振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车桥连接。所述第二减振机构与所述第一减振机构相对设置于所述车架的两侧。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减振机构与所述第一减振机构的结构尺寸相等。一种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包括第一减振机构。所述第一减振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一摇杆、第一曲柄和第一电机。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用于与车轮悬架连接。所述第一摇杆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一连杆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三端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中点。所述第四端用于与车架转动连接。沿垂直于地面方向,所述第一曲柄与所述第一摇杆间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曲柄包括第五端和第六端。所述第五端与所述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设置于所述车架。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六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用于与整车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整车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电机控制所述第一曲柄旋转角度,进而控制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一摇杆转动角度,以减小所述车架的振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一长度。所述第五端和所述第六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二长度。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四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三长度。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四端之间的距离为第四长度。所述第一长度、所述第二长度、所述第三长度和所述第四长度的比例关系为5:1:2.5: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还包括主动控制液压杆。所述主动控制液压杆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一摇杆、所述第一曲柄或所述车架中的任意两个之间。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动控制液压杆的伸缩方向与所述地面的夹角为锐角。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还包括第二减振机构。所述第二减振机构的一端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第二减振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车轮悬架连接。沿垂直于所述地面的方向,所述第二减振机构与所述第一减振机构相对间隔设置。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所述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包括第一减振机构。所述第一减振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一摇杆、第一曲柄和第一电机。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用于与车桥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摇杆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一连杆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三端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中点。所述第四端用于与车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曲柄与所述第一摇杆间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曲柄包括第五端和第六端。所述第五端与所述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设置于所述车架。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曲柄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用于与整车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整车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电机控制所述第一曲柄旋转角度,进而控制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一摇杆转动角度,以主动抵消或减少振动。所述第一端211和所述第二端212之间的距离为第一长度。所述第五端231和所述第六端232之间的距离为第二长度。所述第三端221和所述第四端222之间的距离为第三长度。所述第一电机240的输出轴与所述第四端222之间的距离为第四长度。所述第一长度、所述第二长度、所述第三长度和所述第四长度的比例关系为5:1:2.5:2。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一曲柄、所述第一摇杆和所述车架共同构成连杆机构。在所述连杆机构中,所述车架的位置不变。所述第一连杆的所述第一端的运动轨迹为近似直线。当所述车轮沿垂向上下颠簸时,所述车轮与所述车桥上下运动,所述车桥带动所述第一端垂向运动,所述车架的位置不变。所述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通过主动控制元件改变车轮与车架的相对高度差,保持车架平稳和稳定,因此,所述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提升车辆的减振性能,提高车辆的稳定性。所述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使得车桥可变行程为2倍的所述第四长度。所述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允许车辆有更大的垂向运动空间,可在更为复杂的地形下保证车架稳定,提高了车辆的舒适度。由于惯性作用,所述车轮或车桥会出现垂向的阻尼振动。进一步的,所述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通过所述第一电机控制所述第一曲柄旋转角度,进而控制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一摇杆转动角度,以减小所述车架的振动时间和振动幅值,提升车辆的减振性能,提高车辆的平稳性。车辆在非水平路面或不平整地形下的行驶时,通过对所述第一电机的主动控制,可以调整所述车辆的行驶姿态,使车架处于水平状态,提高车辆的舒适度和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减振机构(200),所述第一减振机构(200)包括:/n第一连杆(210),所述第一连杆(210)包括第一端(211)和第二端(212),所述第一端(211)用于与车桥(101)固定连接;/n第一摇杆(220),所述第一摇杆(220)包括第三端(221)和第四端(222),所述第三端(221)与所述第一连杆(210)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三端(221)位于所述第一端(211)和所述第二端(212)之间的中点,所述第四端(222)用于与车架(120)转动连接;/n第一曲柄(230),沿垂直于地面方向,所述第一曲柄(230)与所述第一摇杆(220)间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曲柄(230)包括第五端(231)和第六端(232),所述第五端(231)与所述第二端(212)转动连接;/n第一电机(240),所述第一电机(240)固定设置于所述车架(120),所述第一电机(240)的输出轴与所述第六端(23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240)用于与整车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整车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电机(240)控制所述第一曲柄(230)旋转角度,进而控制所述第一连杆(210)和所述第一摇杆(220)转动角度,以减小所述车架(120)的振动;/n所述第一端(211)和所述第二端(212)之间的距离为第一长度,所述第五端(231)和所述第六端(232)之间的距离为第二长度,所述第三端(221)和所述第四端(222)之间的距离为第三长度,所述第一电机(240)的输出轴与所述第四端(222)之间的距离为第四长度,所述第一长度、所述第二长度、所述第三长度和所述第四长度的比例关系为5:1:2.5: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减振机构(200),所述第一减振机构(200)包括:
第一连杆(210),所述第一连杆(210)包括第一端(211)和第二端(212),所述第一端(211)用于与车桥(101)固定连接;
第一摇杆(220),所述第一摇杆(220)包括第三端(221)和第四端(222),所述第三端(221)与所述第一连杆(210)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三端(221)位于所述第一端(211)和所述第二端(212)之间的中点,所述第四端(222)用于与车架(120)转动连接;
第一曲柄(230),沿垂直于地面方向,所述第一曲柄(230)与所述第一摇杆(220)间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曲柄(230)包括第五端(231)和第六端(232),所述第五端(231)与所述第二端(212)转动连接;
第一电机(240),所述第一电机(240)固定设置于所述车架(120),所述第一电机(240)的输出轴与所述第六端(23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240)用于与整车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整车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电机(240)控制所述第一曲柄(230)旋转角度,进而控制所述第一连杆(210)和所述第一摇杆(220)转动角度,以减小所述车架(120)的振动;
所述第一端(211)和所述第二端(212)之间的距离为第一长度,所述第五端(231)和所述第六端(232)之间的距离为第二长度,所述第三端(221)和所述第四端(222)之间的距离为第三长度,所述第一电机(240)的输出轴与所述第四端(222)之间的距离为第四长度,所述第一长度、所述第二长度、所述第三长度和所述第四长度的比例关系为5:1:2.5: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210)、所述第一曲柄(230)和所述第一摇杆(220)位于同一平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主动控制液压杆(300),所述主动控制液压杆(300)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210)、所述第一摇杆(220)、所述第一曲柄(230)或所述车架(120)中的任意两个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控制液压杆(300)的伸缩方向与所述地面的夹角为锐角。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电机(260),沿垂直于所述地面方向,所述第二电机(260)与所述第一电机(240)间隔设置于所述车架(120),所述第二电机(260)的输出轴与所述第四端(222)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姿态主动调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减振机构(500),所述第二减振机构(500)的一端与所述车架(120)连接,所述第二减振机构(500)的另一端与所述车桥(101)连接,所述第二减振机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宇迪邹远棘孟令盛毛烁源王裕宁侯之超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