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气幕防尘功能的机床尾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77659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2 0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有气幕防尘功能的机床尾端座,包括尾端座和丝杠,尾端座包括轴承腔和端面部,端面部包括与轴承腔连通且用于配置丝杠的第一丝杠孔;丝杠从第一丝杠孔伸出且丝杠与第一丝杠孔之间保留有间隔缝隙;端面部上还包括向内延伸的整体为环形的凹槽,凹槽通过一朝向端面部外侧的坡面延伸到间隔缝隙上;还包括端盖,端盖包括压盖和楔块,压盖用于固定楔块,楔块伸入到凹槽内,凹槽与楔块配合形成一集风腔,集风腔通过尾端座的进气孔与外部进气管连通,集风腔通过坡面和楔块之间形成的增压风隙与楔块和丝杠之间形成的出风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解决密封圈防尘产生热量、易老化磨损、安装不便的问题。

A kind of machine tool end seat with air curtain dust-proof fun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气幕防尘功能的机床尾端座
本技术属于机床加工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有气幕防尘功能的机床尾端座。
技术介绍
数控机床中利用丝杠将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化为丝母和刀具的的直线运动,丝杠的两端转动设置在机床的尾端座和电机座上,如图1所示,现有机床安装时,电机座和尾端座与丝杠间采用密封圈防尘,因为密封圈是接触式密封,所以丝杠转动时与密封圈摩擦会产生热量,且长期使用后密封圈会老化和过度磨损;更换密封圈工作还需要由专业的人员操作,更换比较费时费力,成本很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气幕防尘功能的机床尾端座,以解决密封圈防尘产生热量、易老化磨损、安装不便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有气幕防尘功能的机床尾端座,包括尾端座、轴承和丝杠,所述尾端座包括轴承腔和端面部,所述端面部包括与所述轴承腔连通且用于配置所述丝杠的第一丝杠孔;所述轴承腔内用于配置所述轴承,所述丝杠从所述第一丝杠孔伸出且所述丝杠与所述第一丝杠孔之间保留有间隔缝隙;所述端面部上还包括向内延伸的整体为环形的凹槽,所述凹槽通过一朝向端面部外侧的坡面延伸到所述间隔缝隙上;还包括端盖,所述端盖包括压盖和楔块,压盖用于固定所述楔块,所述楔块伸入到所述凹槽内,所述凹槽与所述楔块配合形成一集风腔,所述集风腔通过尾端座的进气孔与外部的气管连通,所述集风腔通过所述坡面和楔块之间形成的增压风隙与所述楔块和所述丝杠之间形成的出风腔连通。优选的,凹槽与第一丝杠孔共圆心。优选的,增压风隙的宽度分别小于集风腔的宽度和出风腔的宽度。优选的,增压风隙与出风腔之间的夹角为130-140°。优选的,进气孔远离集风腔的一端设有螺纹孔壁,一接头的一端伸入进气孔内与螺纹孔壁螺纹连接,接头的另一端连接气管。优选的,气管通过调压阀连接压缩空气气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尾端座的端面部上设置凹槽,将端盖固定于凹槽内,同时利用端盖的内端面与凹槽之间形成集风腔,集风腔与进气孔和出风腔连通,通过对进气孔通压缩空气而在尾端座与丝杠之间的间隔缝隙内形成连续的高压气幕,起到防尘效果。出风腔为环绕丝杠的环形结构,使防尘效果更加均衡稳定。本装置采用非接触式气幕除尘,解决了密封圈防尘产生热量的问题,气幕取代密封圈,解决了易损件的更换问题,便于安装和维护。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现有的采用密封圈结构的尾端座与电机座连接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尾端座;2’.电机座;3’.密封圈。图2是本技术的尾端座局部剖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端盖背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端盖纵剖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端盖与尾端座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尾端座;11.进气孔;12.凹槽;13.第一丝杠孔;14.坡面;2.端盖;21.第二丝杠孔;22.压盖;221.螺孔;23.楔块;3.丝杠;4.气管;5.出风腔;6.集风腔;7.增压风隙;8.接头。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至图6所示,一种有气幕防尘功能的机床尾端座,包括尾端座1、端盖2和丝杠3。丝杠3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尾端座1和一电机座内。尾端座1靠近电机座的一侧设有进气孔11,尾端座1靠近电机座的端面部上设有环形的凹槽12,凹槽12连通进气孔11。端盖2安装于凹槽12内,尾端座1的径向中央设有第一丝杠孔13,端盖2的径向中央设有第二丝杠孔21,丝杠3依次从第一丝杠孔13和第二丝杠孔21内伸出尾端座1,丝杠与第一丝杠孔13之间形成一环形的间隔缝隙,丝杠3与第二丝杠孔21之间形成一环形的出风腔5,凹槽12通过一朝向端面部外侧的坡面14延伸到出风腔5。端盖2包括一体成型的压盖22和楔块23,压盖22上设有多个螺孔221,压盖22通过螺孔221和螺丝将楔块23固定于尾端座1上,楔块23伸入到凹槽12内,凹槽12与楔块23配合形成一集风腔6,集风腔6通过尾端座的进气孔11与外部气管4连通,集风腔6通过坡面14和楔块23之间形成的增压风隙7与出风腔5连通。对进气孔11内通压缩空气,压缩空气进入集风腔6后从出风腔5向外侧流出,形成环形的气幕,防止灰尘由第二丝杠孔21进入尾端座1内。一小部分气流由第一丝杠孔13与丝杠3之间的间隔缝隙进入尾端座1内,被尾端座1内的轴承和油脂阻隔而转向,从而封闭了该气路。如图2至图5所示,增压风隙7的宽度分别小于集风腔6的宽度和出风腔5的宽度。压缩空气由集风腔6进入增压风隙7后压力突增,再由增压风隙7进入出风腔5,形成环形的高压气幕,有利于增强气幕的防尘效果。如图2至图5所示,凹槽12与第一丝杠孔13共圆心,从而使环形气幕与丝杠共圆心,保证了气幕对整个丝杠3圆周向上的防尘效果的均衡性。如图6所示,增压风隙7与出风腔5之间的夹角为130-140°,有利于压缩空气顺利地从出风腔5向外喷射出尾端座。进气孔11远离集风腔6的一端设有螺纹孔壁,接头8的一端伸入进气孔11内与螺纹孔壁螺纹连接,接头8的另一端连接气管4;气管4通过调压阀连接压缩空气气源。通过操作调压阀改变进气压力,相应地得到适当压力的气幕,以满足防尘要求。本装置的工作过程为:通过螺丝将端盖2的压盖22和尾端座1的凹槽12紧密连接,保证端盖2与凹槽12之间形成集风腔6和增压风隙7,以及端盖2与丝杠3之间形成出风腔5。将接头8与尾端座内的进气孔11螺纹连接,接头8的另一端与气管4连接,气管4的另一端连接到调压阀出气口,调压阀进气口连接到压缩空气气源。以上部件连接好后,打开调压阀,压缩空气按以下顺序流动:气源→气管→调压阀→气管→接头→进气孔→集风腔→增压风隙→出风腔→形成气幕,实现了阻止灰尘杂物进入尾端座1内的效果;其具体过程为:大量气体进入集风腔6后,受增压风隙7的阻力影响,先充满集风腔6,当集风腔6内产生压力后空气沿增压风隙7的斜面喷出,集风腔6内的压力保证环绕丝杠360°的增压风隙7内均有空气喷出,并与丝杠3之间形成环形的气幕,压缩空气经出风腔5排入大气中。气幕的压力强度通过调压阀调节。同理,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和原理也可用于丝杠与电机座之间的密封面的防尘设计。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有气幕防尘功能的机床尾端座,包括尾端座、轴承和丝杠,所述尾端座包括轴承腔和端面部,所述端面部包括与所述轴承腔连通且用于配置所述丝杠的第一丝杠孔;所述轴承腔内用于配置所述轴承,所述丝杠从所述第一丝杠孔伸出且所述丝杠与所述第一丝杠孔之间保留有间隔缝隙,其特征在于:/n所述端面部上还包括向内延伸的整体为环形的凹槽,所述凹槽通过一朝向端面部外侧的坡面延伸到所述间隔缝隙上;/n还包括端盖,所述端盖包括压盖和楔块,所述压盖用于固定所述楔块,所述楔块伸入到所述凹槽内,所述凹槽与所述楔块配合形成一集风腔,所述集风腔通过尾端座的进气孔与外部的气管连通,所述集风腔通过所述坡面和楔块之间形成的增压风隙与所述楔块和所述丝杠之间形成的出风腔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气幕防尘功能的机床尾端座,包括尾端座、轴承和丝杠,所述尾端座包括轴承腔和端面部,所述端面部包括与所述轴承腔连通且用于配置所述丝杠的第一丝杠孔;所述轴承腔内用于配置所述轴承,所述丝杠从所述第一丝杠孔伸出且所述丝杠与所述第一丝杠孔之间保留有间隔缝隙,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面部上还包括向内延伸的整体为环形的凹槽,所述凹槽通过一朝向端面部外侧的坡面延伸到所述间隔缝隙上;
还包括端盖,所述端盖包括压盖和楔块,所述压盖用于固定所述楔块,所述楔块伸入到所述凹槽内,所述凹槽与所述楔块配合形成一集风腔,所述集风腔通过尾端座的进气孔与外部的气管连通,所述集风腔通过所述坡面和楔块之间形成的增压风隙与所述楔块和所述丝杠之间形成的出风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气幕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志雄孔令华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市腾阳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